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目标

基于文化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分析

基于文化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分析 情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方式,也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情感因素对于提升思 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作为伴随人类产生而 产生并且反映人们交往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的意识 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主 观体验、态度和感受。它独有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从文化的视角 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培养,是提升其实效性 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感目标 1.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人的认知既包括知识 性认知,也包括对精神、行为的认知,其与情感密不可分。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只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道 理,而没有内在的情感体验和践行,这就称不上是一个真正 有认知能力的人。因为,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情感既 产生于人的认知,又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认知,同时还影响和 制约着人的行为。由此看出,情感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 为的认知表现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 过程中,如果没有了执着追求理想的高涨热情和深厚情感, 坚定的信念就会成为浮华的外表而失去原有的本真。而情感 一旦形成,则会自发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保证 理论认知与实践行为有机结合创造条件。总之,良好的情感认知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的情感目标,认知一旦 离开了深厚的情感,其只会是肤浅、表面的,不具有真正的 自觉性。

2.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品质, 就是要培养他们在沟通与交往过程中的情感调节能力,形成 健康的身心,尤其是要培养他们高尚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如,培养大学生对身为国家、民族一分子的认同感、自豪感;

培养他们自觉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培养他们 身为社会人内心体验和遵从一定规范、标准的道德感,包括 正义感、荣辱感、义务感、感恩感、是非感;
培养大学生对 自然和社会中各种事物美的方面欣赏的审美感等。在培养大 学生高尚情感品质的同时,还要注意疏导、化解他们不良的 情感情绪,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3.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 感态度,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积极、乐 观、自信、正向、稳定的心理倾向。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会直 接影响到他们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认可 程度,积极的情感态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起着促进作 用,凡是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或能满足他们自身发展需要 的事物,就能够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因此,培养 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现实需要和接 受特点,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的吸引力和活力,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强烈的渴望有助于增强大 学生接受的效果。反之,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就会引发消极 懈怠的情感,就会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抵触厌恶的情绪。

4.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 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培养的内在目的。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培养不是单一的情感养成,而是 具有综合素质带有价值观的情感养成教育,尤其是当前经济 全球化、社会转型对我国各个领域的深入影响,多元思想碰 撞、并存,需要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凝聚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 和行为,而且价值观对人的情感态度、体验具有调控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促使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的产生,错误的价值 观会产生消极甚至错误的情感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 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大学生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通过对情感目标的培养,将枯燥的理论融人情感氛 同中,可以促进师生思想情感有效地互动和交流,激发大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 响和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只有触及其情感深处,内心 产生自觉及自愿,才会表现出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更 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 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因此,基于情感目标培养的基础上引导 大学生接受、认同固有理论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加科学有效。

2.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具体地说,其具有不同、多个层次,根据传统课程 对一般教学目标的划分,可以分为知识性目标或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般教学的 一部分,也可以从这三个目标分析,知识性目标,也就是说 认知目标。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马 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实 践进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的基本知识,以及近代以来中 国探索现代化的理论及实践进程。能力性目标,即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方式、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情感目标,即通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等充满兴趣,带着积极的态度,获得情感认同,并在 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自觉的 遵循。

知识性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 体,伴随教育过程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协同演进。其中, 知识性目标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能力目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部分,情感目标是促进 知识性目标与能力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它在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目标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必不可少,它不仅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部分,而且还是促使大学生自 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情感目标渗 透于知识性目标与能力目标中,没有了情感目标,知识性目 标无处可依,能力目标也无从谈起,教学的总体目标更不可 能真正实现。长久以来,由于过于偏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加之教学方法单一,忽视情感的作用,对于情感目标的设定 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难 以产生兴趣,进而难以真正地将知识内化,导致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无法得到实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情感目标培养,实际上也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目 标和能力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 帮助大学生提升情感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塑 造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从而推动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三、基于文化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实现 路径 1.依托文化的凝聚、引领功能,引导大学生高度认同 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 成。人类发展过程已经证明,文化在促进人类从自然界分化 出来以及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人际交往以及个人成长等人的所 有生活,文化无不渗透其中。文化具有凝聚、引领的功能。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培养过程中,依托文化凝 聚、引领的共同作用,可以获得大学生共享情感的实现,促 进共同情感信仰的建立!“借助于文化中丰富的情感词汇, 我们可以精细地区分和标记情感状态,并按照文化预设的可 能路径,追求我们希望的情感状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 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作用,就是要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大学 生对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大学生 民族和爱国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依托,蕴含着中国人的 思想观念、价值认知、处事准则等,其具有典型的情感特征, 饱含着亲情、爱国情怀、恬淡的生命情感、怜悯之情等情感 智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凝聚和激 励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提 供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相关内容融人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并以此为 载体,创设丰富的情感体验情境,把文化的精神实质与丰富 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提升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实效性。

2.发挥文化的调节、约束功能,促进大学生情感认知 以及调节能力的提升。文化作为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对于人的情感倾向、 意志态度起着调节和约束作用。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成才 的关键期,其情感认知以及调节能力还尚未成熟,对外界事 物的认知与情感态度极易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情 感状态极易反复波动,不够稳定,容易出现内心、行为不一 致等倾向,因而,加强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调节能力的培养 势在必行。我们应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优秀文 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文化调节、约 束、涵养情感的效能,抑制、转化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 式。通过文化中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信仰禁忌、艺术形 式的再造,充分释放文化的恒久性,在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感 染、引导、塑造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精神境界和觉 悟程度的提高,把易变的良好情绪状态变成大学生持久稳定 的情感享受和精神追求以及内心的自觉自愿。比如,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孝、忠、恕、仁、敬、乐等)、习俗、 礼仪等长期形成的情感状态可以作为大学生情感提升的借 鉴和参照的资源。我们也应设置更多的体验性强的文化实践 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地亲身体验、感悟文化的情感效应, 汲取情感营养智慧,把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情感认知以及调 节能力提升重要的因素,内化于心,付之于行。

3.发挥文化內隐性、渗透性的特点,加强大学校园文 化建设,促进文化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化贯穿于人们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具有典型的内隐性、渗透性的特点,它是靠一定区域内的全体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文 化主要通过内在渗透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培养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 与环境产生互动,文化作为很重要的精神环境通过作用于大 学生的感官,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影响和制 约作用。大学生生活在校园这一环境中,必然会受到校园文 化的影响,因为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 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物质与精神文 化的集合,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 范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体现大学精神风貌,蕴含大学人 文思想,理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培养的重要 依托。大学生在不同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 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激起大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悲 观消极的校园文化,可以导致大学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来自 全国各地的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 会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出现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 在所难免。为此,我们应在合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与外来 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构建、创新现有校园文化,创设大学生 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的精神氛围,不仅能够促使大学 生乐于接受校园文化所承载的情感内容,也更有利于情感目 标的实现。高校应借助于文化的内隐性、渗透性特点,寓思 想政治理论课于各类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来自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谐相处,增强他们之间的情感凝聚力,为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