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德育与中职学生的可持续的几个方法分析
主体性德育与中职学生的可持续的几个方法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将承担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完善的功能, 政府及其社会相关组织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二是知识经济将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 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 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
三是进入以多媒体、大 数据和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改变 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 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 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 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 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由此,出现了中职学生德育成长中的 挑战。
问题的复杂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在义务制教育 时糊涂与贪玩,没有养成良好的知识学习的习惯和积累,在 “应试”教育中屡屡“挫败”,处于基础教育的“垫底”的 地位。在义务制教育留下了的“缺憾”,就会在中职教育中 延伸;
再加上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数量偏高,家庭教育的“缺 位”,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诱惑、冲击和影响,往往使中 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比同龄人在思想认识、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曲折和挑战。在思想品质 的健康成长上往往缺乏现代社会的体验和认知,缺乏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和现代职业 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深入进行主体性德育为主线的中职人 才成长的教育,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呈现知识经济下的成 长特质。
一、主体性德育的理念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观念,就是要引领学生认 知、感悟、体验“以人为本”,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向。
即重视学生主体人格的提升,强调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 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以挖掘潜能,促进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
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 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性、能动性、差异性,因材 施教,既注重群体性道德水平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 个人都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主体。
(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 面对基础教育的“淘汰”,职业教育首先应确立起“让 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现代社会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中职学校理所当然以生为本,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 基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决不能仅仅为了把学生送进企业、 走岗位成才的道路,更主要的是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为每个 学生打好做人和成才的基础,让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能找 到自己的应有位置、一席生存之地。为此,主体性德育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利,教育引导学生,关爱服务于学生,让每个鲜活的生命熠 熠生辉,让每一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得到成功,“以学生为 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此,学校通过主体性德育, 使学生认识自己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但其主体意 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 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 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
(二)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不抛弃,不放弃,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更多地关注比较特 殊的学生,关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
始终坚持“没有爱 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宗旨,视学生如已出。一切为了学生, 就应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学生之间有个性差异,但差异不等 于人的品质的优劣。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智能类型 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 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等方面。人生的美 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 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 的一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就应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 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 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自己是有 价值的。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育教 学,成为培养学生主体德性的广阔天地。
(三)以数字化教育,填平教育鸿沟的理念 二、道德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 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可持续发展”本来是一个社会经济发 展的概念和战略。其理论认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主体。
只有人具备了科学的思想观念,最高的认知能力与道德责任 感,以持续、整体、协调为原则,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健康、持久的 发展。这种理念,更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更强调对 人类终极发展的关怀。我们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试 图从德育层面来讨论道德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德性是主体的自主建构 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德性的支撑,但德性的获得不是其 内部自然生成,也不能单单依靠外部的灌输,而是要主体自 主的建构。所谓“自主”,一是指人是道德的主体,人应自 己主宰自己的精神理念,反对道德上的强制性。德性虽然是 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但作为一种外部影响,也只有得到主 体的认识后才能内化为主体的德性。二是指人的德性的形成 与发展是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教育只能影响人,不能以教 育者的思想替代受教育者的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来说,它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选择性。学生主体要根据面临的 具体情况、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道德问题。要给学生主体有 道德选择的空间,允许学生在多元文化下对各种道德体系进 行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在建构学生主 体的德性时,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了解学生已 有的思想基础和品德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 育要求出发设置德育的起点。德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 心灵世界,这是构建学生自身德性的经验来源。以活动的方 式开展德育教育,通过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 社会性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德性的构建。
(二)道德主体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人是道德的主体。德育过程必须尊重、开 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 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以内化,并自我控 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以实现教育目的。只有 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求得道德的可持续发展,求 得人的自主全面发展。
2. 实践性: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提高 学生的道德境界,不是闭门思过,独善其身,而是让学生置 身于现实生活,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格和追求 的境界。道德品质中诸因素如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 为等正是在反复的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中不断提高、深化、内化成熟的。
3. 需要性:道德行为应主要地归因于道德需要,而不 是道德认识。没有学生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内化, 更不会有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忽视学生道德需要的德育, 实际上就是目中无人的德育。道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学 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学生,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基 本的和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 化不合理的需要。
(三)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 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 道作用 课堂是中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 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课堂中德育课程教学,是向学生传授 或再现对其道德品质培养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的重要环节, 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靠教师讲授传递给学 生,是道德知识传输的主要途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 关注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应达到的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 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活跃积极的情绪体验 和实践道德生活的欲望。
2. 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 设 学生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但其主体意识和主 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 善自己的乐趣。唤醒学生的修德需要,不仅要靠创新的课堂 教学,还要靠创设各种自我教育的情境,即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内各种 隐性、显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对不同教育环节的衔接与贯穿, 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中得到个性的张扬、合作意识 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王丽慧. 以学生为核心实施主体性德育——探讨新 时期职业培训德育方法新视角,2004-5-26. [2]尊重人 关心人 理解人 发展人:德育理论研究的新 主题. 中国文明网,2010-1-19. [3]德育理论研究新主题: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 湖南省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网,20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