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研究
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研究 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研究 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研究 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 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指合同的效力在合同缔结时与合同缔结后、合同 诉讼程序启动时与合同诉讼进行中,由于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或法律外的其它事 实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合同效力发生改变。立法与司法实践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上 承认这种变化,但由于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的缺陷,导致了司法实践的混乱。我 们认为,承认合同效力动态变化不应一律交由法官自由裁量,而应通过完善合同 效力动态变化法律制度予以规制。在制度构建上应平衡各种价值追求,既要维护 社会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又要尊重合同自由原则;既要坚持鼓励交易的市场经 济内在要求,同时又不能舍弃信守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因此,在制度构建上应 在各种价值冲突中寻求组合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合同 效力 无效 效力待定 可撤销 合同的效力,又称合同的法律约束效力,是指法律赋予的依法成立的合同 具有拘束当事人各方,甚至合同外第三方的强制力。影响合同的效力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往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会出现一份合同在成立时与成立后、诉 讼程序启动时与诉讼进行中效力发生变化,给审判带来一系列问题。合同效力动 态变化并非想当然那么简单,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上均存在分歧。笔者拟就此 进行试探性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概念 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指合同的效力在合同缔结时与合同缔结后、合同诉讼程 序启动时与合同诉讼进行中,由于影响合同效力因素发生变化或消亡而导致合同 效力发生改变。当事人缔结合同,一般是依据缔约时实施的法律,或者依据缔约 时对方对影响缔约因素的陈述。除少部分即时履行合同外,一份合同从成立到合 同关系终止,往往要跨越一个时间段,短则几天,长则一、二十年。期间,影响 合同效力的因素,诸如法律规定、其它事实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它们是否会对 已经形成的合同效力产生怎样的影响?抑或者,在合同纠纷诉讼进行中,一方当 事人依据缔约时存在的某种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起诉至法院,向法院提出请求, 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这种因素发生变化或不复存在,法院是根据起诉时存在的事 由做出裁判,还是根据变化或消失后的情态做出裁判?合同效力动态变化实际上 是一个关于确认合同效力时间界限问题,具体的说,合同效力是以合同成立时存在的影响合同效力因素作为效力判断依据,还是以合同存续期间最终存在的影响 合同效力因素作为效力判断依据。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概念的存在以承认合同效力 变化为前提,如果完全否认这种变化,一味以合同成立时或诉讼启动时存在的影 响合同效力因素作为效力判断依据,即合同效力不会改变,那么,合同效力动态 变化概念就没有丝毫存在的意义。事实上,法院在审理民商事案件中,都不同程 度承认这种变化。因此,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合同效力动态变化与合同变更 合同变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合同变更是指合同内容的变更,即在 合同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合同内容。广义的合同变更是指除合同内容变更外, 还包括合同当事人的变更,即我们通常说的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合同效力动态 变化并不涉及合同主体或合同内容的变化,即在合同主体和内容均不变的条件下 考察构成合同效力的因素发生变化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因此,合同效力动态变化 不同于合同变更。
三、合同效力动态变化与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即法的约束力,包括法的对象效力,即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具 体的说就是法对什么人、什么组织有效;
法的空间效力,即指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法的时间效力,即指法效力的起止时间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而合 同效力动态变化是指合同效力随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变化会发生怎样对应的变 化。可见,合同效力动态变化与法的效力是两个有着质的差别的概念。但是,合 同效力评断体现法的价值取向,法的对象效力、空间效力及时间效力发生变化, 也可能带来合同效力的变化。如果说法的对象效力、空间效力一般较为稳定,对 合同效力影响不那么明显,而法的溯及力则表现的比较明显的,新旧法律对合同 效力有不同规定,随着旧法的废止,新法的颁布,合同的效力可能发生重大的改 变。因此,合同效力动态变化与法的效力有着密切联系,研究合同效力动态变化 必然要研究法的效力。
四、影响合同效力变化的因素 (一)影响合同效力变化的因素 1、法律因素 立法者的价值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适时的对价值体系做出调整是必要的。由于立法的变化、新法的实施及旧法的废止, 导致成立的合同因适用新旧法,效力认定上出现不同结果。如:成立的合同依据 成立时的法律为有效合同,而在合同关系存续期间,依据新实施的法律为无效合 同等。
2、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外的其它事实 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外的其它事实在合同关系存续期间发生变化也会带 来合同效力的变化。如:在可撤销合同中,一方以欺诈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 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损害方知道后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在诉讼进行中,对方对欺 诈事项进行补救,消除欺诈因素,即赖以撤销合同的因素不复存在。这些因素往 往是合同外部事实,诸如追认行为、事后取得处分权事实、签订合同后取得签订 合同的主体资格等。
3、法律因素及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外的其它事实共同作用 即在合同存续期间,同时存在法律因素及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外的其它事 实的变化。
(二)合同效力变化的分类 1、按照合同不同效力之间转变划分 关于合同效力,有以下基本概念: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合同 效力变化相应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之间转变。有效合同一般指是指合同行为人具 有相应的民事行为、意思表示真实,并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而无效合同 一般是那些严重欠缺有效要件,绝对不允许合同各方的合意具有法律约束力。立 法者对无效合同一般严格限制。《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五十 三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由于法律规定的变化,依据新旧法 律,对同样一份合同效力判断可能出现原来有效的合同,现在为无效;
原来无效 的合同,现在为有效。(2)有效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之间转变。《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 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 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 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第二款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 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 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 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第二款规定: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 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 出。”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 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对于上述限制民事 行为能力人、无代理权人、无处分权人订立的三类效力待定合同由于当事人的追 认行为或事后取得处分权,引起合同效力的改变。
(3)有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之间转变。《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 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 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一方 对欺诈因素予以排除时,可撤销合同有可能转化为有效合同。
(4)无效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之间转变。《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 十八条、第五十一条规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代理权人、无处分权人订立 的三类效力待定合同在合同法实施前即为无效合同,合同法实施后,即为效力待 定合同。
(5)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之间转变。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之间也可 相互转化,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 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而《合同法》第 五十四条将其确定为可撤销合同。
2、按照引起合同效力变化因素划分 (1)因法律变化导致合同效力变化。由于新旧法律对合同效力规定不同, 法律的溯及力导致合同效力的变化。(2)因影响合同效力的其它事实变化导致合同效力变化。影响合同效力 的法律外的其它事实发生变化,对合同效力变化产生影响。
五、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的法律规定 (一)有关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立法 《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一条规定关于限制民事行为 能力人、无代理权人、无处分权人订立的三类效力待定合同可能是合同法立法关 于合同效力动态变化的唯一规定。而《民法通则》、《担保法》等立法文件均无 对该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上述规定不能涵盖所有影响合同 效力的因素的变化给合同效力带来何种影响。立法的缺陷给司法带来诸多不统一, 于是司法解释也随之产生。
(二)有关合同效力动态变化司法解释 1、法律变化引起合同效力变化 事实上,高院对此并无统一的观点,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最高人 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 答》所持的态度是有限承认合同效力的变化,即在适用新法的同时,允许当事人 按照新法要求做出补救。该法第26条规定:“商品房的预售方,持有土地使用证, 也投入一定的开发建设资金,进行了施工建设,预售商品房的,在一审诉讼期间 办理了预售许可证明的,可认定预售合同有效。”第29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合同 的双方当事人,经有关主管部门办理了有关手续后,在预售商品房尚未实际交付 前,预购方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转让他人,办理了转让手续的,可认定 转让合同有效;
没有办理转让手续的,在一审诉讼期间补办了转让手续,也可认 定转让合同有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实施前, 并无法律规制预售行为,因此,很难认为预售行为无效。新法实施后,适用新法, 但承认在一定时限按照新法做出补救。
2、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外的其它事实因素变化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对于影响合同效力的法律外的其它事实因素变化是否对合同效力产生影 响,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代理权人、无处分权人订立的三类效力待定合同 外,立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买房人与开发商签 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发现签约前开发商已将房屋抵押给银行,开发商隐瞒这一事实。买房人要求开发商20天内解除抵押。20天后,开发商依然没有行动。买房人 诉至法院,请求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并要求双倍返还购房款。一审开庭审理过 程中,开发商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在3天前解除抵押。法院是根据起诉时存在的影 响合同效力的因素,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呢,还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驳回原告的 诉讼请求呢?关于这点,我们无法从立法文件中找到答案。
上述做法似乎对鼓励交易,维护合同有很大帮助。但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 见。当事人的起诉是依据起诉时存在情况,而法院的判决是以起诉后出现的情况 为依据。这对原告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此类案件中,导致合同无效的一方的过 错往往是明显的,就如上述例子,开发商为融资,隐瞒出售房屋抵押事实,并拒 不解押,违背基本的诚信商业道德,直到被推上法庭才迫不得已解押。此时,若 驳回原告请求,无疑是鼓励开发商签约欺诈。高院似乎注意到这一问题,在《关 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该解释第二条规定:“出卖人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与买受人订立的商品 房预售合同,应当认定无效,但是在起诉前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可以认 定有效。”即将过错方的补救限制在原告起诉前。第九条规定:
“出卖人订立商 品房买卖合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 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 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一)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 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二)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三) 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由此可 看出强调出卖人在缔约时的诚信,即在“出卖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 不能欺 诈。我们做不允许补救的理解或解释应当是符合解释的本意的,但仍显不明确, 适用时,有的法院还是允许过错方在一审期间补救。
六、合理构建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法律制度 (一)价值取向 合同法追求的价值具有多元化特点,构建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法律制度时应 平衡各种价值追求,既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序良俗,又要尊重合同自由原则;
既要坚持鼓励交易的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同时又不能舍信守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
因此,在制度构建上应在各种价值冲突中寻求组合价值的最大化。
(二)统一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法律制度合同效力动态变化情况复杂,应区别对待,如将其处理完全交由法官自由 裁量显然不合适,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立法。我们认为在立法上采取以下处理较 为合适:
1、新旧法律对合同效力规定不同处理 (1)法律变化导致成立生效的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或可撤销合同变成 无效合同,如合同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新法应规定合理的过渡期,否则一 般应适用新法,确认合同无效。无效合同一般是一些严重违反有效要件的合同。
合同无效意味着自始、绝对、当然无效。因此,无效合同的类别、范围往往被限 制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序良俗的合同。此类合同可以说与我们社会根本利益 及追求的基本价值观相冲突。法律对合同效力做出新的规定,否定原来合同的效 力,即从根本上否定过时的价值观;
如果还维护原合同的效力,意味着对建立新 秩序建立的阻碍,是不恰当的。
(2)由于法律变化,导致原来无效的合同成为有效合同,应适用新法, 确认合同为有效合同。这既尊重合同自由,又鼓励和促进交易。
(3)由于法律变化,导致原来无效的合同成为效力待定的合同或可撤销 合同,应适用新法,确认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或可撤销合同。同样,这样处理 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同时也促进经济繁荣。
2、影响合同效力的其它事实因素变化导致合同效力变化处理 除《合同法》已有的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代理权人、无处分权人 订立的三类效力待定规定外,对于其它有效力缺陷的合同,允许当事人对合同效 力缺陷进行补救,如过错方在相对方起诉前做出补救并通知相对方,法院应认定 合同有效,驳回原告请求;
相对方有权催告过错方在合理期限内做出补救,如被 催告方没有在这合理期限做出补救,法院不得以补救期限届满后出现的事由驳回 原告的请求;
相对方没有进行催告,过错方如在一审答辩期间做出补救,法院应 当确认合同效力,但应判决过错方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