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集体思想教育【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新途径】

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新途径

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新途径 据统计,2015年有749万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比 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的2014年增加22万人,再创历史 新高。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递增, 而因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性调整,使得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渐成常态。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复杂,既有就业制度、 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因自身 在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就业观等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 而形成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就业难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家庭幸福安康、高校有序发展、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重大问题。

就业思想先于就业行为,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进一步加 强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

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也充满机遇。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 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解决大学生就 业面临的新问题,并使思想教育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仅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与时俱进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思想教育效果欠佳。我国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形式单调、内容单薄、方式陈旧。主要是在课堂讲授普及性 的就业知识过程中,“蜻蜓点水式”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 教育,教师往往不是照本宣科,就是应付过场,尚不能熟练 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因此,难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更不可能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就业思想教育缺乏创新,对大学生吸引 力不足,影响力有限,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2.就业思想 教育师资薄弱。我国高校现有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主要 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从事行政工作 的院系领导,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辅导员则要把相当多的 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二者作为大学生 就业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时间钻研教育 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且由于二 者的求职经历的“过去时”,使之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价 值取向、心理变化、精神压力体验不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难以有真实感和信服力;另一方面,因二者不参与 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只能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难以结合 专业特色进行就业思想指导。3.就业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缺 失。长期以来,我国的就业思想教育,不是建立在学生生存 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是以提高就业率为首要目标,具有一定 的功利性,过多地强调了工具性价值,忽视了对大学生理想 信念、自我实现等的教育,忽视了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角色转 变中个体自身的内在需求。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而解 决民生问题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提出“做 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作为政府解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 利益,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90后”是改革 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身处社会稳定、生活富足、 文化多元的时代,“90后”大学生敏感、独立、随性、敢为, 但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差。在就业过程中,“90后”大学生面 对社会带来的第一道考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难 免产生负面情绪及不平衡心理,进而对社会不满,甚至给社 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 的大事。重视就业思想教育,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 消除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躁动心理和畏难情绪,帮助其端正 思想,调整心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对 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2.实现大学生自我 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利 益分化组合,价值观念多元多变。大学生作为更易接受新鲜 事物、新潮思想的群体,其价值取向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 个性化、选择性、矛盾性等特点。但大学生涉世未深,往往 认识相对肤浅,思想极易动摇,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 理想信念模糊、成才观念淡漠、诚信意识薄弱、协作意识淡 薄、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择业过程中也更多地是关注职业 所具有的含金量[1]。大学阶段不仅是一个人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良好道德、文明 行为和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决 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因此,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思想教育正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为出发点, 引导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做出符合自己实际和时代 发展的择业行为,以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应对纷繁复杂 的社会大环境,以过硬的本领和踏实的作风投身基层基础的 工作岗位[2],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完成时代赋予的神 圣使命。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