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的方式分析
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的方式分析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标准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在对高考作 文命题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应该形成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对 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标准历来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 的标准。对命题者来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不小的 问题。每年高考作文命题一公布,各路专家、学者、发言人 等或批评或赞扬,各有各的道理,让命题者一头雾水,不知 所措。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各地 区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总结概括出几点高考作文命题的评 价标准,予以参考。1.符合主流价值观 高考作文题要有引导所有考生将目光投向社会主流思 想和文化的教育导向,既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又能昭示或 鼓舞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现代社会是文化开放的社会,高 考作文题应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进行正面引导,避免青年 学生迷失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使他们认清主流意识形态, 认清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这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有利于他们 对生存现实的思考。这强调高考作文命题要具有特殊的导向 作用。
2.结合考生的生命体验 3.具有哲理意味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调整为“揭示事 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查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各种关系进 行思维的能力,这属于哲学范畴的内容。如果高考作文命题 没有体现哲理意味,那么,评价标准“具有哲理意味”就显 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针对高考作文题进行评价,是否具 有哲理意味显得十分重要。
4.具有一定的选拔性 因为高考已经不再是义务教育范畴中的考试形式,肩负 着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国家输送高等优质建设者的艰巨重任, 因此,高考作文命题并不能满足大众的期待心理,要有一定 的难度和离散度。如果所有考生的作文分数不相上下,高考 就会失去其根本的意义。但,高考作文命题也不能忽视公平 性,要适应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考生的心理特征,难易适中 是高考作文命题最理想的境界。此外,作为选拔考试,高考 作文应该有较好的区分度(见表1)。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 纵观近几年各地区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会发现,有一定 的突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以上述4个标准为依据, 针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评价分析。
1.优点 第一,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高考作文题应 面向全体考生,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但一些省市 为了反押题、反猜题,将题目出得或偏或怪,使考生无所适从。例如,某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以一首诗引入,完全没 有办法读懂命题者想要考查的内容。辽宁省另辟蹊径,作文 题目来自学生实际生活,又略高于学生实际生活,显示很强 的开放度,如2007年的《我能》,结合考生的生命体验,启 发考生对人生的思考。2013年江西卷的《学生有三怕》深入 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开放的平台说出自 己内心的想法,这样的考题就不会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者文 章千篇一律。
第二,始终贯穿哲理性。教育部考试中心原新闻发言人 王旭明在评2010年高考作文题时,指出辽宁省当年的高考作 文题是“最有哲理”的作文题。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要蕴含 一定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同时,命 题者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是有限度的哲理性,毕竟高考面 向的18周岁上下的学生,并不是哲学家,哲理性的东西只能 是点缀,不能成为主体,否则会物极必反。
第三,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 都在努力将考生引向现实,或是对社会现象的评析,或是对 道德修养的考察,或是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或是对考生价 值观、人生观的考核,如2013年山东卷关于莫言的高考作文 命题,紧跟时代步伐;
四川省2008年的“坚强”等,引导考 生将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放眼看世界。
2.问题 虽然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试图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与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从关注现实生活转 向关注考生的精神世界,体现出对考生本体的尊重。然而, 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命题内容单一化。虽然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追 求多元化,但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双向性。2013年高考(湖 南卷)的《我愿意》,这是考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命题, 甚至有很多类似的“下水文”供考生备考。大部分考生会沿 着固有的思维定势写作,这会禁锢考生的思维,出现考生套 作的情况,并没有引导考生进行独立思考,更别提考查他们 的写作水平。
第三,命题材料的逻辑性有待提高。福建师范大学孙绍 振教授在评价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时指出命题者的初衷 是好的,考查的内容富含哲理性,对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然而,细读这段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语 言逻辑上存在无法类比的错误。以辽宁卷为例,它在第一段 材料中指出太贪心必会有所失;
第二段材料说明控制贪婪的 欲望虽然会有所损失,但精神上会有所收获;
第三段材料则 说明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彼此之间的逻辑性并不严谨。
三、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1.增强文体意识 1999年,“文体不限”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出现,一直 保留到今天,也依然会出现在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但, “文体不限”并不意味着毫无限制的完全自由。考场作文五花八门,甚至一些文章看不出文体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考生文体意识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要在平日的写作教学 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理解最基本的文体特征,加强训练。
一些考生标新立异,忽视作文的文体要求,有些作文甚至无 法分辨文体,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符合文体要求” 依然是高考作文评分的基础等级,评分标准没变,只是命题 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放。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 导,命题者也应该在命题中对“文体不限”稍加说明,增强 考生的文体意识。
2.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 3.实现考与教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