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美术教育现存问题:关于美术教育的问题

国内美术教育现存问题

国内美术教育现存问题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 度较之以前大有提高,尤其是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比重有 大幅度增加。在各校美术教师中,专职美术教师也越来越多, 美术教学正向规范化发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更趋丰富, 审美意识与能力也有所增强。然而在种情况下,我们却不难 发现,目前的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还 具有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对美术学科的误识。“美术”一词的由来是近百 年的事,“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武汉 大学美学教授陈望衡先生指出,在中国历代艺术理论中,只 是“艺”,没有“术”。从孔子《论语述而》:“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到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至 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 以生。”;
从张彦远撰《叙画之源流》“夫言者,成教化, 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到宗炳《山水画 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夫以应目会心 为智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 超理得。”以及清•龚贤语“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 阳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可 以说,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艺术的位置都没有停留在“术” 的层面,而是在“形”之上。因此,中国传统的美术观念,乃是把美术定位在对于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的观照和把 握方面。美术是一种依凭视觉感知世界的方式,它是一种感 知世间精神,探寻生命本源,觉悟万物之道,表达生命情怀 的途径与手段。因此,美术远不只是美化生活的一种技能, 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手段,美术是进入生命境界的通道, 融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为一体,承载知识、学养、智慧、 情感,是人生成长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然而,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权 利,艺术教育只局限于贵族阶层,中国历代画家中,极少有 出生平民阶层者。因此,在中国社会里,艺术存在的两种方 式,一是高高在上的上流社会的风雅消遣,一是作为技能的 工匠的营生方式,在中国的老百姓眼里,艺术要么高不可攀, 要么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艺术只与少数人发生关系,似乎 跟大多数人无关。直至今天,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极大多数 都是从事美术事业的相关人员。

中国解放后近50年的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的实施方 法只有两种,一是作为课外指导的兴趣小组形式,另一种是 作为副课位置的课堂教学。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只是把美术 作为一种知识或者技能来实施教学。美术被定位为“术课” 的现象由来已久,并被认为常规。

在此教育背境下,目前对美术误识的不只是少数人,包 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与领导,也存在着对美术的 误识。在西方,随着经济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发现艺术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形象思维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中起 到的作用与价值意义。在此认识层面上全面推进了新课程的 改革建设。从新世纪初中国紧随推出美术新课程的改革方案, 至今已近10年,然而,在课程改革的口号旗帜下,尚存在着 很多人对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够,或对美术学科的误 识,把美术学科作为副科,把美术教育简单认识为美术知识 的传授与美术技能的学习,这些都反映着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层面的问题。

由这种误识首先带来美术的各种考试模式。从美术考级 到美术联考,其采取的方式常常都只停留在美术的知识性与 技能性的测试,试卷仅呈现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对美术 技能的掌握,而没有考察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视觉思维能 力、想象与创造的能力,以及心理感受与情感表达的能力。

这种考试制度与美术评价标准,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问题、 学科认识的问题以及学习方向的偏离。

美术专业的学生由此认识为先行,对美术学科的认识问 题也由此而来。对哲学理论学习研究的缺失、对传统文化学 习的忽视,注重技能学习,导致思想认识上的苍白肤浅,对 专业学习方向目标的偏离与核心的缺失。

这种误识的源头来自于制度决策者与各级美术教育机 构的管理者。所以要改变现行的美术教学现状,首先是对管 理者的“美术扫盲”。提升他们对美术的认识高度,促使他 们对美术教师的培养方面、评价方面有新的认识,重新认识美术课程教学的意义,真正把美术课程从技能课的位置提升 到事关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全面综合的素质培养、开启学 生智慧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二,由考试制度带来的师资培养问题。在现行的考试 制度下,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掌握着美术的各种技能,但缺乏 对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深层次思考的毕业生,由这些毕业生 走上教师岗位,以他们的教学理念与专业认识在进行美术的 基础教育,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形成一个教 学思想相承继的脉络。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急需职能部门引 起重视,出台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对美术的考试制度实施有 效改革,另一方面对目前的美术教育师资进行再培训,以扭 转这种发展势头,把美术教育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其三,各种儿童画的程式化教学,导致儿童想象力与创 造力的抑制与缺失。

绘画的程式化教学,先是从简笔画开始,简笔画在中国 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广泛,也由来已久,英语课、物理课、数 学课等课堂教学中,随处可在教室的黑板上或教师展示的纸 片上见到,一个苹果的形象由两条曲线、一条短直线组成, 一只杯子由两个椭圆与两条直线组成……简笔画以其用最 简洁的方法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展示,成为很多教师教学的 技能手段之一,一度成为教师技能评价的一项内容。然而, 以简笔画进入美术课堂教学,由此带来的弊端非常严重。其 弊端的根本点在于这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它背离了美术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美国对于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源于对形象 思维的培养发展对人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

撇开美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意义, 撇开美术的审美教育,美术对于人的发展成长,对儿童的观 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程式化教育容易使儿童过早地形成 简单的思维惯性模式,从而影响儿童的视觉发现能力、认知 与探索的能力、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很多美术教师都会有这 样的教学体验,从幼儿园开始,越往上的年段,学生绘画的 内容与形式越多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或雷同。程式化教学不只 是简笔画的形式显性出现,同时也以隐性的方式出现于各种 儿童美术培训班与美术课堂教学中,比如所谓的素描教学、 线描教学、儿童画创作教学、中国画教学等,往往教学的内 容没有问题,但教学的方式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 出现源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上。把美术的技能教学定位 在模式教学、程式教学,以熟练某种表现程式、反复的程式 训练为学习方式与手段,忽略了去观察、发现的过程,忽略 了程式发现的多种可能性,导致儿童画教学的简单化,成为 另一种形式的简笔画教学。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被过 早地教以各种绘画方法,这些方法因为有一定的操作程序, 简单易教,也容易呈现被目前的评价体系所认可的教学成果。

教师的认知问题、一部分家长的功利心态、目前的美术教学 评价体系的缺陷,导致这种在素质教育外衣蒙盖下的美术教育现状出现。儿童眼里的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童真 之眼具有很多发现的可能,这种发现是各种创造的源泉。而 人类的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源泉所在。对儿童观察力的抑制 与扼杀,无疑是教学的最大失败。

其四,急功近利的家长与教师,形成重视美术的假象。

社会转型带来的教育功利化,使得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趋于 功利化。美术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升学,进而毕业就业,毕 业后转专业的现象十分常见,而且愈演愈烈,导致美术教育 资源浪费,使之沦落为一种牟利的工具,背离了美术教育的 初衷。千余年前,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的第 一卷开篇这样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 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寥寥二十四字,对绘画 功用极尽溢美夸张之余,却也道出了绘画一些常人所不知的 作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穷神变,测幽微”六字。“神”, 指自然规律,《荀子•天论》中说“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夫是之谓神。”《周易•系辞上》中也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那么,所谓的“穷神变”,即是指研究宇宙间事物发展的自 然规律;
“幽微”,一般是指幽深玄妙的道理。总而言之, 说明绘画的功用不仅仅局限在服务于政治与社会,它还具有 探究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作用。嗣后,北宋著名画家兼理论 家郭熙在其名著《图画见闻志》中对四时的山水做出如许文 字描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 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看似简单的一个“笑”字,“滴”字,“妆”字,“睡”字;
极为形象化地用文字描述了四时 山水的不同情态。行文至此,翻阅存世的宋画作品,尤其是 北宋一朝的花鸟画作品,那极尽工整的用笔,一丝不苟的描 摹,精确合理的物态,无一不是在述说着如许观念――画以 体物致理。

所以,美术并非仅仅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文化消遣,美 术教育更不应该是实现升学功利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