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各行各业都随之发生着巨大的 变化,教育领域也不断被各种浪潮所裹挟。尤其是近年来多 媒体网络的介入,更是极大地影响了教育领域。不同于传统 教学的授课方式——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层出不穷,这 让许多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不知所措。事实上,形式固然很 重要,可最终是为教学对象——学生服务的。在各种教育浪 潮的席卷之下,我们更该站稳脚跟,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 自己的学科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什么才是本学科最重 要的?在这种形势下,核心素养概念被提出。郑国民老师指 出:“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语文学 科来说,它们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 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当然,这些概念目前看起来比 较高大上,要让它们落到实处,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下面先 谈谈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处于核心素养四个层面的第一位,因为 语言运用能力是所有语文能力的基础。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很多人都觉得,母语人人都会说,还需要教吗?基于这一原 因,在具体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常常被我们忽视,或 者有人简单地认为张口说话、回答问题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 全部。能开口说是必要的,不过这一点只应该作为最低层次 的要求。我以为,既然语言运用是一种语文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向更高的目标。学生不仅要运用,更应该能在今后 可能遇到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本来就是在日常交际中运用的, 它是活的,将语言还原到生活,相信学生会更加热爱语文课 堂,也会从中获益颇多。核心素养一览表中提出“能通过梳 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 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 用”。也就是说,在运用语言之前应该有积累。这让我想起 春秋时期先人们在重要的社交、宴会场合都会引用《诗经》 来表达看法,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能够做到将 积累的语言材料化为己用,脱口而出,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 功。积累建构和运用应该是两条同时并行的线,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建构边运用,运用后再次建构。

核心素养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我对一览表中 的解释加以概括,大致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和文学作品 时,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能够发现文学和语言的运 用规律,并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这种能 力不会凭空出现,它是在一堂堂语文课的问题引导中形成的, 是在一本本书的阅读思考中积淀而来的。思考也是一种习惯, 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种语文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能体会汉字及作品的美感, 分析作品的美学风格并进行创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 多注意的是分析作品的美感和美学风格,而对于汉字的美感, 教师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重视度不高。关于汉字之美,教学中应普及汉字造字法等汉字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来 历。我国文字中最初的象形字、指事字都极具形象性,是我 们先人的智慧结晶。本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补充一些 汉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形体,包括汉字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 联。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学生了解得越多,越能体 会先人造字法中的智慧与汉字的美感。

最后一方面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认同、传 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并能理解、包容、 借鉴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这一内容的提出极具现实意义, 国家之间谈核心竞争力,其中文化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回过头 来真正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要 让学生传承文化,我们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喜欢上我们的文 化。

针对上述对核心素养各方面的理解,接下来谈谈在我看 来,为了培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的尝试。

一、情境演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学生 提供可以运用语言的情境。比如找别人募捐时怎么表达?向 人介绍自己的某种想法时怎么说?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新 鲜,许多欧美国家的母语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在社会情境中 的语言运用。比如《美国语文》第三课“有趣的故事”第一 篇文章的课后习题:“类似Amnesty International 的组织致力于唤醒人们对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的意识。利用因特网 或图书馆了解Amnesty International及其发表的宗旨。将 你的调查结果在班里作一个报告。”这里涉及到培养学生的 多种能力,其中一种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做报告,这是 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准备。同样,我们可以模拟学生踏入 社会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比如模拟法庭、模拟面试等。

二、素材分享会 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是腹中有物——积累语言素材。对 于语言材料的建构也可以分情境进行,积累不同场合、情境 可以用到的材料。当然材料种类可以很多,如常用古诗文中 的名句、名言、机智问答故事,甚至网络上的一些“神回复”、 段子等。在最开始积累的时候,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教给学 生哪些东西是常用的,可以怎样进行积累、运用。学生学会 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积累,教师可以定期举行“素材 分享会”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学生积累完语言材料后, 要及时给出情境训练的题目,让他们觉得不是在死记硬背, 积累的东西是可以在情境中起到作用的。

三、整本书教学 单篇文章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有局限的,因此, 可引入整本书教学。低年级时,选择简单的但有一定思想性 的作品。待学生有一定成长,可以选择难度更大的作品。教 师在进行整本书教学时,可以分章节留问题给学生,让他们 或个人或小组进行探讨汇报;
也可以由学生在读过某章后自己提出问题,撰写小论文。最后,在整本书读完后,针对全 书的某一问题完成一篇长论文。与阅读单篇文章相比,读整 本书需要学生有阅读的整体观,还要关注细节、各章节之间 的逻辑联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四、专题教学 人类对于零散的东西,注意力不会太集中,要发现其中 的规律就更难。采用专题式教学,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 整合,利于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比如讲“亲情”这一话题, 传统教学可能就是一篇篇文章讲下来,教师教给学生每一篇 的特点、亮点等。在专题教学中,我们也会引入不同的文章, 如古人的文章、今人的文章,又可以引入不同文体的文章, 如记叙文、散文等。这些文章是同时给学生的,学生要进行 比较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这些文章表达上有 什么区别?共同点在哪儿?你认为哪些写法是我们可以用 到自己文中的?等等。然后进行总结,最后学生练习,修改。

通过这样的专题式整合教学,学生更容易有自己的发现和思 考,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五、民族文化的比较教学 为了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并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在 教学中可以将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教学。比如学习反映自然风光的诗,可以拿我国的山水诗、 日本的俳句、西方的相关主题的诗进行比较,比较出异同,比较出风格,比较出优劣。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 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同时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了解了别国文化。

六、读经教育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比如“四书五经”, 应提倡让学生熟读成诵。大家都知道启功先生是著名的书画 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实际上他也是文物鉴定家。曾经有 人质疑他:你怎么就知道哪一件文物是真的?启功先生回 答:我见过真的啊。同样的道理,要让学生能够鉴别文化的 好坏,先要让他们品味到真正好的东西,这一点当然也需要 从小做起。我们完全可以抽出一小部分语文早读和上课时间, 让学生诵读经典。低年级从《三字经》《声律启蒙》开始, 高年级读《论语》《道德经》等等,当然读的形式可以多种 多样。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对中华文化产生亲近感。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其实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并不是截 然分开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可能一种活动可以同时 培养学生多种素养。它的提出,其实就是为我们拨云散雾, 让我们在教学中直指本质,抓住关键。“教无定法”,语文 教学更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尝试。

路有千条可选,目标只有一个——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