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准狠提升语言实践活动品质的三要素 品质三要素

稳准狠提升语言实践活动品质的三要素

稳准狠提升语言实践活动品质的三要素 加强语言实践,让语文课回归语文本体,使语文教育回 归语用本体,语文课上就要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已经 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着教师在 “教阅读”的同时,必须关注表达,教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语 言形式。语文教师需要发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并指导学生通 过语言实践将这一价值转化为他们的学习目标。在语文学习 中,教师要高度关注鲜活、典型的语言材料,重视语用情境 的创设,使学生能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该如何提升语言实践活动的品质呢?笔者认为, 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稳——选对实践点,避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 (一)遴选维度一:语言本身 有特色、有韵味的好词、佳句、美段,往往可以作为学 生学习语言的材料。

1.梳理语言材料。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的课文《找春天》中,就有不少值得学习的语言材料。(1) 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反问句:“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 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3)排比句:“我们看到了她,我们 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4)拟人句: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她在喜鹊、杜 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在教学中,面对这么 多的语言形式,教师如果不加以甄别与遴选一味事无巨细地 教是不可行的。

2.甄别语言材料。从句式构成以及意境韵味两方面考 量,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反问句运用得最为传神,不仅从小 草、野花、树木、小溪等多个角度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 的变化,而且都以“……怎么样,那是……吧”的句式呈现, 句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更巧妙的 是,反问中又暗藏着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基本囊 括了其他三个句子的特点。因此,将这组句子作为本课语言 学习的核心内容最为合适。

(二)遴选维度二:教材特点 从教材特点的角度考虑,教师要根据编者意图以及重点 目标来选择、确定教学活动。人有个性,文本也有个性。不 同的文体和写法使得每篇文章都具有其他文本不能替代的 鲜明特性。

1.厘清重点目标。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人 物描写一组》由三篇短文组成,同样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 人物性格的文章,为什么要选编三篇呢?这是因为每篇文章 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教师在教每篇文章时都应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 要让学生学习通过准确运用动词和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 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时,教师 要让学生学习用素描般的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 人物的肖像和语言描写,运用正面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人 物形象。

可以说,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前提下,依据 教科书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准确抓住每篇课文最突出、最鲜 明的语言表达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才能确保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凸显课文的价值。

二,准——活用实践点,克服语言学习的概念化 现在大多数教师在语文课上都能让学生通过抓住语言 文字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和思想,但往往会忽略引领学 生品析文本的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有甚 者,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脱离了文本的情境,指导学生单独研 究语言形式。如此教学,学生获得的只是“这句话是用什么 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之类的知识概念和抽象 术语,真正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要克服语言学习的概念化倾向,使语言学习更“精准”,教 师就要学会用活语言实践点。

(一)阐述维度一:案例呈现 在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与象共舞》中有一段关于大象的描写:在很近的距离看大象,我发现,象的表 情非常平静。那对眼睛相对它的大脑袋,显得极小,目光却 晶莹温和。和这样的目光相对,你紧张的心情自然就会松弛 下来。这段文字刻画了大象的眼睛虽然小却晶莹温和的特点, 展现了大象温顺的性格。

2.顺势拓展,深化运用。经过之前的铺垫,教师接下 来在指导学生比较“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异同时, 要注意让他们体会词语位置变化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之 后,再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填写出合适的词:(1)诗人望 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是近黄昏,夕 阳无限好。”学生们在第一个括号内填上了“伤感”“惋惜” “摇头叹息”“无限惆怅”等词语,在第二个括号里填的则 是“笑眯眯”“兴致勃勃”“眉飞色舞”一类的词,说明他 们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阐述维度二:理性分析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发现,虽然教无定法,具体的 教学策略会因人因文而异,但成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具备 以下四个特征。

1.理解语言之“意”。即学生应能凭借词语、文字理 解句子的意思,感受句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语言文字” 向“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转化。

2.发现语言之“形”。教师通过句式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实现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挖 掘与把握。

4.内化表达之“法”。当学生体悟到语言形式所蕴含 的丰富内容以及表达方式的精妙所在之后,教师要创设新的 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中内化表达方法。

教师如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言,又走向新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不断地在特定的语言形式里浸染,能达到内化语言、 锤炼语感、完善语言模型、培养语言智慧的教学效果,真正 做到“得其意,知其形,叹其妙,悟其法”。

三,狠——用足实践点,实现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从学习语言的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的学习层 次,语用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语言形式,不能只停 留在理解、感悟和内化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应是学以致用, 即通过学习文本范例进行迁移运用,让语言有增量,努力实 现言语活动的最大价值。

通过读写结合来迁移巩固语言习得成果是目前使用较 多的一种方式。但我们发现很多读写结合的练习并不能达到 迁移表达方式的效果,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仿写和对课文情感 的演绎。例如,教师经常在教完某篇课文之后让学生写一写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的小练笔。这样的练习仅仅是对课文 内容或情感的强化,而不是语言形式的迁移。它虽然也能起 到练习语言表达的作用,但这样的训练不具备所学文章的语 言形式特色。这种泛化的练笔,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不大。正确的语言迁移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迁移维度一:立足文本 教师应基于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让学 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迁移式实践。

1.模仿迁移。模仿迁移就是学生学习和模仿课文中经 典的语言表达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个性的感悟。

语言形式的模仿可以分为仿说和仿写两种。一般在教学中, 低年段学生应以创设情境的仿说练习为主,中高年段则可侧 重动笔仿写。为了提高迁移训练的语言品质,教师应尽量为 学生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途径,从易到难,在模仿中寻 求突破。

在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课文《揠苗助长》中,农 夫看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之后,“他在田边焦急地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白“焦急地转来转去”是什么意 思,懂得这样可以从动作上写出农夫看到禾苗没长高时的急 切心情。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农夫“焦急”的时候还可能 会怎么做,并用以下句式说话:“农夫看到禾苗好像一点儿 也没有长高,焦急得____。

学到农夫拔完禾苗时,教师可 以先让学生完成口头练习:“农夫看到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得 。”最后学到禾苗都枯死时,再次练习:“农夫看到禾 苗居然都枯死了,____得____。”这样以课文内容、事件为主的句式仿说,从教师帮扶到学生自由表达,既具备了层次 性和开放性,又让学生完成了在不同情境下的说话训练,让 学生经历了“模仿一迁移一创新”的训练过程,使这一语言 表达方式纳入学生自身的言语系统之中,真正做到让学生活 学活用。

2.语言组合。语言组合就是围绕要表达的主题,把课 文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前四个自然段主要是围绕着小女孩的 “可怜”来写的。学完前四个自然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依 据课文内容,借助“虽然……但是……”的句式进行语言重 组,梳理文本内容,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学生们写道:
“虽然是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小女孩却还在大街上卖火柴。” “虽然小女孩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一点 用也没有。”“虽然一个男孩捡到了她跑丢的拖鞋,但是男 孩拿着跑了,还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虽 然小女孩出来了一整天,但是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虽然她一个人在街上卖了一整 天火柴,但是她没有忘记今天是大年夜,因为每个窗子里都 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虽然她有家, 但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 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虽然她有家,但是她也不想回,因 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随时可以从裂缝中灌进来。”可以 看出,学生们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掌握了“虽然……但是……”句式的用法。

(二)迁移维度二:走向生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生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 上创设基于现实生活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迁移式语言实 践。

1.语言引用。根据表达的需要,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 语言材料运用到新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内容,变 “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中 有“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怪石嶙峋”等 四字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词以及文中的相关语句, 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

当然,不仅是词语的引用,也可以是某个句子的引用。

这样运用文本语言,既促进了学生“积极语言”的增长,使 习得的语言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 文的内容。

2.内化活用。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整体阅读的视角出 发,尤其是在中高年段,可以按照“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 写得怎样一如何学写”的思路展开阅读教学,以此让学生活 学活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次的写法迁移,运用上述技 巧,执导学生描写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根据表达需要,教师 可以让学生分别运用“总分段式”“承上启下”“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等方式方法,或选 择运用其中的几种,如果学生的能力强,则可以综合使用。

在语用意识的关照下,教师精挑细选上好的语言实践材 料,用灵活的方法加以“烹制”,定能奉献出一道色香味形 俱全、营养美味的语文大餐,让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