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突围
经典诵读的突围 经典诵读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中小学生素养的功用 毋庸置疑。然而时观当下,在诸多教育大旗和“成才”目标 指引下的所谓经典诵读活动,效果真正能有多少?扪心自问, 一线教师特别是初高中阶段的教师真正将该活动坚持到底 并能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活动始终,又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放 手去做的又有几何?美好的诵读理想陷入教育的沼泽淤泥, 残忍地让经典诵读变成行尸走肉。如何走出羁绊的泥潭,实 现经典诵读的突围?当我们从阻碍经典诵读健康成长的因 素入手分析,反观自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一、懂了再读与不懂也读 “经典”往往是过去的东西,时隔久远,今人读起来费 力,也不好理解。于是教育者中出现了相当有人气的一类看 法,那就是先理解,后读诵。这一类人把经典诵读当成诸如 自然科学的讲授,咬文嚼字,条分缕析,必是“先求甚解” 而后书声琅琅。殊不知,就在你咬文嚼字的时候,学生已然 没有了亲近经典的热情,继而是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抵触。这 叫什么?典型地忽略了一句至理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科学教育容不得马虎,否则不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对于 非科学的东西,硬是肢解得七零八落,则丧失了原有的味道。
这一点在语言认知发展的起始阶段,比如小学,尤其需要引 起重视,毕竟对经典而言,思想、精神价值才是精华,故而 不能忽视对经典的内涵体悟。当然我们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学阶段,比如高中,有能力有时间弄懂的而不想懂,固然也 错不到哪里去,但却实在有点暴殄天物,不知细嚼慢咽的好 处。
二、泥古主义与拿来主义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面对浩瀚的先人智慧,人们顶礼膜 拜,这是好事。然而,特定时代特定群体创作出的东西未必 全合时宜,毕竟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也大有所在。因此,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拷贝。尽信不如 不信,诵读经典,传承文明,需要的不是泥古,老祖宗时过 境迁的东西该让他们带走的我们绝不要不舍,时代需要怎样 的新人决定了我们该从先哲那里获取什么。站在经典面前, 我们应该大胆地说出“拿来!”拿来以尊古为前提,但不是 泥古;
不泥古就意味着有所创新,但创新又不等同于忘古。
借用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拿来“首先要这人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 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升学之与经典 四、课本之与资源 课本收录的文章堪称精品,但精品不等同于经典,经典 也不局限于课本。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典之作浩如烟海, 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可谓九牛一毛。作为教学内容底本的教材 决然不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全部,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师生 对课程内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处理。经典诵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丰富的诵读资源作保障。我们可以精心挑选教材收录 以外的经典篇目,诗词歌赋,大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其中的名篇经 典不能仅满足于古诗或者古文,也应让学生广泛涉猎其它文 学样式乃至外国文学经典,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丰富的文 化内涵。在灵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合理补充,有效丰富经典诵读的内容。教材是教 学内容的蓝本和依据,它明确了教学方向,我们可以朝着教 材预设的基本轨道行进。目前国内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虽各 有特点与风格,但都遵循编制语文教科书最普遍的原则,有 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内容,因此,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可以在 人教版、鲁教版、粤教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共同 组成的资源库中相互取舍,合理补充,以最贴近学习实际的 处理方式构筑充实的学习平台。
五、经典诵读之与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本就是一种活动,但围绕“经典”开展的 “诵读活动”绝非“诵读”本身。传统的诵读指的是口头的 朗诵,这是经典诵读必不可少的,也是目前诵读活动的主要 形式。但要维持诵读的兴趣,如此单一的做法恐不堪重负。
艰涩难懂的古文,枯燥乏味的读诵,必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动 机,导致对经典的抵触。为使经典诵读健康发展,我们必须 在形式上有所开拓。如不少学校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墙绘、 广播站、校报、班刊、文学刊物等渠道,开辟诵读园地,营造诵读氛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学校的—扇 大门而把孩子们与世界隔绝开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还应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可以设计围绕经典的某一命题开展论证 调查并写出论文报告的语文活动;
可以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 设计要求学生收集了解相关节日篇目及各地不同风俗习惯 的活动;
可以就经典所涉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挖 掘蕴含的历史与文化;
可以根据经典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然 后开展评论活动;
可以找寻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影视并组织学 生观看鉴赏;
可以成立文学社团,创办属于自己的刊物,开 展经典文学讲座、阅读分享等活动;
可以大力开展经典诵读 主题活动,如演讲、朗诵、读书会、诗会、知识竞赛、国学 讲座、辩论、汉字书写、成语大赛、诗词大会、情景表演、 即兴创作等等。这些有着时空灵活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 充分调动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极大程度地提高他们语言综 合运用能力,使学生享受参与的过程和发现的快乐,这是语 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诵读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形式之与生命 参考文献:
[1]姚霞晖.我看国学经典[J].中小学德育,2011(6):
87-88. [2]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 育,2016(Z1):33-42.中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