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学习视角下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

微学习视角下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

微学习视角下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的远程教育经历了四代,已经发展到移 动远程教育阶段,无处不在的移动微学习方式将很大程度上 影响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文章试图从移动微学习视角,审 视传统远程教育出现的问题,为远程教育移动化发展进言献 策。

【关键词】远程教育;
移动学习;
微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3G/4G时代的到来,传统模式 下的远程教育愈发凸显其不足,无法真正摆脱时间和空间的 束缚。移动学习中有着高效化、个性化和微型化的优势,同 时,作为新的知识传播载体,能让远程教育学习者真正体验 一场“无线的革命”,实现真正意义上“随时、随地、随身” 的无缝学习。因此,传统远程教育应积极拥抱移动学习,应 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突破传统远程教育的 瓶颈。

一、概述 (一)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或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形式,从系统 化视角来看,更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1]在快餐式学 习情景下有其特有优势:(1)随时随地。[2]移动学习 强调学习的非连贯性和及时性,同时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扩 大非正式学习的应用范围。(2)碎片化。移动学习注重对 知识进行重构和精华提炼,强调片段式的学习内容和碎片化学习,让学习者在正式学习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巩固学 习成果。(3)社会交互。移动学习拥有即时的支持、沟通、 交流和分享优势,可以及时地实现学习者和资源之间、学习 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换。

(4)个性学习。移动学习给学习者提供了定制化的自主学 习方式。学习者主体性和主导性体现在,可以自主地选择学 习资源,支配学习时间,开展学习交流等。(5)突破传统 模式。与传统远程教育相比,移动学习可以承载丰富的内容, 能够建立直接即时联系,满足个性化的推送学习,快速完成 内容交付和传播,突破课堂的限制。同时,功能上还包括入 学注册、选课、课堂学习、公告查询、在线答疑、在线测试 等。

(二)微学习 从移动学习“大众―微众―个众”的发展过程来看,是 不断微化的过程,学习资源也是不断微化的过程。微学习进 一步满足新一代的学习特征―――浅阅读、弱线索、强整合、 现搜索、快行动、乐分享。1移动学习中的“微”表现(1) 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者学习和工作之间矛盾,导致其时间 支离破碎,学习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2)学习内容的碎 片化。学习者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就要求把学习内容分割成微 小的组块,以小片段、松散连接的微型内容来呈现。但这绝 不是简单机械式的内容分割,各个组块之间有着隐性关联和 层次关系。(3)思维方式的微化。微学习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学习形式的变革,而且还涉及信息获取、加工、处理、 输出及微知识意义建构等思维方式的系列变革。[3]2微 学习的知识载体―――微课程移动学习的随时随地性要求 把学习转变成微学习,而微学习的知识载体正是微课程。我 们所说的微课程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 疑点,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展开的时间紧凑的教学活动。微 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短小精悍。根据成人学习特点, 时间长度一般为5―10分钟左右。(2)有针对性。微课 程设计主要是突出某个重难点,简单明了。(3)系列化。

每节微课不会独立存在,而是多节微课组成一门课,且各个 微课之间呈现机构化、体系化的特征。因此,对学生来说, “微课”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 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碎片化知识,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查缺 补漏、巩固知识的途径,这种形式的课程是传统远程教育的 重要补充和资源的拓展。

(三)远程教育发展历程 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UCBerkeley)的“MobileEduc ation”的项目,随后就由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 蒙德•基更引入我国。[4]他在上海电视大学40周年校 庆上作的主题报告《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从数字学习再 到移动学习》,再现了远程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历程。他认为从科技发展和学习形式变革来看,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历经三种学习形式的变革,产生四种形态 变化。如图1所示。[5]从图中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发展是 以技术为依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 移动只是一种方式的改变,移动化的远程教育是一种趋势, 旨在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需求。

二、传统远程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学习资源固有问题 传统学习资源侧重线性结构,资源之间不能灵活跳转;

学习资源呈静态模式,交互方式单一,学习动机不能很好地 被激发;
传统资源传递速度慢,共享范围小,不能及时更新, 不能时刻关注时代、社会和学生需求。

(二)学生地位问题 成人教育一直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要求所 有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但传统远程教育中学生却始终处 于被动地位,只是被安排听课、答疑,没有更多自适性选择, 自主学习模式始终难以建立。

(三)矛盾冲突问题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越来越年轻化,他们的自主性意 识很强,而僵化的固定模式将无法适应年轻化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绝大多数成人学习者都是在职人员,以业余学习为主, 由于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冲突问题很严重,他们经常不能准 时参加固定的面授或网上学习,这就对传统远程教育的教学 方式提出巨大挑战。[6]三、对远程教育移动微化的思考 (一)正确看待远程教育中的移动微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迎合移动技术进行转型是必然趋势,这是 “生存论”与“发展论”之间的博弈。我们在看到移动学习 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式成长,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的同时, 不能因为“移动热”,为了“移动”而“移动”进行盲目的、 全盘性的移动化。正视移动微学习和传统的在线网络学习的 关系,既要考虑到移动微学习方式的发展性和适用性,又要 审视传统远程教育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现阶段,应 把移动微学习方式与传统在线学习方式有机融合,进一步实 现移动微学习与互联网远程教育的无缝对接,让成人学习更 便捷、更有实效。

(二)促进非正式移动学习的正式化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非正式学习,根据二八理论,人们 8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而人们对它的关注 和投入却不到20%。从现在状况看,非正式移动学习的泛 在性与正式移动学习的零散性形成鲜明对比,正式的移动学 习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通过大力发展移 动教学模式推动正式学习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非正式学习, 克服非正式移动学习的消极因素,努力促进非正式移动学习 的正式化,实现移动端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优化组合。

(三)基于移动端设计远程教育活动三阶段 1设计阶段设计贴合远程教育elearning的移动学习方案、学习计划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策划丰 富、体系化微学习内容;
(2)设计灵活的学习推送计划, 设计学习制度;
(3)贴近主题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4)即时的学习引导、反馈和支持;
(5)设计学习激励、 竞争机制,促进心得、案例、分享的总结和传播。2实施阶 段在移动远程教育中,可以通过移动端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 情况的跟踪和反馈,树立和传播学习榜样,发布学习通报及 给予改进建议,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3评估阶段学习 评估阶段是检验学习成果、进行下阶段学习调整的重要环节。

此阶段可以借助移动端的远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基于满意度、 知识层、行为层、绩效层的学习效果评估,有利于对学习的 总结、优化和改进。

(四)从学习生态圈视角看远程教育移动微化 远程教育的移动化发展要建立在学习生态圈的视角下, 将学习共同体和网络学习环境纳入审视的范围,考察管理圈、 学员圈、兴趣圈、班级圈、区域圈、课程圈之间的联系和作 用,保持整体意义上的动态平衡,深化和扩展移动学习在远 程教育中的资源的互通、平台的互联、环境的聚合。

(五)远程教育移动微化的课程资源建设 远程教育移动微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适合移动微 学习的课程资源问题,考虑到学习者“移动性”和注意力“分 散性”的特点,要使课程资源真正适合移动化的远程教育, 就要从如下两点着手:1课程资源的改造课程改造主要实现体系化资源到碎片化资源、内部资源到外部资源、静态资源 到动态资源的转变。对现有的传统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二次改 造,把长时间、枯燥的教学视频碎片化,制作成适合灵活学 习的微视频课程,且各个微视频不是简单的原内容的机械分 割,应存在隐性的体系上的关联。2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课 程资源,从宏观上讲,要对松散的微课结构建立系统的知识 体系,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打通新旧知识联通路径。从微 观上讲,应该充分吸收移动娱乐的优点,把游戏、幽默、故 事等元素纳入微课程的设计中,使课程内容在和学习者工作、 学习息息相关的同时,展示出寓教于乐的态势,这就可以有 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方面,有效避免了有 大量的学习资源的时候,学习行为还是“一潭死水”的现象 的发生;
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减弱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热与移 动学习实践冷的强烈反差。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 及与快速发展,远程教育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机遇,移动 学习的发展及应用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学习场域与工作 场域的壁垒,学习与工作融合度更高,学习对工作的支持更 加及时有效。结合当下同样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远程 教育的移动化,无疑将会推动人类社会在追求知行合一的理 想过程中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 成人教育,2010(1):95―97.[2]郑洁琼,陈泽宇,王敏娟,等.3G手机的移动 学习资源交互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159―162. [3][4]刘刚,胡水星,高辉.移动学习的“微” 变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34―42. [5]李玉斌,张爽.移动学习的内涵、方式及其对远 程教育的意义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 (1):30―34. [6]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J].中 国远程教育,2009(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