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对孟浩然诗歌传播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孟浩然诗歌传播的影响 一、引言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孟浩然在三十六、七岁以前一直隐居 在鹿门山,创作了大量诗作。开元十二年出乡,为了求取功名,曾“三入长安”[1], 但终生未官,很长时间在长安、湖湘、吴越等地游山玩水。作为这样一位大半生 都过着隐逸的山水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诗却并没有隐没在深山之中,其“五言 诗天下称其尽美矣。”[2],到现在,我们对他的诗也是耳熟能详,他的《春晓》 曾被选入中国香港人民推选的“你所喜爱的十首唐诗”[3],可见他诗歌受众的广泛 和被人喜爱的程度之深。而隐居甚久的孟浩然,他的诗歌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呢? 这其中缺少不了一些题壁示人、艺人传唱等传播手段,可对于孟浩然的诗歌来说, 不可忽略的一个传播途径就是他的“朋友圈”,孟浩然可谓交友广泛,这些好友可 以算得上是让孟浩然诗歌从山林间走向大众、文人,甚至宫廷、皇帝的“推手”, 对其诗歌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孟浩然的人际交往 孟浩然在人生的前三十几年,一直过着隐士生活,隐居于鹿门山和襄 阳南郭外的南园。在此期间,他也会和一些禅师、上人、山人、逸人等交往,或 则谈玄说道,或则诗酒遨游。如其诗《题融公兰若》所写“谈玄殊未已,归骑夕 阳催。”[4]孟浩然也曾在鹿门山办过诗会、在长安饮酒作诗,结交了王昌龄、王 之涣等诗人。在游历期间也结识了孔伯昭、谢南池等一批好友。孟浩然居家为母 亲守丧时,蜀人李白慕名专程赴襄阳拜访,两人抵足谈诗,促膝论文,互相欣赏, 相见甚欢。孟浩然入长安游学时曾“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 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丞相范 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尚书侍郎河东裴朏、范阳卢僎、大理评事河东裴揔、 华阴太守郑倩之、守河南独孤策、率与浩然为忘形之交。”[5]由此看来,孟浩然 通过他的才华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不乏名门志士、文学大家和政治门客。他 们对孟浩然诗歌的传播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孟浩然的人际关系对其诗歌传播的影响 孟浩然在他一生中所選结识之人从不是平庸之辈,多为有才情有想法 有前途之人。这些人带给孟浩然的不仅是文学上的相互切磋,对孟浩然的赏识与 赞扬,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孟浩然一起做的事、他们对孟浩然的看法对其他人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孟浩然诗歌的传播。
(一)通过文人聚会直接使诗歌传播 举办、参加的文人集会、聚首是一个可以聚集众人好方法。在众人面 前作诗一首,若得到赞赏,必定会通过集会的这个群体一传十,十传百,是一个 传播诗歌的有效途径。在孟浩然游吴越期间,曾在万岁楼偶遇故友王昌龄,两人 欣喜万分,交谈甚欢。店里的伙计召来本地的头面人物,想让两位名诗人为万岁 楼题诗,孟浩然巧遇友人也诗兴大发,提笔一挥而就《登万岁楼》,王昌龄也相 应作诗。众人争相传阅,这诗歌也同这众人传开了。这种通过与文人朋友的聚首, 来创造从小群体到大群体的传播机会,使孟浩然的诗歌有了更多的受众,能达到 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的效果。
(二)通过名人效应间接使诗歌传播 如果说第一种传播途径是“小群体——大群体”,那么通过名人效应来 传播则是“个人——大群体”。奥裔美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儿德提出过一个可以解 释名人效应的“意见领袖”的观点,他认为“来自媒介的消息总是先抵达意见领袖, 接着,再从意见领袖那里流向其同事或是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6]而有追随者 的“意见领袖”就是有一定名望的人。在孟浩然诗歌的传播中,其诗歌则是先收到 了名人的认可,大众因此会追随名人的意见,而去更加了解孟浩然的诗歌。而在 孟浩然的人际交往中,他的朋友不乏名人,最典型的便是李白。李白与孟浩然交 好,并且十分崇拜孟浩然,曾写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他对孟浩然诗歌的喜爱。比如 李白在《赠孟浩然》中直接写到“吾爱孟夫子”[7]。李白的名气使他诗作更容易传 播给大众,在他的诗歌传播中,大家就会更加了解孟浩然,大家得知李白都如此 喜爱孟浩然的诗,自然会增添对其诗的关注度。不仅李白,白居易也曾写“秀气 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8]、张枯提笔“孟简难持节,襄 阳属浩然”[9]之词,这些欣赏、理解孟浩然的好友通过作诗表达对他诗作的肯定, 其中李白写得最多,有5首之多,他的挚交张子容为其写过3首,王维、杜甫分别 写过2首。他的这些作为名人的朋友便是他的代言人,而这些诗也充当了宣传媒 介的作用,有名人的宣传,孟诗也更有市场。
(三)通过人际关系创造机遇提高诗人声誉有助于诗歌传播 孟浩然的朋友们不光是文人墨客,更有名望高的“关系硬”的人物。这 些朋友为孟浩然提供了增高声望,甚至得到皇上青睐的机会,也是对他诗歌的传播有很大帮助的因素。因隐居时的孟浩然多与禅师僧人交往,使当时天下闻名的 高增一行和尚也对他有所耳闻,而这位一行和尚被唐玄宗召到身边时就为唐玄宗 举荐过孟浩然,说其“诗才清幽,格调高雅,陛下可留意察访,为朝廷所用。”[10] 也是因为这个机会,孟浩然的名字也得以第一次被唐玄宗耳闻。之后,在唐朝数 以千计的诗人中,孟浩然作为第一个布衣诗人被皇上召见。《唐才子传》中记载 “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咢,伏匿床下, 维不敢隐,因奏闻。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帝问曰:
‘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 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11]这次机遇 也是因为他得到王维的赏识,被王维私邀入府而发生的。正是有这个可以得到皇 上驾临的诗友,孟浩然才有这次被皇上召见的机会。虽然这一次的召见没有使孟 浩然有官可做,但是他被皇上召见的事在当时不仅是轰动全国的重要新闻,而且 还极大程度地激发了青年士子们写诗的热情,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所写“风流 天下闻”就是指的此事[12]。这件事的影响之大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孟浩然的知名度, 为其诗歌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我们看到了诗人孟浩然虽然生活隐逸,但是他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推 手们”为他的诗歌创造了很好的传播道路,使他的诗歌闻名天下。由此我们可以 看到人际在传播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孟浩然诗歌本身的特质,如果 没有创作出好的诗歌,也不会有人愿意去传播。所以在文学的传播上,好的文学 作品和恰当的传播方式结合才能使文学作品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影响。
注释:
[1]王辉斌:《孟浩然大辞典》,黄山: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1页。
[2]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1页。
[3]王辉斌:《孟浩然大辞典》,黄山: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页。
[4]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184页。
[5]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6]毛峰:《传播学概论》,长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 115页。
[7]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315页。
[8]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319页。
[9]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319页。
[10]李叔德:《孟浩然新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86页。
[11]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311页。
[12]王辉斌:《孟浩然大辞典》,黄山: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