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文化的时间维度】舞龙文化

舞龙文化的时间维度

舞龙文化的时间维度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许多民俗体育 与时间紧密联系。民俗体育的时间既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 时间过程,折射出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对舞龙文化的时间 分析,为舞龙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1.舞龙的历史源流 舞龙在中国人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舞龙文化经过千余年的演绎,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 俗体育项目。舞龙起源于中国的舞龙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 人们用土塑成龙以祭祀秋雨,《甲骨文台编》曰:“其作龙 于田,又雨”,《殷契佚存》记载:“十人又五口口龙口田, 又雨”,体现了以娱神的人神沟通方式。汉代才出现了比较 完整的舞龙形象,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舞龙求雨有了详 细的记载,对龙的大小、龙的颜色、龙的数量、舞者的数量 以及舞者的服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成为舞龙的显性发 展期。并且舞龙开始成为一种娱乐活动,“鱼龙曼延”、“黄 龙变”成为汉代百戏当中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在隋朝,舞龙 又加上了乐器和音乐,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唐代,舞 龙渐渐退出了官方的求雨仪式,而舞龙求雨因民间信仰而深 入人心。在明清时期,“舞龙开始流行于城乡各地,许多地 方的舞龙呈现出鲜明的民俗特征,民间社会的自治组织和宗 族成为舞龙的主要组织形式”。

舞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全国每个省都有舞龙的习俗,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岭南、 云贵和黄河流域。尽管不同区域受到复杂文化构成和地理差 异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如四川盆地的舞龙受到巴蜀文 化的影响而具有娱乐风俗的特征,长江中下游的舞龙受到荆 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浪漫神秘的色彩,长江下游的舞龙受到 吴越文化的影响而呈现精美细腻的艺术特征。但从全国范围 内来看,舞龙运动主要集中的区域与农业耕种区相重合,舞 龙具有祭龙祈雨,禳灾祈福的文化功能;
与中国传统民俗节 日结合在一起,舞龙运动具有娱神娱己的娱乐功能;
作为一 种大众娱乐活动,舞龙运动有较强的辐射性和开放性,增强 了各民族的融合而具有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 会功能。

2.研究基础和方法 卡西尔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由各种各 样符号构成的过程和结果。符号的产生和使用与人们的日常 生活密切联系,舞龙以日常生活方式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现 传统文化和观念。因此,本文以符号学的理论为研究基础, 从时间维度探讨舞龙运动的时间性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微妙 关系,感受舞龙运动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

“以年为周期的日期符号”称为时间符号系统,它把某 种特别意义与时间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些固定的日期中,举 行年复一年的集体活动,被特定群体认同。王若光等人认为 时间符号系统在民俗体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有的中国民俗体育的文献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民俗体育的关注 不是太多。从研究的范畴和方法来看,这些文献主要是集中 在武术和太极拳等,对其他民俗体育的关注较少;
大多数研 究还局限在双轴关系、能指和所指等研究套路,“缺少从广 义符号学的视角来考察各类体育社会现象”。本文借助舞龙 文化的体育符号学功能,从时间维度来考察舞龙运动,以四 川省雨坛镇彩龙为例,客观地了解舞龙运动与人民大众生活 时间的适应性,阐释其民族传统文化意义内涵价值。

3.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涉及到舞龙运动的动作套路来源于四川泸县 雨坛镇彩龙。本项研究是在四川省泸县雨坛镇进行的,雨坛 镇为泸县下辖的乡镇,地处四川省与重庆市交界地带,为泸 县、荣昌县、隆昌县三县结合部。泸县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 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748.4— 1184.2MM,日照1200——1400H,无霜期300—385T。雨坛镇 远离泸县主干河流,四季少雨。水资源十分匮乏,常年干旱, 饮用水以井水为主,灌溉水主要依靠天然雨水,因此,对雨 水十分渴求,常设坛求雨—由此得名“雨坛”。雨坛彩龙制 作精美,造型独特,采用独特的手法缝制。彩龙表演体现“人 龙合一”的表演理论,有着丰富的套路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泸县雨坛彩龙是一项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浪漫主 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

4.时间维度舞龙通常是在特定的岁时节日进行表演的,岁时是我国 几千年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依据,岁时节日是人们对自然 万物的变化节律认识的产物,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 的岁时文化活动,民俗体育是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人们在 特定的时间通过民俗体育表达对时间的体验,呈现出传统文 化中时间的形态。舞龙运动与岁时节日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 统“天时地利人和”时间价值观和“春耕秋收”的生活节奏 观。舞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时间形态和观念,塑造、 影响和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结构形态来看,舞龙运动形 成了一种由“岁时节日”、“仪式过程”构成的时间结构, 为舞龙仪式时间维度的考量提供了解读的空间。因此,本文 从岁时节日、仪式过程两个方面探讨舞龙的时间性文化价值。

4.1岁时节日 在农业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来自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岁是上古时的一种用于收获农作物和杀牲的斧类工具” [6], 在远古时代,人们用“岁”收割庄稼,并杀牲口祭祀 庆祝丰收。每年收获只有一次,庄稼的播种、生长以及收获 成为人们时间观念的来源,这种以庆祝谷物的丰收而举行的 祭祀仪式时间成为岁时节日的来源。

舞龙运动体现农业社会的生产制度和仪式制度相互作 用,融入人们的生活,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舞龙 运动的时间性和季节性非常明显,与农耕文明的周期性紧密 联系。元宵节处于人们相对空闲的时间,在农业周期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汉朝,人们就已经有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期望吉祥如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了正月表演 者和观赏者尽情玩耍的盛况,“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阎尔梅《丙午元宵》“八宝龙灯舞万回,灯光趵 璨百花台”,这首诗描写了舞龙运动在元明时期摆脱了祭祀 秋雨的目的,从“娱神”转变为“娱人”。过完春节就是农 事生产集中春播时期,“二月二,龙抬头”主要是流行于北 方地区,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并且春天正是百虫复苏、 疫病易生的季节,人们对龙的信仰折射出求雨和消除病虫害 的心理。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是舞龙运动显性的时间标志,舞 龙文化还隐含着多种节日民俗,浓缩多种重要节日。可见, 舞龙运动与岁时节日保持一致,反映出农业社会的时间观念 和人与自然时序的对应。岁时节日在日历中占据同样的位置, 舞龙仪式在同一时刻进行复制,因此岁时节日在时间意义上 具有同质性,舞龙的举行时间有着特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性, 是由于舞龙时间体现娱乐性和神圣性。把舞龙运动举行的时 间节点放入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和时间观念考量,可以发现 舞龙在时间的选择上具有持久的社会效力。

岁时节日成为民俗体育的时间载体,一方面,岁时节日 为人们在同一时间体验同一活动的机会,强化人们的集体记 忆和共同感。另一方面,岁时节日为人们参与民俗体育营造 愉快的氛围。舞龙运动与岁时节日的契合反映出人、社会与 天地的和谐,循环的时间观念是人们舞龙的内在动力。4.2 仪式过程 舞龙的仪式通常以对龙的信仰为核心而展开,其过程由 “接灯——出灯——送灯”构成一个整体,仪式形式与龙神 信仰之间的关联。舞龙仪式一般由父系血缘关系的群体组织 来承担,因此体现族群身份的确认。

4.2.1 接灯 到了二月二日早上,雨坛镇的人们在龙王庙前的空地上 汇合将信奉的神龙,附到他们制作的龙灯上,将神龙请到人 间。接灯仪式的第一步是“开光”。场地的正中放着一张香 案,香案上放着茶、酒、牲礼。舞龙者手执龙灯单膝跪地, 其他人依照宗族的辈分依次上香,上第一柱香的一定是族中 辈分最高的人,以强调长幼尊卑秩序。然后由宗族辈分最高 德高望重的人为龙灯点睛,龙顿时有了灵性,龙灯顺时针顺 着龙王庙绕一圈。接灯仪式的第二步是“取水”。人们拥着 龙灯,来到九曲河边将龙头轻轻放进水里,象征着龙在河边 汲水。与此同时,人们在河边按照祖先的辈分依次为祖先焚 纸烧香。龙在汲水之后,显得生气勃勃。接灯的第三步是“游 龙神”,龙灯围绕着全村的地界游走一圈,老人们说这样会 保佑全村出入平安、人丁兴旺。

4.2.2 出灯 出灯就是龙灯在村里各个人家、各个祠堂、商店等进行 巡游。根据乡村礼仪,龙灯先去村委会。村委会的人都早早 在院门外迎接,等到龙灯来到的时候就开始鸣鞭放炮。在一处宽敞的地方设有香案,香案上同样摆放茶、酒以及其他供 品。龙灯绕场一周,最后龙首向香案点头行礼,在锣鼓的引 领下走出村委会。舞完村委会,龙灯被各个农户,祠堂或商 店邀请去逐个表演。

4.2.3 送灯 送灯就是人们送别龙神,龙灯还原为道具。龙灯游街结 束以后,龙灯回到龙王庙,人们聚集在这里感谢龙王的恩赐。

在鞭炮声中,龙灯又绕着龙王庙一周。在锣鼓声中,龙灯进 入龙王庙。人们又按照长幼尊卑秩序上香,龙灯向着香案点 头,最后回到摆放道具的厢房。

通过舞龙的仪式过程来完成族人秩序观念的形成和规 范,达到人与龙神的和谐、人与宗族关系的和谐,最终实现 社会的整体和谐。舞龙过程称为维护族群秩序的一种有效社 会控制,对族群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使雨坛镇成为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秩序井然的小镇。

5.结束语 研究仪式和仪式中的时间维度,最终目的是关注仪式背 后的人,关注背后人的观念和行为。舞龙仪式在时间点上体 现与自然节与律的一致,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在时间过程中, 舞龙仪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成为传统教化的文化 载体。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科研项目:对舞龙文化 表达的分析——从再现意义的角度(项目编号:16SB0118)(2015.06--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