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简短

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更 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常引用历史故事来完成教学,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 家推荐的几篇世界历史经典故事。

世界历史经典故事1:那一场丝绸危机 公元522年,欧洲人突然得到一个绝望的消息:苏州的丝绸来不了了。

因为从公元519年开始,在位的梁武帝大手一挥,要北伐,要一统天下,国际贸 易之类的小事,也就靠边站了。于是,江南沿海原本用作外贸的大批民船,被梁 朝政府大批征为军用。沿海民船一下子减少了4/5。船少,送出去的货也少了, 也只好对不起大洋彼岸的洋兄弟了。

可是,丝绸当时在欧洲是紧俏商品,没有丝绸的后果很严重,大量的 手工业倒闭,经济大萧条不说,还闹出误会来了:欧洲当时封闭,不晓得苏州发 生了什么事,只晓得每年丝绸是从波斯倒手转卖过去的,现在货少,丝绸价格上 涨,他们认为肯定是波斯人从中搞鬼。

偏偏此时东罗马的皇帝就是在西方大名鼎鼎的查士丁尼。按照许多西 方历史学家的说法,他是和后来的拿破仑、希特勒齐名的好战分子,没事还要找 事,何况现在有人动了他的丝绸。

既然认定了是波斯人搞鬼,他就不客气了,先找波斯人谈判。波斯人 喊冤:苏州不给丝绸,关我啥事! 查士丁尼认死理:那就是你的事,不给丝绸就是找打!误会很严重, 后果很惨烈,东罗马与波斯,两个当时西方最强大帝国,从公元540年起开战, 你死我活整整打了三年,双方均损失惨重,两国交界的中亚西亚地区,基本被打 成焦土。

两国打得正欢的时候,苏州还比较太平。梁武帝终究只是个花架子, 在长江边境张牙舞爪地准备了几年,所谓的“一统天下”却还是干打雷不下雨,几 十万水师除了搞搞演习,基本上是光说不练。在光说不练的日子,苏州当然很幸 福,虽然出口搞不成了,可那时候梁朝南进,大量百姓移民岭南,苏州的纺织品也就一股脑的转内销了。纺织技术的南下,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不过,欧洲人急得干瞪眼:丝绸纺织是中国的传统技术,梁朝法律规 定,有擅自教外国人纺织技法者,一律要处死刑。不干瞪眼,还能怎么办 公元545年,有两个特殊的人造访了苏州——两个印度和尚。

他们的姓名在史书上五花八门,只知是当时著名的大师。正好彼时在 位的梁武帝也信佛,自然热情招待,可两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官,就提了一个要 求:您让我们去苏州转转吧。

僧人嘛,自然是弘扬佛法。去苏州当然好,梁武帝大笔一挥,准了。

可这两个人到了苏州,没事总喜欢遛弯,尤其喜欢往丝绸作坊跑。碰 到纺织工匠,就东家长西家短的拉家常。就这么在苏州遛了几年弯。等到走的时 候,两人一人拿了好几根竹竿,扛着和人们告别,说是回家给乡亲们瞧个新鲜。

其实,竹竿里夹带着养蚕纺丝的秘密。

这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个外国人,在苏州传了几年教,接着 回家当“海归”了,没什么新鲜的,可实际上不然。他俩到了印度,却并没有回家, 而是转船继续向西。直到公元552年,他们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东罗马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谜底才终于揭开:两个印度高僧,真实的身份是间谍,来苏州的目 的,就是学习纺织技术。

原来,打仗打得吐血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吐完血后,总算立下了 自力更生的志向。买不来丝绸,我自己造!不会造可以学!中国太远没法去没关系, 敢去中国的,重金封赏。然后,就有了之前的一幕:苏州迎来了两个勇敢的印度 人。

在西方的史学界,这两个印度人的苏州之旅,素来被看成一件大事。

后来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把两位印度人造访苏州,与之后的造纸术、印 刷术和火药的西传,并称为“西方文明崛起的三件大事”。在当时看,意义同样非 凡:学会了养蚕纺织的欧洲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纺织工业,今天的叙利亚、黎巴 嫩地区,乃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都是当时欧洲著名的纺织中心。

丝绸之路开通数百年来,中国对于丝绸贸易的垄断从此被打破,自力 更生的查士丁尼也因此成为和后来查理大帝齐名的欧洲“圣君”。十多年后,当年搞“军演”的粱朝已经亡国,取而代之的陈朝皇帝询问 苏州的税收情况,地方官苦着脸做无奈状:这两年不知道怎的,卖到海外去的丝 绸价格大跌。

世界历史经典故事2:幸存的犹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批犹太人被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囚禁起来,然 后被杀害。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约1/3的犹太人 被杀害。

但是,哈佛大学研究犹太人发展史的专家发现,在这场大屠杀中,有 一个奇异的犹太人群体得以幸存。研究者们把这些幸存者与战前就移居美国的犹 太人相比较,发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而那些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人几 乎无一幸免。

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被纳粹视为将来肯定无所作为的普通人,日后的 成就却比生活在美国的那些没有经历人生磨难的犹太人大得多,收入也比他们高 得多。在以色列,这些从纳粹集中营回来的人,很快成为国家复兴的中坚力量以 及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些没有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犹太人,经历磨难后为什么有了爆发 的力量他们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后来,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在纳粹集中营的时候,并不像那些精英 们那样一成不变,摆出与纳粹势不两立的架势。他们的头脑十分灵活,能够针对 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都坚守着这样的人生理念:只要朝 着积极的方向改变,便无须羞耻。为了活下来,他们选择了隐忍,并在改变中一 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把这个例子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条传递给学生,希望 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时,不要学习纳粹集中营里那些故步自封的犹太人,而要学习 这些幸存者。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接收到了新信息, 却对既定计划不思改变,拉不下脸来承认错误,更不肯重新考虑修正原来的策略 或方法,致使错误程度不断加深,以致造成更大的失败。任何一个聪明的人都知道,最好的计划往往是在信息并不齐全的状态 下制定的,任何成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谓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

世界历史经典故事3:一个战胜皇帝的德国老人 1888年,德国正式进入普鲁士大帝威廉二世的统治时代。经过十几年 改革的德国,经济腾飞,军事迅猛膨胀,已经成为新的欧洲强国。年轻气盛的威 廉二世更是霸道得不可一世。

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威廉二世有个好习惯,就是闲暇时间喜欢独自坐 在书房里博览群书。为了方便,他在柏林波茨坦皇城旁边建造了一所豪华的书房。

几天后,正在书房读书的威廉二世,突然听到嘎吱嘎吱的响声,他读 书的兴致完全被打搅了,他打开窗户一看,对面是一座用风车作动力的磨坊,在 风力的作用下,磨坊外的风车嘎嘎吱吱地旋转。

威廉二世气愤地对手下的官兵说:“去告诉磨坊主让他搬到别的地方 去。”官兵得令后,马上找到磨坊主,气焰嚣张地说:“皇帝命令你两天内搬离波 茨坦,否则后果自负。” 磨坊主是位60多岁的德国老人,听到官兵的叫嚣后,没有反驳,还是 安静地干着手头上的活。两天后,官兵吃惊地看到,磨坊的风车还在旋转。

官兵们勃然大怒,要对老人无礼,老人理直气壮地说:“我家祖祖辈 辈都在这里养家糊口,为什么新国王来了,我就要搬走要嫌弃这里喧闹,那他搬 走好了。” 什么,你竟敢让皇帝搬走简直是胆大妄为,官兵们欲大发淫威。没想 到老人完全不惧怕官兵,底气十足地说:“俾斯麦首相十几年前就颁布了法典, 保障居民的权益,你们不能欺人太甚。” 说完,老人坐在门口,以死抵抗官兵的入侵。霸道的官兵执意把老人 抬走了。万般无奈之下,老人一纸诉状递交到国家司法机构——法老院,把皇帝 告上法庭,开启了平民百姓状告当朝皇帝的先河。

法老院冲破重重阻力还是受理了此案,开庭那天,执法官问老人:“究竟是先有磨坊还是先有书房”老人答,先有磨坊。执法官斩钉截铁地说:“到此事 情就简单了,按照先入为主的惯例,要搬只能搬书房。” 老人听到判决结果老泪纵横,他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靠法理战胜皇 帝的平民百姓。

威廉二世知道结果后,极为震怒,欲给执法官施压。首相俾斯麦赶紧 进言:“大帝,我们要想让德意志帝国更加强大,就必须遵循法理原则,否则十 几年的改革成果将前功尽弃。” 经过三思后,威廉二世最后服从了执法官的判决,将书房搬到了别处。

在威廉二世统治时代,德意志也正是靠着法理的引擎,极度膨胀,迅速崛起为欧 洲新的霸权国。

后来,老人的磨坊得以保存到今天,成为波茨坦著名的旅游景点,磨 坊里竖立着一个慈祥而倔犟老人的雕塑,上面刻着:一个战胜皇帝的德国老人。

一个小小的磨坊敢于和威严的皇宫相对而生,这或许就是德国崛起的 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