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学什么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这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髙的要求。对于大学来说,如何让培 养的学生不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又能够在毕业后迅速成为旅游业各个部 门的中坚力量,是摆在面前的无法回避的时代重任。因此,从专业建设的大局出 发,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计划编制,听取其合理建议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中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教务行政部门在编制 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很少积极主动地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每个专业设置哪些课程, 课程学时多少,教学环节怎么安排,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基本上一线教师是 没有发言权的,这其实是一种有违常理的现象。在此,我们并不是怀疑教务行政 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但不参与教学的人员肯定缺乏对具体课程特点的了解和 教学过程的把握,最终出台的教学计划必然带有较强的行政指令色彩。在这样的 运行模式下,实际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上佳水平。特别是对于旅游管理这类应用性 非常强的专业来说,其负面影响尤其明显。要想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 进行优化,首先需要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虽然在目前的体制下,教 学计划仍需依靠教务行政部门来发起制定,但一线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执行者, 直接发现和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如 何,应该定什么样的教材,设置多少课时,应该安排哪些实践环节,采用什么样 的考核方式,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让教学一线的教师 参与进来,充分听取他们合理化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具体的操作途径, 可以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全体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在满足单个课程要求的基 础上再进行整体的平衡。

二、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师增加实践经验的渠道 在我国许多大学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较为滞后,其编排基本 上是遵循传统管理学的模式在进行,无法很好地反映旅游业的独特特点和内部操 作流程。教材过分注重理论基础,虽然满足了理论性强于高职髙专的课程要求, 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也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实际需要,这 显然不符合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导致教师虽然有选取教 材的自主权,但却无法选出一本好的契合旅游业实际的教材。因此,加强旅游管 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除了各髙校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编制适合于自己实际的教材外,高校之间可以自由结合,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出版社牵头, 组织骨干教师联合编制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在教材中,除了继续保持原有教材的 理论性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和旅游业现实发展情况较为契合的内容,尽可能 地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进行简单的重复。

我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普遍缺乏旅游业的实际从业经历 和操作经验,教学过程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探讨不足,大 大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弥补这个短板,现有研究倾向于“校外人才请进来” 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对于大学来说箱要解决经 费支出、人员接待、课时调整等问题。“校外人才”往往是旅游业各个部门中的业 务骨干,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到大学里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客观讲,他们 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与专任教师相比也是有差距的,学生能否适应和接受是一 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不妨转变思维,采用“校外经验学进 来”的方式,让教师深入到旅行社、饭店、景区中去参加岗位的具体工作,增加 实践的经验。相对来看,这种操作方式更为合理,效果会更加明显。当然,这种 方式有赖于教师自我提升意识和发挥工作积极性,需要大学内部各级职能部门从 建设最优队伍的高度出发,在政策上积极予以引导和鼓励。

三、创建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阶 段开始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对于教师采用以讲 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手段 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创新的诉求并不强烈。创新的切人点在哪里,创新的程度 有多大,学生也无法把握。笔者曾经在连续几届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做过问卷 调查,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内容高于教材的做法,9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欢 迎。当真正的按照问卷所设计的思路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时候,又 有髙达80%左右的学生表示无法理解、不感兴趣。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单纯用 教师的创新不够明显是无法解释的。基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状况,加之 专业教材的建设短期内难以得到迅速的根本性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立足于现有教材体例,努力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和配合。

案例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当某部分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由教师 随堂安排若干有针对性的旅游业实际运作案例,安排学生全部参与进来进行学习 和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依次发表意见或者进行对抗性 辩论,通过互相学习和辩论,加强学生对旅游业实际状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任务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若干课后任务, 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可以是旅行社市场调査、旅行社产品开发、饭店 营销活动等具体的内部运行情况,也可以是宏观的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 问题。当学生按照分组情况完成任务后,每个人都提交一份任务报告,以促使每 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随后,抽出专门的时间,各小组互相阐述和交流、讨 论,教师最终进行总结

情景带动法。由于旅游业的服务业性质,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交流 的机会和场合随处可见。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 据具体的章节情况,提前指定或随机挑选学生来模拟一定的业务操作场景,可以 是门市接待,可以是外联推销,也可以是旅游投诉处理。总之,通过情景的模拟, 调动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使其体会到旅游业各部门的具 体业务流程及特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维度: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 果。®本文只讨论相关的对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

对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采用的是终结性评 价为主的方式。期末总评为百分制,其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或80%,平时成 绩占30%或20%。期末闭卷考试的试题数量、试题形式、分值的分配等都有详细 的规定。这种评价方式看似严谨而公平,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来 说,却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平时的学习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学生只要在最后阶 段突击努力,基本上就能够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事实上,仅仅学 会教材、记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对 于所谓的“平时成绩”,其分数高低的认定缺乏一系列科学的途径和支掸指标,在 实际操作层面往往采用了如考勤、课堂纪律等和课程教学本身关系并不密切的指 标来衡量。最终总评的分数虽然可喜,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却无法得到 真实反映。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效果评价 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应倡导形成性评价。这一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 过程中动态、即时、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目前所说的“平时成绩”,在概念上应该和形成性评价有一些类似, 只是我们只重视其结果一加人期末总评成绩,完全忽略了其本质追求一及时反馈 用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结果的得出本身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依据。我们现 在需要做的是深刻领会形成性评价的精髓,探索出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要求 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从态度、兴趣和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多次的评价, 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打分的结果将按照权重在学期末进行 综合,最终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其计人期末总评分数,所占的比例提髙到 50%比较合理。在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同时,我们并非不再需要终结性评价,但期 末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进行调整。在考试内容上不要纠结于具体的概念、名词、 原则等,题目不宜过多,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检验。

五、真正重视实践环节,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 对于很多髙等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习基地的建设本身就 是一个软肋。这些大学都认为自己培养学生应该更重视理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进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大部分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长期以来 和社会的联系程度不紧密,在开拓实习基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渠道不畅、信 息不灵、合作不可持续等困难,这进一步制约了实习基地建设问题。以旅行社的 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很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已经多年,基础课程《旅行社 管理》也已开设多年,但配套的稳定的实习旅行社却没有一个。这就无法为学生 提供一个能够零距离观察和体验旅行社运营流程、特点的场所,所学习的理论知 识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和修正。另外,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普 遍存在着重酒店轻旅行社的倾向,现实状况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普遍 只有酒店而没有旅行社。显然,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的全面完善 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搞好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 最后的关键环节。这需要我们立足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予以真正重视,切实为 学生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对于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朝着科技含量髙 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针对性的校内实践平台 已经建设了一部分,有些大学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但从总体上看,数量远远满 足不了专业需要。由此,要继续建设常规技能训练室,如3D仿真训练室、电子 商务训练室等,也要量力而行,尝试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建立虚拟训练 室,扩大实践的广度和多样性、趣味性。同时,急需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这需要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转变“重酒店轻旅行社”的观念,向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全面寻求合作,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过程合同化,为 学生的校外实践建立良好的渠道。合作的视野要放宽,只要合作基础好,区域内 外都可以考虑。从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趋势来说,可以考虑以旅游管理 专业为依托,在大学内部建立旅行社或酒店,由在校师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只要 解决好产权归属、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他的交给市场即可。这样,既能增 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就近的实习基地。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服务于蓬勃发展的旅游 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势在必行。针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 现状及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建设、教学过程的 创新、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当然, 这种优化是一个系统、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同时, 这种优化在充分结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突出和保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区别于一般职业学校的理论优势和风向标作用。相信通过一系列的优化之后,大 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将会有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 国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