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的建设
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的建设 一、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高 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 同。作为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教师教育课 程,因为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色所在,也是培养师范生 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增强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因此,高师院校应结合现代教师 教育体系要求,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 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高师课程体系。一是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压缩 其学时,用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数。二是夯实通识教 育课程。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夯实通 识教育课程,增设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 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如增设 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工具类课程,增设人文科学概论、 自然科学概论等素质类课程。三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在西 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是普 遍现象,如德国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5%,英国占25%, 法国占20%,设置大比重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增强师范生对教 师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可增加诸如教育社会学、教 育实践论、教学名师教学设计品读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四是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 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注意实践内容 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采取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教 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 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二、改革培养模式 为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这 一职业的认同感,高师院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改进 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理论 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 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师情感,增强对教师身份的认同。二 是积极推动“双进”工程,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双进” 工程是指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 实现校校合作。高校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 高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中小学名师则为师范生开讲 座、上示范课,担当技能训练指导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教师 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三是强化平时技能 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从教信心。师范生技 能训练方式应是多元化的,如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堂教学 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为了使平时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根 据师范生的特点和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方案,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具有可操作性,并实现技能训练的 常规化,以实现技能训练的目标。四是注重学生的教育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要不 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师范生就需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 胜任实际教学工作。因此,师范生必须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 参与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 同感。
三、增强职业情感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 高师院校已重视师范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笔者认为,职业 情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进行思想教育。在 当今社会“经济至上,金钱万能”的不良思潮的侵蚀下,有 些师范生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认为教师职业清贫、辛劳。对 此,高师院校必须从思想方面教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特 别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经常走近学生,关注 学生,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中的困惑。同 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提升其职业 情感。二是开展一系列活动。高师院校可以让师范生阅读教 育名著,观看教育类优秀影视作品,聆听优秀教师所作报告 等,使其了解教师职业的特性和意义,感受教育的魅力,领 悟教育的真谛,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的形成。三 是开设实践课程。教育实践性课程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 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师范生通过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教育实践性课程,不仅可以提 高其教学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师范生充分感受、体验、领悟 教育的真正内涵及教师这一职业的历史使命,力求使这种职 业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四是教师本身的言行示范。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最直观的认识就是从自身接触和熟悉的 教师开始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职业情感的 影响极深远。高师院校教师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和完善自身 形象,以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形象,使学生在学 习中自觉地以师为镜,不断形成我们所期望的职业情感。
四、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1. [2]郜锦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 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