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三个课堂梯次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三个课堂梯次培养模式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发展的结果, 瞄准教育模式探索的前沿,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 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其“四化”特 点,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律,探索构建“三个课堂”梯 次衔接模式。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三个课堂 随着“双创”理念的普及深入,以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的全面实施,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 要求。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突破课堂教学局限,紧 扣实践性,加强课程、活动、实践“三个课堂”的梯次衔接, 改进教育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性人才培养质 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加之竞争激烈,创新创业教 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对国家、社会、个人发 展的重要性已然被高校和大学生们普遍接受和推崇。(一)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 帮助大学生投身实践,更早地融入社会,感知就业压力,校 正就业观念,更加理性的自我定位,清晰地确立能力培养方 向,有利于大学学业的完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参与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创业知识和技能, 所经历的自我“认识一反思一控制一提升一肯定”,从而重新认识自我,通过这一系列循环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 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通过推行创新创业教育, 引导有能力有兴趣的大学生投身创业,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 压力,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通过创 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的创业者,在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中 内生出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所创建和发展的创业型企 业也能够催生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各类 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各省市竞相建设的创新创业科技园区,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 用。(三)有利于推动人才模式改革。在未来高校竞争中, 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文和科学素质以及就业和创业 能力,已然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教育部2002年起确定清 华大学等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和实 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是 要推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未来只有少数高校发展 成双一流研究型大学,因此,在未来竞争中,高校必须有正 确的定位,办出特色,特别是地方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向应用型大学迈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 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 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中 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通 过在高校中推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培养了大 批创业者,而这类创业者和创业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 重要力量,有助于解放思想,引导创业者独立兴业,营造良 好的社会创业氛围,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
二、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虽然试点院校进行了 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 相对于欧美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的现实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呈现“四化”特点:(一) 理念功利化。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作“教育第三本护照”,并 广泛地被人们所推崇和认同。近年来,各高校注重校内外资 源整合,改进教育方法和内容,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 发展,但仍有不少高校认识上存在误区,将毕业生就业率作 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目标,用就业率的高低看待创新创业 教育的成效好坏,根据就业率的增减评价课程体系的优劣,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力度和深度。(二) 模式单一化。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不够清晰,有的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专业教育, 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一些就业和职业规划课程就等同于 创新创业教育。或者把二者剥离开来,课程设置大多以校内 讲座和选修课等第二课堂形式进行,还未正式纳入必修课程,在形式上也只满足于组织几次大赛等单一形式;
师资上也难 以保证,有的高校重视不够,甚至仅仅让就业指导部门来开 展教育,远远不能够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三)课程零散 化。通过分析研究宁波大学“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厦 门大学“五个模块”创业教育体系和国内其他一些高校的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现大多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课程设 计,比如,课程上只涉及企业设立、营销、投融资和管理, 再包括一些诸如创业基础、领导力、机会识别、财务管理等 课程。从中不难看出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总体上还处于零散拼 凑、各自为战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统一教材也很缺 乏,课程并没有梯次设计,不同学科之间的创业课程也缺乏 渗透,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数量很少,即使有开设 相关课程,课程的数量也屈指可数,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 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四)师资瓶颈化。师资 短缺是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高校 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多数教师是从事经济管理教学工作 或者是负责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这些教师绝大多数 没有创业的实践经历,也没有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难 以传道授业解惑,更难以带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当然,也 有部分高校会邀请企业高管、杰出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等以 召开讲座等形式来校与大学生互动,普及创业知识,虽然起 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构建三个课堂梯次培养模式的策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 需要在螺旋式上升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在“双创”时代浪潮 里,高校需要遵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获取知识与培 养能力的规律,构建起“三个课堂”联动的梯次培养教育模 式。(一)第一课堂,创业理论课程。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 的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 业技能。创业教育要把各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 合起来,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为基础进行创业教育。比如, 以文化教育为基础进行创业意识的教育,并有针对性进行创 业知识的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课 程要设为必修课程,紧扣创业素质的五个维度结构,开设公 共关系和法律知识、创业常识、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市场 营销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外加各类专题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的选修课程则主要按照学生兴趣、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以此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提升学生创业素 质。(二)第二课堂,创业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主要是将学 生课外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探索性创业设计、社团活动、 创业训练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获得创业经验为目的,让学生在创业 活动中收获相应的感悟和体会,形成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 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生根据不同的阶段需求,对 应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创业论坛、专题讲座、竞赛、参观访问 等活动之中,通过精英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给学生分享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成功的特质并激发创业热情和灵感。与此 同时,配套安排一系列校园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 围。(三)第三课堂,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主要是 实践层面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团队,通过模拟创业,让学 生亲身感受创业的流程及方式。这期间可以构建模拟、操作 和实战三个平台,将理论、实践结合起来。首先是模拟平台, 通过组织开展类似“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技能竞 赛等活动,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去制订创业计划,模拟创业 管理全过程。其次是操作平台,就是运用各高校建立的大学 生创业孵化园区和创新创业园等,指导学生将科技成果、专 利进行成果转让,让学生体会在仿真资本市场环境下如何融 资,为实战历练积累经验。第三是实战平台。注重发挥校企 合作的优势,学校提供一系列创业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登 记注册、企业管理、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进行投资宣传, 举办校企合作对接会、洽谈会,将企业的研发项目与大学生 的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助推一些优秀项目引入社 会。
参考文献:
[1]商应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究[J].中 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26-30. [2]马永斌,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 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1. [3]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114-120. [4]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