教学要站在学情的正中央
教学要站在学情的正中央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张晓华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之上,这是老师们都认 识到的教学基础。但在真正进行教学时,老师们对此认识的 程度如何呢?近日,在一次教研课观摩中,笔者发现,因为 是借班上课,所以更能明显地看到执教老师从教师的教学视 角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流程展开,老 师关注的重点聚焦在教学创新、个人精彩展现之上,对学情 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什么这样说?不妨来看两则案 例:案例一 执教者执教的内容是宋代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这首 词。在教学的前半段,教者的教学重点在词的意思理解、情 感品味以及练习读背上,这是对这首词内容方面的教学。在 教学的后半段,教者设计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动这首词 的下半阙,然后再尝试以老师描述的情境,写几句词的内容。
课堂上,在改动环节出现了“最喜姥姥无赖”“一直昏睡天 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语句,而自创的词更是五花八门,如 “小狗汪汪叫”“河上小船摇着”等,这与这首词的学习意 境完全背道而驰,学生对词的认识以及学生的语言实践都没 有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案例二执教者所教的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这是节选自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章节。故事内容本身是学生所熟知 的,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应集中在凭借文中语言认识人 物特点,以及经典名著是怎样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这其实就是分别从内容理解与形式表达两个方面来进行教 学,这符合对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定位。但在教学中,老师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对比阅读人物的动作和 语言描写,圈画重点词句,写下你的感受。”学生在接下来 的交流中,所圈画的词句,分散于课文的所有自然段中,既 有林冲、洪教头的描写,也有柴进的描写,而感受方面,有 对人物语言的点评,有对比武的想法,也有对人物性格的认 识。而老师所教学的重点却仅指向于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 之上。显然,老师的问题过于宽泛,在借班上课的背景下, 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基础,忽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导致学 生的圈画及感受抒写走向无序与杂乱。
以上两则案例,在我们的当下课堂中似曾相识。一是以 老师的自我喜好,而不是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教学策略,安 排教学内容。如案例一中,让学生对一首经典的宋词进行改 写,以及自创一首词,这其中的难度,不仅是学生的生活经 验积累的严重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词的知识也比 较匮乏,如词的“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 声”,这些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是一个 无法实现的难题。哪怕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试一试水,也需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才不至于在课堂上闹笑话。二 是教学中问题的指向没有紧扣教学目标,不能够让学生清晰 地了解学习的意图,笼统与模糊的要求,让学生无所适从。
如案例二中,或许老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意图是明确的,即 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品味中,认识文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但在问题设计时,却没有给学生正确的要求提示,造成学生 学习思维的点没有集中的“轨道”,教学仍然以老师的满堂 “牵”为主,课堂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有效整合在一起。
之所以出现以上不足,归根结底还是老师忽视了对于学 生学情的把握和认识。教学,要让学情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这需要我们做到:第一,识别学生的学习需要。一篇课文, 应该教什么内容,这要针对文本的文体特点,学段的课程标 准要求,但还不能忘记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一首词, 学习一篇经典小说片段,学生是否要借助课文学习,从中应 掌握的知识,需培养的能力点以及情感的内化点,这要老师 进行充分的研究,只有完全掌握这些,教学才能根据学生的 学习需要展开。第二,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 点是继续进行学习的基础。比如,学生对于修辞方法有哪些 储备,已经运用过哪些修辞方法进行表达,不同修辞方法的 作用认识到怎样的程度,只有老师对这些有了一定掌握,再 进行修辞教学时,才能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从 而贴近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进行。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不 会出现在课堂让学生直接写“词”的环节。第三,指向学生的策略确定。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唯一的评价 指标就是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老师的教学意图可 以非常清晰地达成。在问题设计、情境创设、语用实践等方 面,都要紧紧贴着学生的学习实际,策略指向于学生的学习 任务有效达成,而不是站在老师的教学能力展示或是老师想 当然的学生需求。教学策略,不是为了突显老师的精彩,而 是为了学生真实的学习。
教学站在学情“正中央”,是一切都指向于学,这需要 老师转变教学观,把学情牢记在心,同时,还要在教学中真 切地站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视角展开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学 生。这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