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一、对话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教师遵循“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合理 设计对话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正确设置对话的话题,增强 对话意识,营造对话情境和氛围,寻找对话阅读教学成功的 规律,发掘对话的闪光点,中和“对话专业户”和“对话困 难户”两个极端,这样长期下来会使课堂效率最优化,事半 功倍,教师也会远离“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对话和阅 读教学功效成正相关的关系,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师生用心灵 在对话,气氛融合、教学相长的。反之,用不好对话,或者 形式意义上的对话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教 师逐步产生职业倦怠,成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阅读 教学由于是读者、作家、作品、世界的四维统一,所以也能 够为对话教学的展开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条件。对话不是 简单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深层次 的挖掘,师生一起寻找答案。课堂讨论在师生平等基础上, 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这样语文课就不会沉闷乃至无效。

二、阅读教学的对话实现 1.对话的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它是教学活 动的核心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从 而在教学活动中互惠,相互尊重,彼此了解、承认,共同遵 守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活动的规则。教师放弃话语的霸权,由课堂操控者角色化为与学生地位平等,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 内自行解读文本。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就一定要放下身份, 对学生放任甚至卑躬屈膝去维护师生关系,教师“并不是放 弃权威,而是作为社会控制形式的权威理智化”。学生也由 教师的对立面解放出来,站在教师的同一条线上,共同进步,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在“作家―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 中,能动的发挥主观作用,形成文学审美意识。这样学生与 教师的关系便是一对新型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 行和知识的再创造和升华。

2.对话的重点:文本的动态解读 在上述提到的三角关系中,首先教师是一个读者角色, 并且教师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 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悟。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欣赏文本的视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 框架,在新的文本中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和自己的价值判断。

此时,文本或者说作品便是以客体的形态呈现在主体教师和 主体学生的面前,被解读,被审美,形成了一个客体世界, 会有一个历史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任何文本都存在着空白和 未知域,它使作品“召唤结构”得以可能。这种“主体―客 体”的活动关系促成了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接受美学上提 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阅读就是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 品的召唤结构中动态完成的。由于每个阅读主体的文化背景、 人生阅历不同,所以教学中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文本解读,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 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就是这个道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作家和作品,忽视 了读者,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枯燥和机械。新课程标准一再强 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 替教师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要求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鼓励学 生体会阅读的快乐,形成文学审美。

3对话的方式:合作和沟通 对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主体之间进行交 流的根本方式。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 话与敞亮,这种我和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 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猥琐”。这 个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需要在反复沟通 下达到最优的效果。没有合作,力的作用有可能是无用功;

没有沟通,教育结果只会是一盘散沙。师生一起在轻松愉悦 的课堂气氛下多沟通、多对话,相互启迪,相互促进。教师 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台下端坐认真记笔记” 的模式,让学生也过把教师瘾,互换位置,从新安排学生坐 席的位置,依据课堂内容变换形式,让学生由外到内感到上 课是一种享受。用心对话,真诚的帮助学生,而不是让教学 仅仅服务于考试

4.对话的原则:尊重和宽容由于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不同阅历等主客观因素,难免产 生分歧,多元化、差异、个性的存在,这需要建立主体之间 主客之间的宽容,信任,尊重。宽容不仅是我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更是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民主、平等、自由的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宽容意识的熏陶着和示范者, 允许学生犯错和成才前的拙劣。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的 时间,尊重学生思考的结果,多用描述性语言评析学生的发 言,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不管是对异见的宽容还是 对错误的宽容都是教师的理性责任]。平等的师生对话,理 解和真诚的合作会使阅读教学活动完美的进行下去,让学生 从心底接受教育者,爱上精选的文本,用宽容、沟通、尊重、 理解打造新世纪最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