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一课的仿写练习
《劝学》一课的仿写练习 师:荀子的具体论证是怎样展开的? (学生讨论后,概括出两点:第一,用大量比喻论证;第二,所有句子几乎都安排成了排偶的类型,读起来琅琅上 口,有节奏感,易于成诵) 师:用了大量比喻论证,可是,这些比喻是怎样形成论 证的? (生略显困惑) 师:举例来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这两个句子都没有说学习,想想看,它们 实际上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色,那种颜色之深,超 过了蓝草的本来颜色。
生:冰由水冻结而成,但冻成以后,却比水的温度更低 …… 师:那么人学成以后呢? 生(齐):会超过他的老师。
师: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的本体没有写出来:学 生从老师门下受教学成,却可以比老师的学问更深。谁还能 用其他比喻来解说这个道理吗? 生(抢着):树,成于幼苗,而大于苗! 生:石灰,取之于石灰岩,而白于石灰岩。
师:这种关系其实存在于很多事物之间。大家再看看苟子的四言句,写得又整齐,比喻又贴切,而且还有一个什么 特点? 生:形成排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也有对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师:对,不仅把道理说得那么透,还说得那么美,这就 是荀子。把一切事情都当成“悟道”的途径,写出来的东西 不深奥,但每句话都很鲜活,给人新的启示。这种现象,我 们身边也有很多。
师(随口仿写):“飞机一秒,不能干里;
汽车十日, 可走欧亚。”我这个像哪一组? 生(兴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 师(笑):大家也试试看?会模仿才会学习。
(布置作业:根据本文思路,在每个分论点处选一组比 喻句为模仿对象,选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为喻体,写篇短小 的《劝学》) 生:“钢,取之于铁,而坚于铁;
绳,草为之,而固于 草。”“金刚石炼于碳而硬于碳,不锈钢成于铁而韧于铁。” 师:贴切!这是模仿开头——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句子。
生:“假飞机者,非能飞也,而半日万里;
假词典者, 非博学也,而通晓万词。”师:很有节奏感!这是仿照第2段学习的作用——学习 弥补不足。
生:“积树成荫,夏日凉焉;
积词成句,著作成焉。” 师:这是在仿第3段,讲在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这个 同学写得不错:“积粪成堆,沼气生焉;
积土成堆,堤坝成 焉。”他的句子显然还有当代人的新认识,好! 生:“力者举重,不能百斤;
千只小蚁,却搬大虫。” 师:荀子的文章对仗工整,而对仗的特点是句子结构一 致,相应位置词语同性。这里的“力者”改成“力士”更规 范一些。也请注意积累课外知识:今日举重的世界纪录已经 远远超过一百斤,当改成“力士独举,不能千斤;
蚂蚁合作, 可搬大虫”或“力士一举,无过千斤;
蚂蚁成群,能吞万木”。
生:“马婷(学生自己)日:学不可以已。虹显之于阳, 而艳于阳;
钻,石为之,而贵于石。吾尝终日而背矣,不如 须臾之所写也;
吾尝乘车看景也,不如步行之所见也。假飞 机者,非能翔也,而上天空;
假电话者,非能聪也,而听千 里。积词成句,文章成焉,积水成溪,草木生焉。浪潮一击, 不能穿塘;
滴水穿石,功在不舍。” 师:构成了篇章,从每一段摘取一两个句子模仿,组合 起来就成为一篇小文章。看来苟子的方法很管用。
师(笑):吃饭的事儿讲得好。如果拿吃饭暗示学习的 优点,是不是也可以呢?他有好句子:“吃肉一口,不长十 斤;
吃菜十年,无不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