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辽宁经济转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旅游管理学什么

适应辽宁经济转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适应辽宁经济转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面对辽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高职旅游管理 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辽宁省旅游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 旅游人才,因此,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从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建设、教师的实 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构建适应辽宁旅游业发展需 要的高职旅游教育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经济转型时期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随着国务院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 的《辽宁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常态” 下发展旅游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水平、建设生态文 明、发展繁荣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 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辽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 地,基本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已占到60%-70%,我国占28%,而辽宁省 的旅游消费只占到15%-20%左右,这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旅游已经成为新常 态下各类社会资本追逐的投资热点领域。据统计,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550 多万人提供就业岗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不 仅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促区域经济和 谐、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构建中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旅游管理专业既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 性和全面性,因此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旅游 行业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较大,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 与此同时,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 不够,缺少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还有的院校在课程体系中一味重视导游资 格证考试,教学中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技能性知识偏少,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虽然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但缺少具体实践 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实践等同于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实践的 指导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脱钩,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 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或研究 生毕业,或本校跨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员,即使聘 用兼职教师,由于待遇或时间的原因,也很少有企业人员愿意长时间上课。而本 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或 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够,难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同时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 性,要求顶岗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实践 操作,掌握企业各岗位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但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工作,或学校 教师培养制度的限制,很难让教师有大块时间进行顶岗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企业 也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意愿。致使教师顶岗成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 培养教师时间能力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往往重 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有导游模拟室、模拟旅行 社等旅行社实训场所,硬件条件均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由于软件建设投入大、周 期长,与企业结合紧密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实训室缺少企业氛围,只能为个别课 程提供基本的实践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仿真性的练习和操作,对学生 只能进行简单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 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明显。

(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 深度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有的院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 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紧密型深度 合作不够,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缺乏深入了解, 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因此导致一些所谓 的订单培养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上。在校企双方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方面缺乏机制和动力,普遍缺乏校企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 研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更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技能大师进课堂、企业 文化进校园、教师为企业开展服务与咨询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在重视学生综合素 质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进 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人员,总结提炼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 要求,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引入行业操作标准,制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培养方案,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准确把握岗位对从业者 的能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 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同时,应对实践教学提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 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参观调研、见习、情景模拟、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 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 生的实践,如“淡进旺出”、分阶段实践等模式,打破固有的“2+1”模式,使学生 能够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 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意义重大。教师要有 意识的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制定教 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联系顶岗实践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按 定岗时间折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予以鼓励,并将教师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晋升的 条件进行明确规定。此外,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高质量的 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颁发聘书,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座 谈、讲座、授课等方式,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实习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弥补专任教师在社会经验和实践 能力上的不足。(三)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实训场所 学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 仿真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适应企 业氛围、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 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及时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实训设备和实操软 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设 备或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在实训基地上的共建和共享,并将企业的工作环境、管 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学校 根据实训基地人员要求安排学生进行轮岗,把课堂搬进企业,把教学与生产进行 融合,真正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又可以帮助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参 与的积极性。

(四)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变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变“松散型”合作为“紧密型”合作,对于旅 游管理专业来说,由于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并不难,但从目前 来看,大部分实习基地都属于“松散型”的合作模式,既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企 业将学生作为员工进行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无法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学 校也不能干预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除了实习,学校和企业再无任何联系。这 种实习模式导致学生实习既是工作,企业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学生的岗位安排和培 训,没有兼顾学校对学生顶岗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 的联系不仅仅是学生实习这一种方式,学校和企业要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 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师资共陪、学生共育” 的目标。

总之,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以培养适应区域旅游业发展需要的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完善校企 合作机制等方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满足行业对人 才的需求。作者:吕海龙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