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元朝历史人物

元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元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元朝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一:明太祖十五个不征之国 “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 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 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 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 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 (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 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这15个“不征之国”的宣布,标志着明朝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也象征 明朝政府承认了上述国家的主权独立。在此后给各国的诏谕中,明朝也一再表明 “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场。

附:
这十五个不征之国里,日本排在第二位。据说是看见元蒙两次远征日 本而遭遇顽强抵抗,最后反致失败,太祖感其刚烈于是定其为不征之国。

但是,因为日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并且 在《祖训》中指出日本“虽朝实诈”,但他却依然没有讨伐日本的意思,只是“决 意绝之”。朱元璋的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有受到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均告惨败的教 训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于洪武四年颁布的诏书中说的极其详尽明白。该诏 书称: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 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 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 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 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 可不谨备之耳。”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不征”其实是受保守的思想所局狭的,日本的 狡猾也跃然纸上。

又:据说地球上有三个国度的人最勤劳,分别是:德国、日本及中国。

日本出过丰臣秀吉,也出过足利义满;有东条英机,也有大平正芳。

极善与极恶并存,这个中国曾经不屑一顾的蕞而小国,中国人嘴里的 倭寇、倭奴,欺负起主人来却最为凶狠。

如今,有日本在卧榻之侧,就是睡觉,我们也睁着一只眼睛。与日本 为邻,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元朝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二:元定宗驳斥罗马教皇 贵由登基时。参加登基大典的人中还有一位意大利方济各会教士柏郎 嘉宾。

原来,蒙古军的大规模西征,震惊了整个欧洲。

公元1245年(淳祜五年)初,英诺森四世在法国里昂主持召开了宗教大 会,商讨如何抵制蒙古侵略等问题,会上决定派遣教士出使蒙古汗廷,劝告大汗 停止对欧洲的征略和对基督教徒的迫害,改信基督正教。

会后,柏郎嘉宾作为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的特使出使蒙古,参加了贵 由的登基大典。

贵由登基后,召见了柏郎嘉宾,柏郎嘉宾向他呈递教皇致蒙古大汗的 信件。教皇在信中指责蒙古人蹂躏基督教国土,杀戮基督教徒,违背上帝旨意, 应该弃恶从善,皈依基督教,否则,必遭上帝严惩。

对此,贵由拒不理睬,他在给教皇的复信中措辞傲慢,信的开头这样 写道:“天神的力量,全人类的皇帝,致大教皇的真实信札”。接下来贵由驳斥了 教皇的责斥和劝诫,将蒙古人军事征服的成功归诸天神的偏爱。

最后,贵由强调说:“若你(教皇)接受和平,愿意把你的城堡交与我们, 你教皇和基督教王公当立即前来见我缔和,然后我们将知道你希望与我们保持和平。” 柏郎嘉宾带着贵由给教皇的回信归国复命。

元朝的历史人物故事篇三: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 而元朝,才做了别的朝代没敢做甚至没敢想的事情:先后于1274年和 1281年,两次跨海东征日本。尤其第二次,分别从朝鲜和舟山群岛出发,总兵力 达十四万人,船只共4400艘,被称为“迄至近代世界史登场以前最庞大的渡海部 队”。黄仁宇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前,很难能有一个陆上强国也可以同时成为 一个海上霸王。”这两次跨海作战都以失败而告终,更像是理想主义的行军:草 原的骑士渴望成为大海的水手——并且不计代价地这么干了。这种豪赌(并且连 续赌了两次),是别的民族无法想像也无力承担的。虽败犹荣的蒙古人啊,曾经 是海上的堂吉诃德——把大海当作敌对的巨人了。

这两次渡海东征的最高指挥者,是元世祖忽必烈。他占据北京,摒弃 了金亡后的中都城,另起炉灶,于1266年开始营造以北海琼华岛为中心的新大都, 历时十九年竣工。北海、中南海乃至什刹海,顿时都成为这位雄视天下的霸主私 人的金鱼池。元大都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在《马可·波罗游记》里称作“汗八 里”(汗王之城的意思):“大汗平时住在都城,在每年三月离开此地,向东北方前 进,一直瞳到距海仅两日路程的地方……当大汗向海滨前进时,会有许多富于趣 味的事件伴着狩猎活动而出现,这真可以说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戏所无法比拟 的。” 从这段叙述里,能管窥出忽必烈对大海的向往与好奇——不知他一生 中是否亲眼目睹过真正的海对于他来说,恐怕只有征服才是最刺激的游戏——他 一直很认真地玩着。他在北海的湖心琼华岛(又称万岁山)指点江山,挥霍一生, 不仅命令麾下乘胜攻取了南宋小朝廷苟且偷生的杭州西湖,而且孕育了更为膨胀 的欲望:向真正的大海进发,向日出的地方进发,抢渡日本列岛——这是天之骄 子对海之骄子的挑战。北海的波光与涛声哟,曾经为他心游万仞的豪情伴奏。北 海中的琼华岛,是根据“蓬莱仙岛”的传说设计的,忽必烈最喜欢住在山顶的广寒 殿——这是他的月宫。一位住在月亮上的帝王,连梦想都是那么缥缈,清高乃至 浪漫。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基本上沿袭了元故都的规模与格局。把中南海、 北海包括在皇城之内——爱称为太液池(“太液秋风”是燕京八景之一)。又把皇城之外的什刹海尊称为玄武池——因为什刹海彼岸有一座供奉玄武神的火神庙,系 唐代遗留的古建筑。到底是汉人的皇帝,连结湖泊起的名字都引经据典,别有涵 义,好像有多大学问似的,而且多多少少带一点实用主义——太液池和玄武池的 命名,都有防火除灾的寓意。其实,防不胜防。

我还注意到这样的落差:蒙古人把湖称为海,豪迈中不无夸张——如 同他们面对世界的那份主人般的狂放;汉人则把湖比喻为池塘了(是养鱼池呢还是 游泳)象征着人在神面前的谦虚乃至自我贬低。前者是天地的主人,后者是神的 奴隶。据说每逢火神诞辰或皇宫发生火灾时,明朝的皇帝必定特派大臣去玄武池 畔的火神庙叩头朝拜,祈祷神灵多加关照。所以即使在给事物的命名方面,这个 民族也不敢夸大其辞,文雅有余而野性不足。果然,明朝是最热衷于修长城的一 个朝代,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是最小的。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由一个太监而不是由 一个将军担任船长)的伟迹,外交和外贸的色彩较浓,大相迳庭于蒙古人远征日 本的那种赌徒式的悲壮。当然也可以说,这是文明的进步。但对于历史而言,一 次失败的赌博或许比一桩成功的贸易更荡气回肠,更令后人嗟叹。我想,明朝正 是因为骨子里的保守与懦弱而亡国的。

看过元朝的历史人物故事的还看了:
1.元朝经典故事 2.历史励志人物故事 3.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 4.中国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大全 5.宋朝历史故事 6.唐朝的历史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