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子故事】古代父亲教子典故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 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 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1:严格教子的李世民 李世民,山西太原人,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隋朝末年,他劝其父 李渊起兵反隋,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度过了半生戎马生涯。李渊称帝后,他 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公元629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继承了帝位,世称“唐 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恢复 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他先后征服了突厥、吐蕃等地,扩大了版图,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 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友谊;发展了西域交通,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唐太宗时期,国力增强,出现海内升平的局面,世称“贞观之治”。他 在位期间常以隋朝为戒,能任贤纳谏,并严格教育子女,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 教育思想。

李世民是创业皇帝,隋朝灭亡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他深知创业的 困难,也知守业的艰辛。因此,为了“永久富贵”,使李家后代能成为世世代代的 统治者,他对皇属进行言传身教。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 他的卓有见地、带有普遍意义的名言,今天完全可以借鉴。

他的教子思想主要有:第一,事事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

李世民经常向皇属讲述自己继帝位十几年来,严于律己, “外绝游观 之乐,内却声色之娱”,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歌舞女色的娱乐和外出游览上,总是 亲临朝政,不因劳累而放松自己。他告诫皇属说:
“你们从小生于富贵之中,必 须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 他说: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意思是:作 为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他的德行,而不在荣华富贵。你们现在已经有了“贵”和“荣”,必须好好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学会自勉自制、多做善事,切忌放纵自己。

假如你们不听从我的劝告,缺少德行,违反礼仪法规,必定受到刑法 制裁。到那时,即使我是皇帝,也爱莫能助。

为了有利于子女的“德行教育”,他又找人编录了《自古诸侯善恶录》, 分赐给子女,要他们把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从前人善者成、恶者败的 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鼓励,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第二,珍惜财物,不可奢侈。

李世民在《戒皇属》一文中教育子女:
“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 一食,则念之耕夫。”一丝一线、一餐一食都是百姓辛苦劳动的结果。不要因为 自己生于皇宫之中,就不知创业的艰难,就铺张浪费。他在临死前一年,还检讨 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过失,希望太子李治不要效法。第三,谦虚大度,宽以待人, 善于学习和接纳不同意见。

李世民教育子女“勿鄙人短,勿恃己长”。

意思是说,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鄙视他,也不要总自以为是,听 不进别人的意见。他教育子女要“以古为镜”,总结并借鉴历史经验。有一次,李 世民看到太子休息于曲木之下,就告诫他:
“汝知此树乎此木虽曲,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教育太子要善于纳谏改过,不要以位压人,要及时听取不同意见,才 能不断进步。

李世民这种身体力行并严格教育子女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唐 朝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一个比较强盛、繁荣的时代,是与李世 民开明的政治见解分不开的。

古代教子故事2:窦燕山教子有方 《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对窦燕山 教育子女经验的总结。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 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 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 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 30 岁,还没有子女。

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 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 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 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 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 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

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 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总之,自那以后,窦燕山 就象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已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 人们的称赞。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 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 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
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

当时人们称窦氏五龙。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
“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 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古代教子故事3: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怪人”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

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 了封家书,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6岁儿子。

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并嘱咐家人:“令 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那四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惨重压榨和农民的苦难生活 的。

他在家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 个好人。可将此书(信)读与郭嫂、饶馊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他极力反对有些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 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 好结果。”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对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视考 分忽视德育的倾向,是有裨益的。

爱子,特别是爱独生子,是人之常情,但爱需要正确的方法、手段。

正如郑板桥在信中说的:“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 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

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 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郑板桥的爱 子之道,怪么其实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