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价值_尊重的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

尊重的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

尊重的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尊重;
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
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 (2016)01-0054-03 “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着丰富的 科学内涵,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的微环境范围 中,教育者要对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权利真心守护与尊重;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作为两个人格心灵上真正平等的主体,要 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知情意行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者要对教 育规律及教育对象的认知成长规律有真诚的敬畏与切实的 遵循;
教育的实质在于是激发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主体自觉, 并引导、辅助其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在 学校教育所处的内外大环境下,社会要尊重和保障学校作为 教育主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益;
学校要以“尊重”为价值 旨归,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并构建相应的教育 管理制度。作为21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新选择,“尊重的教 育”体现着人类教育实践从“神化”到“物化”再到“人化” 的演进历程,也映射出人类教育理念从“崇拜的教育”到“占 有的教育”进而到“尊重的教育”的价值思辨轨迹。是21世 纪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跨 阶段、跨界域的普适性指导,更对当前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 展具有激进的意义和价值。

一“、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功能1.“尊重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指“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 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1]。在教育实践中,主张以人(教 育对象)作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 升人的潜能,全面持续地关照、促进人的发展。它必然要求 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作为自我发展主体正当的社 会心理需求(尊重的需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并尊重 和保障其自身发展权利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以实现教育对象 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一切教育实践 活动都要遵循教育对象认知和成长规律,并尊重教育对象个 体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及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并力求做 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和因势利导。所以,“尊重的教育” 理念的提出,是对“以人为本”的积极回应。[2]是“以人为 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

2.“尊重的教育”是达成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将高职生培养成“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3],这是高职教育的既定目 标。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外, 还需要具备坚定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需要自觉的合作意 识与交往能力,需要稳健的自我实现动力与信念等。依据马 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需求的满足在个体社会心理需求 金字塔中发挥着承前(巩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与归属的 需求)启后(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的关键作用。而从高职教育的生源层次看,恰恰是应试教育下尊重的需求长期处于饥 渴状态的群体。所以,“尊重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贯彻与落 实,不仅是对以往教育实践“人本”和“主体”缺失的补救, 也是教育民主、公平的体现,更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达成的 必然要求。

3.“尊重的教育”是释放高职教育自我发展潜能的内在 要求 4“.尊重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推动 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在高职教育中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路径 依据“尊重的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结合高职教育本 身的特点及现存的问题,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构建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 文环境 3.以“珍视-赏识-期待-引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高职 生 4.不断探索、诚意遵循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曾有这样的问答:如果我今天播下种子,明天会收获什 么?答案只能是:湿的种子。教育一如育种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谓高职教育规律,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 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 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它由高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两个基本部分构成,外部关系规律 是指高职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受其制约并为之服务。

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涉及三层关系,即高职教育与教育对象的 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
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各个 组成部分的关系;
高职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教育 载体、媒体,教科书、参考书、直观教具以及运用这些媒体 的方式和方法)诸要素的关系。如何促进高职生全面、和谐、 可持续发展是统帅以上关系的核心问题。认知并把握这些规 律性的联系,并努力实现认知的理论化、技术化、模式化和 行动化,即将规律性的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这 是运用规律的关键。当然教育实践是一个具有变动性、复杂 性、具体性的过程,所以对规律的必然性把握决不能陷于机 械的线性理解,要关注其偶然性和突发性。对规律的适用也 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不断探索、不断追寻。这既是教育 实践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 动力之源。总之,只要我们怀揣着一份真诚的尊重,我们就 会发现,现有的教育机制仿佛一部大型的分种机,多程序的 分化配置使得种子的分配出现了多层次性和不均衡性。高职 教育分到的不是极易生根发芽的稻粮米粟,而是许多坚壳的 种子,只要找到内外力的契合点,破壳而出的种子向你展示 着它独有而强劲的生命力,当然你还需要你不断的关注,帮 它修枝、开叉还有必要的嫁接,但带给我们和整个社会的不 仅是那满树芳华,还有累累硕果。参考文献:
1柳海民,娜仁高娃.基础教育改革30年:理论创新与实 践突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5):5-14. 2张海波,杨兆山.学校教育制度:践行――“尊重的教 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一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3). 3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 [2006]16号文. 4朱春花.尊重的教育―21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新选择 [N].东北师大校报2001-09-23. 5段丽华.“尊重的教育”的公平诠释[N].东北师大校 报,200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