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
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8篇) 第1篇: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化学化工新知识的不断扩展与涌现,社会对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人 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要求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备更强的综合能 力和技能。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对人才的输出提出了更加复合型化的发展战略 要求。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必须适应新形式,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体 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输送最高规格的建设人才。由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领域十分庞杂,特别是工科 应用化学专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使得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复杂 性、广泛性、综合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个地方院校,有义务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众多优秀的应用型高级建设人才。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我们在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一些有益的经 验启示。
一、科学定位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化学专业合格人才输出的重要前提。培养 应用化学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化学类工科应用 化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学生储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掌握多项能力 和技能、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意志品质,以及学生成为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实现的 途径,为学生提供综合交叉应用知识、能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 觉关心科研并赋予实践,关注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营造开 放式教学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互助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多重引导,让其 自主探索和进行创新思考,大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经过4年本科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人才培养应具 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映。课程体系的设定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2次修改 (分别在2006年6月和2009年6月进行)。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2 门课程整合成大学化学一门课程,课时减少了近1/5,但教学内容基本未变。在 专业课程上我们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设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制药和材料化学3个 系列。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我们设立了生物化学系列、经管系列、人文系列和专业 任选系列。实验课程我们增加了专业实验的权重 (由原来的72课时增加到144课 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课程体系调整后,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重新选择了质量较高的教材 (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面向 21世纪教材)。另外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实用性更强、交叉更大的讲义。通过 多种途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精深广博。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新的教 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满意,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世界新技术、新科技日新月异。在校大学生不可能学完以后工 作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且无论掌握的知识多么先进,一些年后必将老化变陈。因 此,对知识的传授必须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另 外,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千差万别,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必须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最能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 就是采用高效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从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采用迁移法深入简出传授新知识,以讨论式和自学式替代部分讲授式教学,介绍 相当量的学科前言知识,以课程 四、突出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应 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凭书本知识的传授就能达到目的的,它需要一个较长和系 统的培养过程。在这方面,我们主要从学科交叉入手,利用化学与化工系的传统 优势 (其前身是化学生物系),有机地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与应用化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能上充分地进行交叉与覆盖,从而在制药科学、精细 化工和生化材料制备与性质的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学生以后从事医药研制 与开发、精细品的研发或生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进 行学科交叉必须谨防杂而不精,否则可能会出现欲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的结果。
我们在实际培养工作中主要通过介绍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学生 参与一些课题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五、加强实践教学,夯实技能与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手段就是实验,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 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必须十分重视实验 教学,并且要把实验教学与学习放在更高的位置上。首先要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 教学模式,对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进行优化整合,去除重复部分,减少验证性实验 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权重,同时还要加大开放实验的力度。在专 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 覆盖面的交叉型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不 同学科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实验的教材选择上,根据我院的实验条件,我们组织 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比较适用且覆盖面比较广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讲义,让学生 在学习专业实验时尽可能地掌握我系的现有各大型仪器的基本操作,开阔学生视 野,尽早进入科研工作。另外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 源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 养。
六、强化毕业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是应用化学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的时期,应高度 重视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工作。首先,我们把毕业设计的工作的时间由原来的一 个学期增至一学年 (大四),使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选 题上,我们在学生大三期末就组织教师提供超过毕业生人数20%~30%数量的题 目由学生自由选题 (这些题目大部分是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与指导教 师接触并充分论证后定下实验方案,学生也可以把实习发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 的选题。另外,我们还与生命科学系合作,由他们系的部分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 题目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同样我们选派部分教师为他们系毕 业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组织专家小组检查学 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及教师指导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毕 业设计的答辩阶段,实行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两个过程,严 把毕业设计质量关。近年来,我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全院获得一致 好评。
七、专业与职业并重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是为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必须时时注重专业与职业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 学生实习、见习以及到相关企业单位直接顶岗等多个渠道来实现的。我们与淮南 市当地许多企业 (包括煤化工厂、陶瓷制备厂、制药厂、日用化工厂、生化试剂 厂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签订了实习见习协议,让我们的学生有充裕的实习实践时 间。另外,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意志、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保证 我们的毕业生无论到各级各类企业还是到科研院校、研究所,都能成为知识面较 宽、能力较强和素质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 杂而曲折的过程。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 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通过科学定位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专 业人才培养模式,精选教学内容与改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进 行学科交叉、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毕业设计,重视专业与职业的培养等途径,着 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化学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人才。
作者:潘路等 第2篇: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整体看来,尽管在全球创新力排名中中国进步最快,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创新 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清晰,举措不够有力,实效不高。凡事“标准答案”模式、急功 近利“填鸭式”教学以及脱离生活,是当前教育在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方面存在的 主要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被动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 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培养 质量差强人意的问题。
探索和构建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实施全方位、根本性改革, 全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在国家的振兴、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方面 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立体化系统工程,不仅 涉及具体的课程体系,还涉及平台的搭建、师资水平的提升、管理体制的配套、 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以及整体创新力教育环境氛围的形成等。针对当前本科学 生创新力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 国相继启动了“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应用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 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密切 的联系。目前,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院所开设了各类不同层次的应用化学专 业点,但现有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特性之间差距比较明显,存在学生知识结 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有效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积 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并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 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等 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学科、科研交叉与融合,创新力培养中的个性化教育, 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力等几个方面,谈一谈我校在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 思考、探索和做法。下图为我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的关系示 意图。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的关系示意图 一、学科、科研交叉与融合,提升本科学生创新力 理工交叉。在推动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型)和应 用化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型)并行的基础上,理科教学和工科教学有机融 合,促进工程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在学术思维和工程应用理念等方面的交叉渗透。
科研成果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具体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生 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 动态,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开拓了学生视野。
科研成果进教材。优秀教材是高校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证,科研 成果引入教材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教材更 加鲜活更具实践性。
科研进综合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设计性实验和毕业 设计(论文)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将科研项目与综合设 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既有利于科研促进教学,又有利于教学 实践反馈科研。科研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科研进入第二课堂,既丰富了 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又拓宽了第二课堂的范围,实现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课 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二、创新力培养中的个性化教育 1.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 培养新模式。制订适合我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 型)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型),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针对选拔 出的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开 设第二课堂、创新班和实验班,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等方式,加强学 生的创新力教育管理(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 争力。
2.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辅修方案。以应用化学专业特 点和行业要求为基础,构建满足社会需要、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 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和措施。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实践、实习方案;
针对计划考研和出 国留学学生,制订进一步深造的辅修方案。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 力的卓越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建立“1+2+1”导师制,完善现行导师制度。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 谈等方式,全面了解“1+3”导师制模式的实施情况与效果(“1+3”模式即学生在大 一时由学院分配导师,进入大二后,学生根据毕业后的意向进行学生和导师间的 双向选择,直至导师指导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分析不足、征集建议。对“1+3” 模式变更为“1+2+1”模式进行研究,包括导师制模式改革后的管理、运行和评价 机制等(“1+2+1”模式,即基于新生进校不了解学院老师及专业情况,进行导师 分配;
二年级学生老师进行第一次双向选择;
四年级,再次进行双向选择,学生 选择具有适合自己方向的研究课题的导师,以便更好更快适应签约公司工作,满 足就业需要,增大就业机会)。研究开发与“1+2+1”导师制模式相适应的导师制 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导师制管理、运行与评价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我们建立了“双 导师制”,聘请产业教授和创业导师团队,对于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学生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
而对于应用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为学 生配备相应的主导师和副导师,其中主导师须具备硕士生导师及以上资格,副导 师须能熟练掌握一套现代分析仪器。4.建立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常设机构。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深度 访谈等方法,研究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选 取典型案例、典型团队等为研究对象,剖析其特征和特色,提取可供学习和推广 的特点和要素,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和研究提供示范。以应用化学本科学生科 技创新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老师为主体研究者,以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为主题进行行 动研究。
5.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课程教学。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大班教学讲 授的基础上,穿插采取师生角色互换和讨论式教学两种手段,学生为主、教师为 辅,实现知识的互补和深化。对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结合采取建立学 生团队和科研教学相促相长的方式,在课堂建立模拟项目,并由学生以团队形式 来承担和完成。项目的完成以求新求变和思想碰撞相结合为宗旨。为保证受教育 个体的积极有效参与,项目式教学的成绩可作为整个课程结构评分中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可结合前期个性化教学的记录和结果,针对不同 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为其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和个性化发展方案建议。
三、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本科生创新力 通过校企联合、分析测试中心和材料学院联合,实施应用化学卓越工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工程化和研究型互融互补的创新力 实验实践平台,构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以及特色与 创新实验”四个层次渐进的专业工程与科研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创新性实验 课程;
构建“工程制图、关键设备工程设计、工艺课程设计、工厂设计”四位一体 的渐进式工程设计训练体系。通过内培外引,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教学队伍的整 体水平。对仪器设备及时更新、增补,优化现有实验项目,增设新的实验项目。
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工程训练环境,促进具有工程思维 能力的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
结合分析测试中心先进平台条件,建立应用化学 研究型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个性化拔尖人才的培养。
将整合后的优势资源服务于应用化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 训练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了校校协同创新、校所协同创新、 校企协同创新、校地(区域)协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刻苦钻研精神、团 结协作精神、锐意进取精神、勇攀高峰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 使命感、荣誉感,这些都是法律职业所需要的正能量。作者:雷洪等 第3篇:油田应用化学本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探索 油田应用化学实验是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专业实验方 向之一,是把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运用于石油钻井、完井、采油、集 输及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中的实验学科。课程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油气田应用化学 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把化学剂结构、性能、作用机理、 地层地质条件、工作液施工参数等方面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1月,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应用化学协助组给应化专业一个明 确的定位,那就是将应化专业定性为应用型理科,并指出应化专业的学生应具备 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体验,了解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生 产过程,由此架构“学”与“用”的桥梁。实验教学环节也必须体现其应用理科特色 的根本,因此加强适合于应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化专业实验教学之区别于化学专业在于其应用性强,而与工科的精 细化工专业的区别又在于其理论性要求高。在很多学校中,应化实验教学从师资 配备、内容安排、体系结构和相近的“化学”和“精细化工”过于相似,特点不鲜明, 总结如下:
(一)专业性师资缺乏 很多学校的应化实验教师多来自相近的化学或精细化工学科,往往前 者重理论轻实际,而后者重实验环节,“工科”倾向明显,缺乏理论高度。在很多 重点院校,大量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由研究生担任,虽然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教 学能力,解决专业实验教师的紧缺,然而由于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实验水平 参差不齐,对实验内涵的掌控以及突发问题解决明显弱于专业实验教师。不同程 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培养,造成其后继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二)设备陈旧老化,实验教学经费不足 目前学校划拨实验经费有限,而招生规模扩大,实验经费与实验时间、地点、教学人员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实验内容应用理科特色不足 很多理科强的院校,大量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占据实验教学大纲主体, 而探索性,开放性,生产实践性实验内容偏少。因此造成学生所学和工业生产严 重脱节。毕业生对于生产实践的适应能力差。而在工科背景院校的应化专业,实 验内容又过于接近生产,缺乏理论高度,学生更多在反复从事体力性、重复操作, 缺乏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的能力。
(四)管理缺位,实验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学校,专业实验教学教师无论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进修深 造,还是申请科研项目等机会明显不如教学科研型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 的教学积极性。这也造成部分专业实验老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式陈旧,严重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很多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往往由于精力所限,途径 不畅等原因,不愿意投入到本科教学中。
(五)科研推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科研课题带动本科生实验教学,是当前应化 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而在很多地方性高校,学术气氛不浓厚,科研风 气没有形成,由此造成实验内容与当今最新科技发展严重脱节。而在一些科研实 力强的重点高校,由于学校对于科研人员考核的量化指标越来越细致、实效。大 部分课题组十分重视科研效益、经费使用和研究生实践,对本科生来说专业实验 室从事基础实验普遍存在“三怕”:怕影响课题进展进度,怕影响研究生科研实践, 怕浪费课题经费甚至怕课题泄密。对本科生到课题组从事基础化学实验,大多持 不欢迎态度。
(六)现有实验教学考核形式单一 往往根据学生达到预定结果的接近程度和操作的规范程度来判断成 绩,而依据主要限于实验报告。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虽好,然而对于 教学大纲中大量具有探索性、实验结果不确定的内容则不一定合适。根据国外应 化实验教学中著名的“InquirythroughDesign”设计探究法,其核心在于:探究和设 计。因此考核重点应突出如下方面:(1)学生是否通过对所学原理、方法、事例 等的探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2)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探讨、总结是否具有创新思维;
(3)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文献应用是否合理和适 合等;
(4)实验结果的重现性、环保性:原料的原子经济性和投入产出比。这些 对于体现一个学生综合实验素质比之单纯实验结果好坏更有说服力。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宁波大学应化专业进行针对性实验教学改革,效果明 显,总结如下:
(一)精选实验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必须突出应用性 搞好应化专业实验教学,首先必须精选实验内容,特别是那些有理论 深度的应用性实验。在基础平台教学中强调实验技能训练,而在专业模块中强调 理论指导下应用创新。要作好这点,必须认识当今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内涵,即物 质制备、性能测试与结构关系。相应实验结构分成3个层次:基本、综合、设计。
对于应化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还必须强调“理论高度”,以区别工科的“精细化工”。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强调基础理论,所以分析、有机等基础实验课时与化学专业差 别不大。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提高了科学鉴赏力。在实验教学中还必须侧重于综合,设计性教学,达到“为我 所用”的目的。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平台实验教学内容集中在2个领 域:①油田应用化学: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分析,驱油性能评 定;
②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中间体制备,结构表征分析。所开设的实验 教学领域偏少,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模块实验,总体上要求学生动脑设计。内容包括:综合性无机、 有机合成、物质结构鉴定、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要求学生学习合成路线的选择, 掌握测试样品的制备,了解波谱数据的解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系统实验思路。
对于设计型实验层次要求则是综合基础上创新。内容包括:获得具有 特殊功能的产品,探索化学过程微观机理。实验要求为:熟悉现代分析仪器,掌 握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 和实验装置的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分析测试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掌握微观机 理的探索、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多途径结合作好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教学是应化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架构“学”与“用”的桥梁,对于应化专业学生尤 为重要。而多种实习途径相结合效果会更明显。我们的实习包括:①实习基地实 习;
②分散自主式实习;
③计算机仿真实习;
④参观性实习。这样使学生更加体 会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结构、层次,建立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专业师资建设对于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区别于化学专业的实验老师, 应化的实验教师更应该来自生产第一线,或者所从事的科研实践和工业生产结合, 既是教师又是技师,不能简单以职称和学历层次论教学水平高下。我们不唯学历 遴选实验教师,让那些有生产经验和与企业有联合课题的老师担任实验教师,同 时鼓励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高学历教师积极下企业找课题,并把好的实践经验用 于本科生实验指导。
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对实验老师要求十分严格。规定他们指导人 数的上限,平均每个同学指导时间;
必需的准备实验时间,并要求严格记录。同 时学校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特别是实习的经费,并交由指导教师负责。学 校十分关心实验教师的个人发展,包括深造学习、职称评定,帮助他们参加课题 组科研实践,以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
(三)改革学生实验考核方式 对于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考核方式可以不同。对于后两者,除了 考核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外,还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特别是应用所 学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系在实验教学中,对开放性实验的考核指标制定如 下:①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文献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②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具 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开题报告;
③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和失败原因的全面准 确性;
④实验过程的创新性和操作规程性;
⑤是否体现绿色化学和反应的原子经 济性,注意节约原材料,以最少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每一部分根据实验内 容特点,设置不同的分数比例,综合打分,对评价具备全面实验能力的学生帮助 很大。
(四)优选或者自编合适的教材 目前应化专业实验教学采用的化学实验教材分科单列,很多与化学和 精细化工教材相似,造成理论和实践性的偏颇,且原理性、验证性实验过多,而结合生产实际的新材料、新工艺实验却很少。因此这些教材虽然包括很多新的研 究成果,但却未能很好结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 的新成果,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故有必要编写适合各高校,特 别是普通地方高校的实验教材,使毕业生更好服务于地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 色。
东北石油大学地处国内最大的油田生产基地大庆地区,所以考虑我校 学科建设和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特色,我们特别重视自主实验教材建设。将大庆市 的油田重点行业、功能材料与制备和我系老师们的重点专业大量成熟的科研成果 作为素材写入自编实验教材。这样既突出了实验教学的应用特色,又体现出地方 综合性大学“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人才”的办学宗旨,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 入当地油田生产经济建设实践中。
三、结论 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系通过对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 的改革实践、师资教材建设和严格管理,特别是加强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教学内容,使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特别是自主设计实验能力明显提高。
作者:张荣明等 第4篇: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改革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师 生比例逐步加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基于这种情形,有些 学校拟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在改革的年代,此种想法是可以理解,但作为向社会 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等学习校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 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 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 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 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 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为了保证毕业生和本科 毕业论文的质量,本文试探讨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改革。
一、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许多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无法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本科毕业论 文(设计)为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完 成,大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写论文,什么是写论文的态度与程序及方法方式,写 论文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学习写论文,是为了使自己的知识有序化并形成一个 目标。写论文其实就是管理与使用知识,而毕业论文(设计)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 积累必要的经验。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 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 过去通行的大学课程设置是前三年上课,大四第二学期实践,写毕业 论文。但现在的大四学生要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己找工作,最后一学期根本无 心上课。因此,可在大二后就对学生进行分流。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可让 他们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和老师提前对接,进行学术研究;
对技术有兴趣的学生, 可让他们参加技术创新;
想尽快就业的学生,可允许他们到单位去实习。这就改 变了过去统一设置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应坚持这样的原则:只要对学生有利, 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利,对学生发展有利,学校就愿意去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 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来写作毕业论文,从而尽量避免 三、建立不同的学生实习基地,调整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 教学实习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 学校或学院应与有关单位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创建一些本科学生教学实习 基地,例如化学试剂厂、环保局、制药厂等,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的教学实习。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体现出自 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从中获取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为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资料。
四、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参与学生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研究计划和课题 研究。例如,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就启动了“百步梯攀登计划”、“挑战杯计划” 和“学生研究计划(SRP)”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让学生在大学二年级 上学期就开始参加各种项目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且延续到本科毕业。通过这些项 目的实施,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质和创造潜能,也可让科研成果直接为教 学服务。五、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实验中心,更好地为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 文服务 学校和学院的实验中心是现代仪器设备最集中的地方,本科学生去的 机会较少,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应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学 校和学院的实验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扫描仪等现 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他们运 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六、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一和大二期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分散的。为了使他们学到的知识 系统化。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综合性、设计性中级化学实验课程。通过这门 课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课题或一篇论文的完成所要经历的过程,并 为将来的工作提供经验与帮助。例如,综合性实验“氰桥配合物 K[Cuu(en)2][Fem(CN)6]的设计、合成与性质”中,要求学生:首先,自己查阅文 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
其次,完成化合物的合成、表征、性能及应用;
最后, 书写实验报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合成 手段、表征和实际应用,以及大型仪器的使用等综合实验知识和性能,为以后的 工作打好基础。
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活动 长期以来,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许多学生没有时间来获取课外知识, 加之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有限,因此,许多学生更重视书本知识,对获取课外知 识的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现状,学校或学院可经常组织学术活动,邀请校内和 校外的专家给老师和学生做不同类型的专题报告。参加学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了 解到课本中学不到的新知识的同时,增强科研兴趣。而这也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完 成提供良好的基础。
八、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价方式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价方式:首先,对于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采取全过程评价方法。包括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考 核、毕业论文预答辩和毕业论文答辩等流程。其次,严格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 评价制度。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好的同学可评为优秀论文作者;
对于无法完成的学生推迟毕业,直到达到学校的要求。总之,应化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 与实践,不仅应使学生了解到科研工作的程序、学到正确的科研方法,更重要的 是要培养学生科研的严谨、求实、创新精神,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展树中 第5篇: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法探究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综合性实践 性教育教学环节,是对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各项能力综合性的考验,是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毕业生大学四年以来学习 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一的检验。但由于各院校扩招、实验条件和师 资力量的差异,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质量上产生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讨 论,并提出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一、应用化学专业 1.师资力量投入不足 应用化学专业以实验为基础,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论文都需进行实验 才能完成。因此,想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就需一定物质条件和经费支持。而高校 普遍存在设备简陋陈旧、经费不足等情况,同时高校图书资源匮乏,可查资料少, 相关数据库更新慢等。同时随毕业生人数增多,高校符合毕业论文指导条件的教 师严重不足,师生比例失衡。教师还要进行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在论文指 导方面投入时间、精力过少。学生虽是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核心,但教师是指导者 和引导者,只有指导教师重视论文选题、实验、撰写、答辩等过程,学生才能完 成毕业论文。另外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现象,对 2.毕业生不重视毕业论文 尽管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 检验,对学生是综合的锻炼过程,对于加强巩固知识,弥补学习不足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各院校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同,造成毕业论文只是形式任务的错 觉。觉得随便一篇文章就可通过答辩,就可毕业。因此,对于论文需进行的实验 不认真完成,甚至是实验数据。综述性论文资料归纳整理错乱,东拼西凑甚至抄 袭、雇用写手。3.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存在冲突 本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与质量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 科而言,毕业论文完成需大量时间作为基础,只有安排足够的时间,才能写出高 二、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本科论文对策 1.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科研素质、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素质等不是简单靠 毕业论文培养的,这是一项长期过程。首先,需很好的掌握其专业知识、专业能 力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而言,学好理论的同时,需对应用化学实验方面略有侧重,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也应有去企 业实习的机会,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平时也可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进行论文 撰写,培养写作能力和技巧,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2.加大师资投入 首先,加快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师生比例失衡问题,使毕业论文实验 过程得到有效引导和监督,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毕业生论文 质量。导师的品德、知识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论文指导中也起重要作用,因 此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提升。其次,论文指导教师要明确毕业生论文写 作过程中的定位,导师是引导者,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要高度重视,导师对学生 传授知识和在教学中涉及不到的理论思想,培养学生能力、综合素质和严谨的科 学态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指导教师要时时关注論文进度,做好阶段性 记录,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引导性讨论,让 学生发表意见和想法,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论文质量。
3.培养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兴趣 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示自己才能。要让学生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与各类面试、工作息息相关。想要 保证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要有正确认识态度,让学生产生兴 趣,只有学生认真投入到写作中,才能的得到高质量的论文。老师要对学生进行 正确引导,让学生觉得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能够让个人能力得到发挥,才华得到 展现。在论文实验阶段,指导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整理 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和具体实验步骤,导师进行旁敲侧击的正确性引导,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毕业论文的掌握。在导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思考,寻求答案, 树立信心,这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良好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 能力和工程素养有很好的提升。
4.调整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大多学校把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由于研究生复试和 本科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的冲击,大多数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生复试、 调剂和参加招聘会、面试上面。然而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是需要时间 作为基础,毕业论文时间短无法达到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 复试和就业问题使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不足,时间的冲突使学生的压力过大,出现 迷茫、心情浮躁等现象。因此,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作出调整势在必行,可让有 兴趣的同学提早接触科研题目,提早和论文导师接触,进行科学实验和学术探究。
不然在巨大压力下,学生根本无法把心神和精力放在毕业论文上。同时还需教师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并进行开导,使学生得到调整, 积极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当中,这对提高论文质量极为重要。
结语 综上,对于应用化学专业这样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来讲,想要完 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需从多方面入手,无论是选题、中期指导监督、后期 评定、学生能力素质还是论文时间的安排等都极为重要,缺一不可。只要处理好 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写出高质 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将不是难题。
作者:张新友 第6篇: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是建立在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基础上,介于化学、化学工 程与工艺之间的应用型理工科专业,是理工结合为特点的宽口径交叉学科专业。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化专业的前身是油田化学专业,具有鲜明的油气特 色,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油气田应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把化学剂结构、性能、作用机理、地层地质条件、工作液施工参数等方面有机结 合,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应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未来工 作中必然会面对非常复杂的工况,需要经常处理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 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 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理工结合的特点和紧密联系油气田生产、科研实际的特色决定 了其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必须密切联系油气田开发的生产环节。经过学校和用 人单位的几年的共同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进行应用化学专 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即高校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 合企业需要应用人才。这种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对于本科生 的培养,讲究学校教育与现场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取经验并提高素质,尤 其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毕业论文的课题都 是来自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生产、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 决生产和技术上的难题;
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 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总之,“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可缩短毕业 生适应学习、工作环境的时间;
既可提高教研水平,也可使学生学以致用。
1应化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问题 1.1本科毕业论文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不足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经费不足。应化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经费 有限,仅依赖学校下拨的毕业论文经费是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实验条 件欠缺。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无法满足毕业生每人有一套独立实验装置和一 小块专用实验平台;
(3)教师资源不足。学生人数猛增使本科毕业指导教师明显 不足,平均每个指导教师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根本应付不过来,自然也无法 保证其指导质量。
1.2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脱离生产、科研实践,没有反 映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某些选题只是教学实验的简单延伸和甚至重复,一 题多年、一题多人现象并不罕见;
二是简单地把科研任务分解为毕业设计题目, 任务难度和工作量都不合理,造成最后毕业论文难以完成或者文不对题。
1.3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指导思 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指导教师水平和责任心不足、对毕业论文 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 是决定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就是走过场, 做与不做都能够正常毕业,参与毕业论文的自觉性较差,甚至有少数学生采取实 验数据造假、拼凑、抄袭等手段蒙混过关。
2毕业论文“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我校在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采 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毕业 学生、指导教师和参与的企业都从中获益。经过几年来对“产学研”合作本科毕业 论文教学模式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该模式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特 别重视以下四个环节。
2.1提前启动和准备毕业论文工作 我校应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双选”工作主要在第七学期后半段完成, 因此,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所需要的启动和准备工作也必须 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来自用人单位的校 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通过沟通确定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方式;
(2) 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结合其签约单位的 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因材施教确定 2.2“产学研”紧密配合做好选题工作 采用“产学研”模式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应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牵头、校 外指导教师参加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有企业的管理人员 参加。由于校内指导教师更熟悉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特点及本科毕业论文的教 学要求,因此处于主导地位;
通过与校外指导教师沟通,结合毕业生未来的工作 内容和毕业论文的专业要求确定合适的题目。选题必须兼顾本科毕业论文的专业 性和工作量、技术难度的适宜性。应该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将企业岗 位的工作内容作为题目;
二是把企业中较大或者较难的生产、科研课题直接作为 题目。选题过程中还应该兼顾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特点,使毕业论文对于学生适 应工作岗位有较大的帮助。比如在与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 合作中,根据公司对学生未来工作性质的定位来确定题目,对于定位于研发岗位的学生安排合成及机理研究方面的题目,如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微乳液聚合研究、 一种磺酸盐型缔合单体的合成等;
对于定位于生产岗位的学生则安排与工艺相关 的基础研究课题,如丙烯酰胺聚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对于定位于现 场服务和销售岗位的学生安排应用研究题目,如大港高温高盐油藏缔合聚合物驱 油体系应用性能评价。这种兼顾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的选题安排对于调动企业和 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利的。
2.3采用双向管理机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选题确定后,毕业论文指导小组以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为原 则合理安排实验的地点和时间,相当部分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工作需 要在企业的具体岗位完成。这种模式虽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利,但是也带来 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我们采用的是双向管理机制,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既分工 负责又联合指导,由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 正常毕业论文管理程序,还需要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所组织的开题预答辩、中 期预汇报和毕业论文预答辩等环节,从而使管理工作贯穿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 程,也使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能够及时相互沟通,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2.4延伸毕业论文的合作成果,促进“产学研”模式的进一步深化 由于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尤其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特定 的时效性特征,想要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合作时间内为企业解决很多重大技术问题 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双方紧密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发现很多毕业论文所涉及的研究课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甚至进行成果的转 化,这也正是双方进一步进行科研合作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指导 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化的有效桥梁和纽带。
3结语 我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采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 学生而言,可以直接参与本行业、本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实际,甚至可以提前熟悉 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拓宽了自己的 专业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也更容易找到科研的目标和方向;
企业提前对自己 的签约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水平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对新员工的进一步培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