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从严治党视野下共产党人的公私观教育]

论全面从严治党视野下共产党人的公私观教育

论全面从严治党视野下共产党人的公私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党组织对党 员和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对党员干部提 出的明确要求。2014年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 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 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 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
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 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 己奉公、严格自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 党员干部公私选择的要求上升到对全体党员的要求,就形成 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党规党纪。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颁行 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在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廉 洁自律的八条规范中,第一条就要求党员坚持公私分明,先 公后私,克己奉公。这些都充分表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 形势下,我们党已经将党员干部的公私观及其教育问题放在 了突出重要的位置。然而,从理论上看,当前学界对于公私 观的研究多集中于公私观本身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演变上,对 于以党员干部为对象的公私观教育的研究不够;
从现实来看,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 公款、公权有关系,因公私观扭曲或错误而产生的党员干部 作风问题和贪污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普遍存在,由此出现塌方式腐败或系统性腐败。因此,探讨全面从严治党视 野中党员公私观教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路径,既 能丰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内涵,弥补学界对于 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促进党的纪律教育与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又能为消除在一些党员干部 中存在的公私不分、以权谋私等突出问题,能为共产党人, 尤其是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廉洁自律本色提供思想保障和有 效路径,为实现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 有机结合以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一、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的理论逻辑 研究共产党人的公私观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对党员进行 公私观教育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党员个体的公私 观形成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应 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党员公私观教育的实质是引导党员干部按照党章党 规党纪的要求正确处理公私利益关系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和纪律教育。“公私观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关 于调整和处理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私人利益和 社会利益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态度。””’公私观念 是价值观在公私关系选择领域的具体体现。因而,公私观教 育从实质上看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公私利益关系的价 值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纪 律教育。共产党人的公私观,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于共产 党人公私观念的要求,也是党章党规党纪对于党员干部公私 行为的纪律约束。由此看来,党员公私观教育的实质是党组 织在遵循党员、干部个体的公私观形成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 律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党员个体按照党章党规党纪的要求 正确处理公私利益关系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既是党内思想政 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党的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的组成部 分。

2.党员个体公私观的形成具有两个“双向互动”的特 点。党员个体公私观的形成和变化发展是社会环境的决定作 用与党员个体公私观念的能动作用之双向互动的结果,是公 私观念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过程。

首先,党员个体公私观的形成具有社会环境决定作用与 公私观念能动作用双向互动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 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共产党 员作为高度政治社会化的个体,其公私观念是在共产党人所 处的客观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社会 思想道德体系的基础上,经由一定的社会实践而逐步形成的。

离开了现实客观环境,共产党人的公私观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而,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对于共产党人公 私观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到1956年,中国完成了南新民主 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经济成分也由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变为了单一的公有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环境和经济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 导致人们抛弃和批判原来的私有观念,开始崇尚公、追求公, 进而形成这一时期崇公灭私的公私观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具有能动反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共产党人的 公私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环 境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能够积极地改造社会环境。优秀共产 党员雷锋及雷锋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不仅对于当时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直到今天仍是重 要的社会精神财富。社会环境对于党员公私观形成的决定作 用与党员公私观对于社会环境的能动反作用的双向互动,是 党员个体的公私观形成过程的根本特点。

其次,党员个体公私观的形成和变化发展具有公私观念 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特点。党员公私观形成过程的基本问 题,就是党员对于公私关系的认知如何转化为相应的公私选 择行为习惯的问题。党员公私观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对公私关 系的认知直接转化为公私选择行为习惯的简单过程,而是在 实际的公私选择实践中获得公私关系的认知,经过转化回到 实践中,变成实际的公私行为选择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

然后,在实践中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反馈,转化为更 高水平的公私观念,形成更符合社会要求的公私选择行为, 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这就是党员公私观形成过程中内化和 外化双向互动的特点。习近平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德、立信的基石,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增加而自然 增加,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 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l31同样,党员的公私观念也不 会随着其党龄的增加和职务的升迁而自觉的发展和强化,同 样需要在党性锻炼中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公私观的内化 和外化的双向互动。党员既需要教育熏陶,也需要在实际的 公私行为选择中锻炼和接受考验,使自己形成党章党规党纪 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私观。党员公私观念内化和 外化的双向互动是党员公私观形成过程的鲜明特点。

3.中国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树 立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承认党员干部追求符合政策和法律 规定范围内的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为基本原则和主要内 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共产党人的公私观教育, 并在总结公私行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 点,包括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以及承认党员干部追求符合政策 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等原则要求。这 些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其一,坚持集体主义指导下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的主导性内 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党员干部 应当树立的公私观必然集中表现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同社会主义制度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是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相联系的价值导向和思想体系。总体来说,社会主义集体主 义原则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
二是先 公后私+能尽义务;
三是诚实劳动、顾全大局。””1因而,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能够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先公后 私、先人后己的公私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既然 正确理解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 益符合于人类利益。””1列宁也认为:“社会发展的利益 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
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高于工人个别阶 层或运动个别阶段的利益。”l61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 体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保障,它从根本上体现着人们的共 同利益,并且高于个人利益,因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要求党 员干部在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 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必要时甚至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自 觉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 其二,树立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能够 引导党员干部形成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公私观, 是中国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内容的更高境界。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类 的进步和解放服务,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服务。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从思想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而且在实践中涌 现出许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辉典范。如, 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孔繁森、任长霞 等,他们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生的价值追 求,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典范。

其三,承认党员干部追求符合政策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的 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要求国家和人民 利益至上,但并不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个人利益不是一条道德律令,而是客观存在的科学事实。由 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并且充分肯定个 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满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共 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样承认党员干部追求个人正当 利益的合理性,并且通过制定党纪国法引导党员干部实现、 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正当利益。刘少奇曾经指出:“在我们党 内,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还要 求党员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 在我们党内,不承认党员个人利益,要抹煞党员个人利益, 要消灭党员个性。党员总是还有一部分私人问题需要自己来 处理,并且还需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自己。因此,党在一切可能条件下还要帮助党员根据党的利益要求,去发 展他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以适当的工作条件,以至加以奖励 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要求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利益,树 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使个人利益与社 会利益能够实现有机统一,它决不是虚妄和抽象的原则,更 不是束缚个性甚至“毁灭人道”“摧毁生命”的教条,而是 更好发挥个人特性,实现个人价值,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武 器。现行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 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同内的个人;
利益和工作职权 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只有在承 认党员干部个人正当利益观念和遵守党章党纪的前提下,广 大党员干部才能够形成公私分明、公私兼顾的公私观,也为 党员干部形成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公私观,甚至是大公无 私、公而忘私的公私观提供物质基础。

二、强化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的现实逻辑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 为起着价值导向、道德激励和舆论评价、行为规范的作用。

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和 公而忘私,但又进一步指出,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问题有所好转,‘四风’ 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 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1。

可见在当前党员干部群体中还现实存在着因公私观扭曲或错误而产生的作风问题和贪污腐败问题,在公私观教育的实 践中还存在着党章对于党员的正确公私观要求与党员公私 利益关系选择现状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对现实问题作出的 事实判断,有必要在全党范围内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社会主 义公私观教育。

1.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具有价值导向、道 德激励和舆论评价、行为规范功能,这是强化党员干部公私 观教育的理论依据。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公私观教育的价值、 功能和作用,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公私 观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私观教育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其一,价值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社 会主义公私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同 样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是指以社会主义公私观为主要内容,通过运用启发、动员、 教育等方式,将党员干部的公私观念引导到与社会主义公私 观相一致的方向上来,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错误或扭曲 的公私观。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表现为,在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引导党员干部在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和 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谋求物质利益;
在分辨和处理个人利益与 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关系时选择先公后私;
在认识和处理权 利和权力关系问题时,着眼于维护公民权利和群众利益。这种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集体利益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党 员干部坚定自己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通过改变党风来 促民风、带政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廉洁自律的价值氛围。

其二,道德激励和舆论评价功能。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 由于倡导公私分明、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 无私的道德追求,因而对党员干部,甚至是全社会具有道德 激励功能。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能够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树立 公私分明、公私兼顾、先公后私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并在此基础上,追寻更高层次的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共产 主义道德规范,促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道德素质,确立完善 的道德人格。社会主义公私观教育也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 惯和善恶评价的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发挥舆论评价功能, 形成社会舆论监督效应,使党员干部自觉形成廉洁自律意识, 加强党性党风和党纪修养。

其三,行为规范功能。党员的公私观教育倡导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公私观,而社会主义公私观在制度伦理层面规定了 一系列道德行为规范,因而对人们的公私选择行为具有规范 功能。国家制度的形成和政策的制定既包含对于规律的把握 和事实的判断,又蕴含着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因而,社会 主义公私观既表现在国家制度的形成和政策的制定中,也表 现在各种对党员干部约束的法律条文中。如《中国共产党廉 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中都明确 列出了党员干部的正面行为清单和负面行为清单,划清了公私界限,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并引导党员 干部的行为与社会主义公私观相适应、相一致。

2.现阶段党员公私观教育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是改进党员公私观教育的现实依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现阶段党员的公私观教育本身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首 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为了完成 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党员的教育主要集中于政治教育和思 想教育。党员干部的公私观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党员的公私 观教育也就一般地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并没有专 门突出出来。其次,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尤其 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不仅追求经济制度上的大公大纯, 而且要求人们在思想上追求革命觉悟,不考虑任何个人利益, 出现了诸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口 号。在这些“左”倾思想的误导下,党员公私观教育内容由 大公无私转向以公灭私,使得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逐渐脱离 了党员的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需求,出现空洞化和片面化的 问题。再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员队伍中的公私观问题 日趋突出,党员公私观教育在载体和方式上又缺乏创新性发 展,主要还是依靠红头文件和传统媒体等载体,依赖于灌输 的教育方式。这种状况无法满足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增强 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的有效性要求。

3.解决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公私观问题,是加 强公私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公私观念,具体体现在公私利益关系的选择中。当前我国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公私 观问题,集中体现在公款吃喝、违规配备使用公车、公款旅 游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行为上。据中央纪委监察 部网站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6年8月31日),中 央查处公款吃喝、违规配备使用公车、公款旅游问题数共 41589件,查处人数5395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28148 人。这些被查出的党员干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私不分、 以公代私等公私观混乱或扭曲的问题。当前的党员干部公私 观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领域”1:
其一,在经济生活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导致 党员干部公私不分、化公为私问题,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和 集体企业中的党员干部侵吞国有资产、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各种所有制中的党员干部化公为 私、职务侵占、贪污、行贿受贿问题经常发生。在公有制经 济和私有制经济相对独立运行的阶段,公私界限相对明确, 对企业中党员干部的行为有明确的党纪政纪约束。党的十八 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资本所有 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而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条件 下公私界限出现了模糊化的倾向。现阶段国有独资企业或国 有控股企业中的党员干部,通过企业合作或企业联合经营进 行国有资产转移的腐败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往往只有“局中 人”才知道其中是否发生了腐败问题,因而,经济生活领域 党员干部公私不分、化公为私的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二,在政治生活领域,强调市场决定作用导致党员干 部公私不分、以权谋私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利用公权 谋取私利。政治关系是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权利关系 和权力关系以及权利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总和。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严 重地侵入社会政治关系领域、等价交换原则浸透政治生活的 现象,导致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人格”蜕化为“经济人格”, 长以此往必然会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的质变,进而导致新的权 钱交易、侵权渎职、公权私用、铺张浪费、公款奢靡享乐等 特权现象的泛滥。

其三,在文化生活领域,文化改革导致党员干部公私不 分、假公济私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利用文化载体的腐 败行为和腐败现象。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文化体制改革,由此 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在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 中,文化产业不断市场化,如何处理经济效率、经济效益与 社会效益、审美价值的关系,如何引导“文化人”走进市场, 这是一个新的挑战。现阶段一些“文化人”吸毒、嫖娼等问 题的发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尤其是个别党员 干部利用公共权力包括利用文化权力谋求经济利益、文化权 益、文化娱乐享受,这些是典型的文化腐败,更有所谓借助 字画、文物古董等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行贿和受贿的“雅腐败”现象存在。

其四,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导致党员干 部公私不分、以私害公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追求自我 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导致腐败亚文化的蔓延。我国改革开放 三十多年来,社会成员的私人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私人财富 也日益增长,但现阶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主 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成员利益的自我主体性 和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和社会 管理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先公后私 是每个党员干部的道德义务。我国在民生领域改革的过程中 大量地存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小 官巨贪”现象屡屡曝光。一些党员干部公款私用、公车私用、 公费旅游,利用公权或公款谋求子女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 住房条件等现象则会使得公私界限更加混淆。如果广大党员 干部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那么腐败亚文 化就会在全社会蔓延泛滥。

三、强化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强化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 严治党的有效途径。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 结大会上强调:“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必须把思想建党和 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 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坚持管党治党的“两 结合”,具体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公私观教育领域,就是必须坚持榜样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坚持岗位教育和岗位规范 相结合、坚持价值教育和监督执纪问责相结合。这也是消除 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公私不分、以公代私现象,促使公私 观教育取得成效的基本路径。

1.坚持榜样示范和警示教育相结合。榜样示范和警示教 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典型教育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 具体方法。榜样示范,是在社会中选取自觉践行社会规范并 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或个人作为榜样,通过对他们的 表彰和宣传,引导受教育者对榜样进行学习和效仿,以提高 自身思想和规范自身行为。警示教育是将违反社会规范、损 害他人或国家利益的集体或个人作为反面教材,通过曝光他 们的行为以及给予一定的惩罚的方法,以达到警醒受教育者 的效果。在党员干部的公私观教育中,一方面要将坚持集体 主义,时刻践行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先进党组织或党员干 部作为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 通过表彰先进、重用先进、关爱先进的方式,在全体党员干 部中形成以严于律己、大公无私、勤政廉政为荣的氛围;
另 一方面,要及时曝光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公私不分、以公代私 的现象,严厉查处用公款、公权谋取私利、严重损害国家和 人民利益的行为,从而形成震慑效应,达到警示广大党员干 部的效果。

综观党内先进党员干部榜样和反面违纪违规典型,他们 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否形成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或公私分明的公私观念,是否具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只有将榜样教育和警示 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醒的方式, 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坚持岗位教育和岗位规范管理相结合。在党员公私 观教育中,岗位教育是指以社会主义公私观为主要内容,针 对在不同岗位上的不同党员对象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 育。它是以每一个岗位上的履职党员作为教育对象,以该岗 位的岗位职责和履行岗位职责所要践行的公私观为主要内 容,以规范岗位权力运行为目的的教育形式。由于不同岗位 的权责、权力运行存在差异,履职党员的性格、素质也存在 差异,这就要求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岗位教育的过程中要因 岗施教、因人施教;
同时也要抓住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干部这 个“关键少数”,作为针对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以社会主义公 私观为主要内容的岗位教育的有力抓手,做到率先垂范、以 上示下,增强岗位教育的效果。在党员岗位教育过程中要将 传统理论灌输等教育方式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相结 合创新教育方式,充分运用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新型载体, 将党员岗位教育落到实处,使履职党员能够树立并践行社会 主义公私观,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党员岗位规范是根据岗位特点和履职需要对履职党员 所提出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要想使不同岗位的党员干 部在履职过程中严以用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 公而忘私,真正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公私观,不仅需要使党 员筑牢思想防线,还需要党员根据岗位规范划清纪律底线。

要根据查找出的容易发生公私混淆的风险点及岗位特点,特 别是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如涉及到“三公”经费岗位和履 职人员),依据党纪国法制定岗位行为规范,明确越界的具 体行为情形和惩罚措施,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岗 位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刚性约束力。领导干部带头签订践行社 会主义公私观岗位规范承诺书,并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对照岗 位规范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已经出现因公私观扭曲或 错误而产生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给予必要 的惩戒以形成震慑效应;
针对容易出现公私混乱现象或具有 倾向性苗头的党员个人,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将其消灭在 萌芽状态。

3.坚持价值教育和执纪监督相结合。从理论上看,道 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都是价值规范的具体形态。公 私价值规范是人们认识和处理“公私”“义利”等关系的具 体体现。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念,必须加强以 社会主义公私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规范教育。通过价值规范 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清楚地认识到,公款姓公,不容贪占、 不可滥用、不得自肥;
认识到依法治权、谨慎用权、公权必 为民所用;
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贯彻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与此同时,还应当把社会主义公私观的价值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当 中,在全社会形成公私分明、公私兼顾、先公后私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民风来强化党风,最终形成党风和 民风的良性互动。

公私观教育效果的达成同样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的双管齐下,离不开自律和他律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因而, 在进行以公私观为核心的价值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执 纪问责。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白 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准则》对于党 员廉洁自律规范第一条就要求党员要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 私、克己奉公,这就从党内法规的高度要求党员干部树立社 会主义公私观。《条例》中则对党员干部因错误或扭曲的公 私观而导致违反廉洁自律准则的行为做出了具体的界定,并 列出了相应的纪律处分。《准则》为党员干部设立了社会主 义公私观的道德追求,《条例》则为党员干部的公私行为划 定了纪律底线。习近平在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第二十 四次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 行。”””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相继开展了贯 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 二实”专题教育活动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提出“党 纪严于国法,将纪律挺在前面”,制定相应的措施将《准则》 和《条例》落实到各级党组织,使每个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 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外化行为的约束,上升到内化的思想道德,巩固社会主义公私观在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领域的主 导地位。截至2016年1月,“中央巡视已开展8轮,共安排100 个组次,巡视了149个地方、单位。2015年,中央巡视组巡 视83个单位,实现了对央企和金融单位的全覆盖,充分发挥 了震慑遏制治本作用,累计谈话1.5万余人次,受理各类信 访12万余件次,发现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3000余件、‘四 风’突出问题400余件,督促查处450余名非中管干部违纪违 法问题。””“而且在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报告中,出现了诸 如“吃里扒外”“谋取黑金”“利益输送黑洞”“权力庇佑” “靠船吃船”“靠山吃山”等严厉措辞。中央巡视监督已成 为当前监督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应当将当前巡 视监督常态化,加强对于巡视结果的反馈和整改过程的监督, 使其在纠正党员干部因公私观扭曲而产生的违纪违法行为 方面发挥重要的强化作用。

总之,考察党员公私观及其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发现,在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员队伍中存在着公私观念混乱、公私观 教育未受到重视等问题。从理论上厘清共产党人应当树立怎 样的公私观念,纠正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因错误或扭曲公 私观而出现的违纪行为,划清公私界限,并在实践中找到加 强和改进共产党人公私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全面从严 治党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必然要求,也 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 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