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教学技巧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一直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永恒话题。其理由:一 是当今时代以知识爆炸为特点,知识老化、技术更新的周期 越来越短,作为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其教学 内容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内容的更新又不 断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不 断充实和完善。二是随着教育理论和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的结构和形式也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 也在不断完善和延伸。三是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同的 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差异,由此带来千差万别的学 习差异。针对个性特点,有的放矢,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 使得教师不懈追求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况且,待转移的 农村劳动力一般都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差,职业活动习惯积淀 少的特点。面对着技术含量高、课程难度大的职业培训,让 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一项技能,就得借助培训过 程的教学技巧,促使培训效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技巧一:突出动手能力,追求最大效益 一方面,我国职业培训课程习惯于传统职业教育的三段 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造 成理论脱离实际,这种按学科传授专业知识,对职业活动而 言,是碎片化知识,不经过梳理就不能形成专业知识,更谈 不上把这些专业知识应用到职业活动中。另一方面,学习心 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效果与传授途径高度正相关。假设学习者处于最佳学习状态,那么学习途径分别是:
听+看+做,对应的保持效果分别是 35%+50%+90%。
显然,仅当耳、眼、手同时并用,才能取得学习的最高效益。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每一节课的设计着眼点放在“听、看、 做”三者相结合上呢?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在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我们以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切入点,针 对待转移劳动力的现状、知识与技能水平,把专业知识和技 能操作融为一体,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培训。例如,本校 在为县糖厂开展的电焊工培训中,把实操培训课堂搬到糖厂。
通过真实工作场景,把相关安全、理论知识和实际焊接练习 融为一体,在工人掌握基本焊接技能以后,结合糖厂工作需 要进行实地焊接操作:从焊机的准备、安全防护、操作过程 到撤离现场等,一一进行现场演示、讲解。这种“在工作中 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模式,与传统三段式培训模式相比, 不仅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而且按工作过程培训,把岗 位要求和行为规范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实现零距离向 企业输送学员的目标。与以往劳动力转移培训相比,学员不 仅上手快、企业爱,而且合格率高,合格率比以往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 。
技巧二:案例引导,兴趣为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员获取知识技能的兴趣点, 可以减少学员获得知识的疲劳,可以降低教师组织教学的难 度,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兴趣点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深度和广度,源于教师对培训学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源于教师对学员心理活动的体验程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技巧中,我们始终要求培训教师与学员 广交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求职欲望, 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通过历史故事、成功案例、他人经验等 形式,导入课题,引人入胜。
例如,本县乔贤镇绿浪村六 荣庄建档立卡贫困户覃氏两兄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为 了脱贫致富,读完小学就早早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文化和技 术,多年来一直从事苦、脏、累、险工作,不仅待遇低而且 体力消耗大,现渐感力不从心。当他们知道家乡举办电焊工 培训班后,毫不犹豫地返校报名。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学习 中非常吃力,屡想放弃。但培训教师紧紧抓住他们想“脱贫 致富”强烈心愿,并对电焊工感兴趣的特点,一方面从生活 上关心他们,另一方面从学习上帮助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 刻苦努力,两兄弟终于考取了电工作业的上岗证和等级证。
兄弟俩再次转移就业,哥哥在本地从事机修焊接,弟弟到广 东江门当电工,兄弟俩月收入 8000 多元,比培训前提高了 50%。不仅使家庭脱贫,而且他们的励志故事还被人们传为 佳话。
又如在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利用条形 磁铁、螺旋管线圈和灵敏电流计等实验器材,重新演示法拉 第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做的实验,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向学员 讲法拉第当年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做实验的故事。用故事的趣味性,激起学员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用故事的思想性,唤起 学员对发电机原理的思索。整堂课下来,通过故事的兴趣连 线,把师生双向互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技巧三:抽象知识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 如果说“案例引导,兴趣为师”是教学技巧的方法表现, 那么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则是教学技巧 的技术体现。其操作难度在于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 思想性和科学性,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经历。
比如电工培训中的“电流”概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一 关键的抽象概念,对于后续建立电位、电压和电能等概念至 关重要。为了形象化,人们通常类比看得见、摸得着的“水 流”概念来进行解释,继而建立水位、水压、水能的概念。
经过这样的抽象知识的形象化处理,学员不仅理解快、掌握 好,而且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特点全然尽收。又如电 工培训中给学生讲述电机原理时,关于导线(线圈)、磁场 方向和导线受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左右手定则来 判定:电机处于“电动”状态时用左手定则判定、电机处于 “发电”状态时用右手定则判定。可是学员学完之后,通常 还搞不清楚何时伸左手、何时伸右手,在这一点上混淆不清。
据此,我们向学员提供了乒乓球的标准发球动作——左动右 发(即左手抛球、右手发球),寓意左手定则用在电动机, 右手定则用在发电机。这一通俗化的记忆处理,让学员全然 释解,再也不必为何时伸左手、何时伸右手而发愁。当然,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并非易事。
首先,类比的形象事物与抽象知识要具有可比性,类比的通 俗表述与基本原理要具有相连性;
其次,形象化通俗化的事 物一定是学员非常熟悉的;
再次,在形象化和通俗化的过程 中要把握好“度”,过度的形象化和通俗化,反而不利于新 概念的建立和对新原理的理解。
技巧四:感情催化,智力开花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情感交流互动的活动,感情交流越 全面,对学员技能的提高也就越快越全面。著名的心理实验 ——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这一规律。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在 50 年多前,从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班随机抽样了三名学 生,向校长和相关老师提供了“最有发展前途者”的 48 个 人名单。要求他们保密,以其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8 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对这 48 名学生进行复试,结果上了 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进步,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 求知欲旺盛,更乐于跟别人打交道。随机抽样的结果之所以 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罗森塔尔是这么解释的:相关老师收 到“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后,通过态度、表情、体谅等情 感因素,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则给老师积极反馈, 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智力、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 望的方向发展,由此促使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这个实验的结 论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着这一理念,我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改变因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而忽视情感交流的做法,通过强化管理, 加强情感交流,切实帮助学员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问 题,利用情感催化,促使学员的智力开花结硕果。如前面说 到的覃氏兄弟“脱贫致富”的案例也蕴含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教学技巧是一个集教 育思想、行为手段、语言表述等诸多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教 学技巧”是永恒的话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