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的几个方法 小学品德公开课一等奖

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的几个方法

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的几个方法 摘 要将儿童哲学引入小学品德课堂,旨在站在儿童 立场,回到儿童天性,归还儿童应然自由和探究欲望,陪伴 守候儿童顺性生长。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堂;
儿童哲学;
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8-0019-04 儿童哲学是由美国学者李普曼(Matthew Lipman)创始 的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研究。这一研究根据儿童心理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和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形式引起儿童的思考,诱发孩 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在集体探究、讨论中自己找到答案。

从广义上理解,儿童哲学倡导尊崇儿童的天性、天赋和自然 智慧,倾听儿童的声音,呵护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保存儿 童对世界探究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帮助 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养成互相关怀的心态和健康习惯, 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提升儿童批判思考的能力,获取生活 经历的意义,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小公民。这为我们真正站 在儿童的立场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构建生动无 痕、深受儿童喜爱的品德课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一、归还儿童自由和探究欲望——搭建基于儿童哲学 的品德课堂之“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 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

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探究的前提是自由。不给儿童身心自 由,儿童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本质。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 堂,应当回到儿童的天性和生活方式,走进儿童的哲学世界, 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归还儿童的应然自由和探究欲望,呵 护儿童精神,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1.建立“品德教室”,赋予儿童身心自由 儿童哲学认为,要让儿童充分地发展,就不能给予其太 多的束缚。未来的教室,应该有如花园一般美好,儿童置身 其中如梦一般,能自由舒畅地学习。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 堂,首先要建立“品德教室”,最大限度赋予儿童身心自由, 让他们犹如野花一般自由自在地漫天生长。

(1)环境优美舒适——给儿童身体安全的环境 儿童哲学认为,环境不但应给予个人自由,而且对个人 也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教室作为教育环境的社会结构,对儿 童具有重要影响。品德教室一般应建立在校园阳光灿烂的区 域,宽敞明亮;
外观主色调明快温暖,室内布置充满儿童味 道,花鸟鱼草,应有尽有,犹如花园;
墙壁可张贴、悬挂儿 童的作品,或者贴有儿童照片以及他们的近期、远期目标 等;
课桌椅围成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圆形或方形,并且尽可能 靠拢,以让儿童的身体能够自由舒展,最大限度地给儿童身 体以安全环境。如此,才能吸引儿童来到品德教室中学习和玩耍。

(2)师生关系对等——给儿童心理安全的环境 “品德教室”充分尊重儿童思维与思想,给儿童最大限 度的人文关怀,为儿童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创造了一个身心 安全的环境,给了儿童一片自由的空间、时间与自主权利, 为儿童道德的自然生长提供了沃土。

2.组建“探究团体”,促发儿童合作探究 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负有上帝的 使命,完不成使命,上帝将拒绝他回来——剥夺儿童探究的 天性,就是害了儿童。儿童哲学认定,他们都有为自己思考 的能力,都能够建构他们自身的意义,然后自治地发展。而 这就需要团体探究的出场。

团体成员组配建立在小伙伴相互信任、欣赏,有共同价 值观的基础上,可由儿童主动选择,自由组合,自主搭配, 以四至六个小伙伴为宜。儿童选举产生自己团体的负责人, 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团体学习的系列规则。如先举手后发言, 按照一定顺序回答问题;
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随意打断他 人发言;
对事物持有不同观点时,要低声,不能出现不文明 语言等。每次讨论都要强调这些规则,使每个成员铭记在心, 更好地推动探究过程。

在交互主体对话中,每个成员都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 团体成员在合作基础上共同探索,发展出相对一致的理解与 认知,创造出新的意义与价值。在此,探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合作的过程。

课堂上,团体成员围坐成一个圆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 其他成员。每个儿童的思想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无论 表达任何想法,都不会遭到否定性的打压。教师鼓励学生多 多提问题,并不断更换自己的位置,不让任何一个儿童产生 被忽略的感觉。每个儿童都会注意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对别人讲话的内容都能作出积极反应,相信自己能够对正在 讨论的问题作出有价值的贡献。儿童探究不会受到“标准答 案”的限制,并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最终对周围的人和 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会带给儿童更多的收获与快乐。

3.创造“发现的环境”,激活儿童探索精神 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就是一种不断 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儿童哲学认为,一个儿童如果有“生活 之内的独裁,那就要帮助他,应用“自由意志的工作”,带 来创造的环境与满足需要的环境,即“发现的环境”。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地球在“发低烧”》为例, 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勾画出一位“地球妈妈”红 着眼睛,留着鼻涕,愁眉苦脸的样子,接着播放视频“北极 熊的忧愁”。“老师画的是什么?地球妈妈为什么会生病? 会游泳的北极熊怎么会被淹死?我们应怎样救救北极熊? 怎样做地球妈妈才能好起来?”教室一下热闹起来,红着眼 睛的“地球妈妈”成了新奇的事物,触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引发了儿童的探究欲望。孩子们热烈讨论,用搜集的数据和事例,在辩论探究、想象与推理、共同合作中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甚至对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全球变暖, 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由政府出台机制保障,甚至 运用法律的手段,才能收到实效。

儿童哲学认为,儿童的 心灵中隐藏着无限的宝藏,等待人们去发现,也等待儿童本 人去发现。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就是要保存儿童对世 界的探究欲望,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和并解决问题,帮助儿童 学会思考与探究、想象与推理,质疑与批判,兴趣盎然地展 开学习活动,习得智慧与技能。

二、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搭建基于儿童哲学的品 德课堂之“能力基础” 儿童是伴着游戏与故事长大的,游戏与故事是他们最喜 欢的生活方式。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就要给孩子以乐趣, 按照儿童喜欢的方式顺性而导,让儿童在游戏与故事中找寻 到欢愉,在无拘无束、平等自由中涵养道德和智慧。

1.无拘无束的游戏,聆听儿童生长拔节之音 游戏是儿童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哲 学认为,游戏就是要造成儿童有兴趣的去学习一种经验。儿 童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他自己,我们也才能看到儿童自己, 找到真正的儿童和儿童生活。

(1)游戏铺陈,让儿童在玩耍中体验领悟 罗恩菲德认为,游戏可应用于儿童一切活动,儿童的一 切活动都是自主自发的,活动就是目的。儿童哲学认为,儿童的游戏活动应透过成人的分析与指导,这对儿童会更有益。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前,教师安排 了体验“大腹便便”准妈妈的活动。孩子们把重重的书包固 定在了肚子上,不管是上课、课间、做操都不能取下,直到 放学。刚开始,孩子觉得很好玩,很有趣;
过了不久,就觉 得是件苦差事。如此,让孩子从“玩”的意境中,感受妈妈 的辛苦与不易,深刻体认母爱的伟大与圣洁。这样的游戏, 不仅仅是教学的铺陈,留给孩子的更是一生难忘的感悟。

(2)游戏课堂,让儿童主体性张扬发展 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要让游戏贯穿整个课堂生活, 让儿童选择参与有兴趣的活动。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意识与 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充溢着、奔涌着、释放着一种 自由自在、无比轻松与愉悦的精神状态,儿童也在游戏中体 验着自由、享受着自由、追求着自由,最终使儿童的“主体 性”得到张扬与发展。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我与小动物》一课 时,教师设计了猜谜游戏,介绍了连云港最著名特色动物:
猴子、海鸥、对虾,并以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作为组名,展 开课堂竞赛活动。通过漫游动物王国、考考大家、现场模仿 动物表演、制作动物明星卡、动物知识擂台赛等环节,寓教 学活动于儿童游戏中,实现了品德课堂与儿童真实生活的深 度融合。由此,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化为自觉的 学习行为,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中,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懂得动物与人要和谐相处等情感油然而生。

儿童哲学认为,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也 是儿童乐此不疲地进行游戏的原动力。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 课堂就应实现游戏活动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贯穿与张 扬。做儿童不知道在“教育”他的教学,才能真切聆听到儿 童生长拔节的声音。

2.生动美好的故事,唤醒儿童道德生命成长 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是充满着最 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故事关乎着人类生命,人类特 定生命就是精彩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故事和儿 童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可以唤醒儿童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

(1)圆圈故事,引领儿童追求真善美 故事充溢着对真善美的赞美和歌颂,饱含着人类对儿童 的期待。让故事里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融通,让故事 表达的情感与儿童心灵发生共鸣,这种基于儿童生活和儿童 心灵理解的方式,才是智慧的。

在每节品德课前,我们专门设置三到五分钟的“圆圈故 事”时间,让儿童彼此分享故事,可以是自己或同伴的故事, 只说事情,不说具体姓名。孩子们先告诉大家自己今天不高 兴的心情,然后说出不高兴的缘由;
而后让孩子们自己发表 看法,共同讨论,领悟和判断事件中正确和错误的行为,让 儿童逐渐明白如何与人相处、沟通交流与分享等,懂得体谅 别人的感受。以此达成共识,并逐步内化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

“圆圈故事”面对真实的儿童生活事件,给儿童提供了 一个机会停下来思考,鼓励儿童以表达自己真实个性的方式 进行思考与对话,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思考并拥有表达自己的 权利,投身于认真鉴别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在此 过程中,儿童思想开放、坚忍不拔、尊重他人和自我反省等 素质得以彰显,有效提升了儿童的智力品德水平。

(2)故事化教学,促动儿童参与课堂生活 儿童的道德生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他们的道德生活本 身就是一种叙事生活。将教学内容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变 成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让每个儿童都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 如此便赋予了品德课堂理性思考的特质与意义。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走进聪明屋》 一课时,教师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 情节完整、跌宕起伏的有趣故事:有一座神奇的聪明屋,那 里住着许多名人,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变得非常聪明。但 是去聪明屋的人一定是爱动脑筋的人。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 系好安全带,乘坐飞机去聪明屋。其后,事先设置的“名人 屋”“想象厅”“创造室”等故事情景,激发了儿童争相参 与教学生活的愿望与激情,将自己融入故事之中,和故事中 的人一起经历与感悟。如此,在轻松愉悦、充满智慧和探究 的氛围中,促使儿童打开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了创 造意识,体验到动手动脑、积极创造的欢乐。(3)身边的故事,激发儿童道德生命生长愿望 儿童哲学认为,故事对儿童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暗示作 用。这种暗示之所以能发生,在于故事中的道德现象、道德 问题、道德追问与儿童道德生成的巨大可能性相契合,很大 程度上激发他们道德成长的愿望。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尝尝苦滋味》 一课时,教师以个人—家庭—祖国为逻辑层次,设计了一系 列的苦难故事。从“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的故事,到孩子 们身边盲人按摩穆师傅一家的真实故事,再到祖国妈妈从 1840年至今苦难而光辉的历程,让孩子与故事人物进行一次 次的对话,一次次的比照,从而逐步认识到苦难是一笔巨大 的人生财富,主动地掌握一些逆境中自我调控的方法,如自 强不息、乐观向上、持之以恒、团结一心等,无形中激发了 儿童道德生命生长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往往会带给儿童心 灵的震撼。在这种激情或冲动的推动下,儿童开始道德想象 和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对道德追求的责任感以及光荣感。

参考文献 [1]詹栋梁.儿童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3]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1.[4][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英]罗伯特·费舍尔.教儿童学会思考[M].蒋立珠,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杜文艳.深度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连云港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