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哲理性表达
生命的哲理性表达 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的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 师》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 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同时展现出友情、亲 情、爱情、工作尊严等感动。在欢笑与泪水中,一个入殓师 的故事,带领观众去体会人间所有的真情真爱。死亡是《入 殓师》切入点,也由此引导我们思考我们该怎么样生活的哲 理。摘 要:
死亡;
存在主义;
生活 一、 对死亡的认识 死亡,由于它未测的神秘性,令人颤栗的毁灭性,还有 异常深刻的悲剧性,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东 方文化执着地眷恋于现世的感性生活,而对人的死亡,以及 死后的世界采取一种"未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 论"的敬而远之似的回避搁置的态度。[1]就像小林大悟第 一次见到尸体时他不知所措,他拒绝,他犹豫,他困惑,他 矛盾;
还有他的儿时朋友在知道了他的职业后在大街上责斥 他;
他的妻子在无意中知道他的职业后让他不要再做这行, 还在情急之下说不要碰他,说他肮脏,后来又用为给孩子一 个光明正大的父亲的职业为理由让他不要做这个行业;
他的 客户说这是个为赎罪而做的工作。。。。。。所有的情节无 不暗含人们对死亡的忌讳。可是他看着社长佐佐木在给死者入殓时那一片刻眼神里的温情,一种充满爱意的凝望,冰冷 的尸体在他的手里仿佛生前一样值得美好相待,他在努力唤 回死者生前的最后一抹生机,他朝着死者的遗像深情注目, 他为死者温柔地清洗身体,换上新衣,精心化妆,大悟的眼 睛紧随着社长的手不停移动,他为那场景所呈现的美感而动 容,他不知不觉中被社长的肃穆与真情所打动。他也发现了 在这个复杂而纷扰的世界,人们为了达到各种目的疲于奔命, 目光只关注着俗世纷争、金钱面子,却忽视了对于亲人和朋 友应有的关怀和体谅,甚至在面对死者,发觉已经没有机会 去弥补的时候,人们还在悔恨、埋怨甚至争吵。有人责备配 偶没有教育好死去的孩子,有人悔恨生前没有好好的孝敬父 母,有人觉得对不住辛劳持家的亡妻。。。就这样,带着种 种怨恨、遗憾和无奈,人们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坐在了死者面 前,无奈的开始了入殓仪式。而肃穆的氛围,加上入殓师精 确而优雅的动作,世间突然一片宁静,不再纷扰喧嚣。在离 别的时候,为已故的人送行,一片静谧,所有的动作都充满 了美。"慢慢的,当死者的身体被轻柔的舒展开来时,人们 悲痛的心扉似乎也被慢慢的打开;
当死者的旧衣被轻轻褪下 时,人们在世俗中伪装着自己的面具也一同被掀开;
当死者 的身体被手帕细心的清洗时,人们内心的仇恨和怨气也一点 一点的消褪;
当死者的脸庞被入殓师的手心缓缓的抚过后, 脸颊上竟然神奇的焕发出生者般的容光!而真正的生者,在 这一刻,灵魂似乎也得到了超脱!我觉得影片中的死亡还诠释着存在主义哲学对死亡 的理解。存在主义哲学实质上便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生存 与死亡的哲学,它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自己关注的中心,对 生存的孤独、烦恼、恐俱、焦虑、死亡进行种种深刻的体验 领悟和形而上学的沉思。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主义哲学把死 亡规定为人的内在本质,规定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而纳 入自己的整个哲学体系,把死亡问题当作一个带根本性的哲 学问题来冥思探索。存在主义哲学对死亡的形而上学沉思的 一个基本出发点便是,认为在人生的整个旅途当中始终笼罩 着死亡的阴影,人们时刻都承受着突然袭来的死亡威胁,时 刻都感受着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死亡是人生的最基本的境况, 是生命存在的最本质状态。[2]就像影片中大悟在桥上看 到逆流而上的鱼,那么努力地向上游,却发现从上流漂下的 尸体,鱼儿为了死而努力,一位老人说这是自然规律,天生 就是那样的。我想这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它深刻 地表达了生与死之间的内在统一的、积极向上的死亡本体论 的哲学内涵。存在主义死亡哲学把死亡视作为自我实现的最 终完成。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包含有一种它将是 的"尚未",即始终悬见在外的东西,只要此在存在,它在自 身上就存在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自我就始终是一种未完 全实现的自我,它"就永远只是某种向着一种"尚未"的可能 敞开的状态。这种最终的"尚未"的可能性就是死亡。死亡的 到来,使此在不再具有此在的性质,同时它也使此在的自我实现获得了最终完成,使此在获得了最终的完整性。在这里, 死亡就具有了最终建构此在的完整性的本体论意义。[3] 萨特同样也突出了死亡作为临终到来的事件,对整个生命、 整个人生过程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死"和它完成的系列粘连 着,属于一种存在着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某种方式确立了它 的意义"。[4]"死脱离了人,同时它用非入的绝对制造了 人。"从而,"死变成生命的意义"。[5]死亡是人最本己的 可能,任何否认、逃避死亡的做法都是非理性和自欺欺人的。
人在死亡面前应当做的不是消极逃遁,也不是悲观绝望地屈 从,而是直面死亡深刻地意识死亡,把死亡当作不可超越的 最本己的可能自觉承受下来,在自觉地走向自我死亡的人生 历程中,创造出真正富有生命价值的本真自我。
二、 我们该怎么样生活 圣经说,"我去(死后复活升天)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 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 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一死,人 人都要接受审判,死亡是人的内在本质,"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电影中朴实的 台词揭示深刻的道理。那么在这个不知何时会发生什么的人 生中,我们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其实是人生的根本性问题, 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肤色的人都时时要面对的问题,只是 有时人们不愿意"面对"(即思考)它而已。[6] 影片主人翁大悟大父亲的要求下从六岁开始练琴,虽然资质不高,但通过勤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他的梦想就是 成为大提琴家,并为此欠下巨债买了大提琴,但无奈乐团解 散,他只能违背当初求婚说的话;
"全世界的城镇都是我们 的新居,一边演奏一边旅行,一起走吧。"在严峻的现实生 活下,他决定卖掉大提琴,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却不可思 议的发现,卖掉大提琴时突然觉得很轻松,他觉得被一直以 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 梦想。然后带着妻子回到了乡下的老家,并在一个偶然的机 缘下成了入殓师,又经过很多的事情,由最初不适应这个职 业到从心底接受这个职业并坚持从事这个职业,并通过自己 的一言一行让周围的人对他的职业或支持或理解。或许他温 柔的手将死者奇妙的焕发新颜的时候,自己也被静静的洗净, 忘却了世间的纷争,用一颗更单纯的心来看待生活,自己也 活得更加坦然。由此可见,在他的生活中,他是在不断思考 自己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他的生活方式不 是那种永远追求,但永不满足的膨胀似的生活方式,而是林 语堂所说的不希望太多、也不希望太少的生活。外在的东西、 物质的东西多到不至于成为负担,少到不至于难以维持生存 的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我想在大悟真正喜欢上这份工作 的过程中,那些经历的人和事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 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入殓师》用特定的职业来感悟我们的生活, 他用一种静谧的氛围传递给我们对死亡的一番认知过程,并告诉我们:生活就是生活,它并不指向任何东西。[7]社 长佐佐木说:"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话, 就要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这一极朴实的话,浸透了导演 对人类死亡、生活与生命哲学的思考和情感。也就是我们必 须认识死亡,然后思考我们该怎么样生活。
参考文献:
[1] 何显明 《存在主义哲学的死亡观》 社会科学家 1989年4期 P13;
[2] 人 《存在与时间》 三联书店 P288 [3] 《存在于时间》 三联书店 P291 [4] 《存在于虚无》 三联书店 P980 [5] 《存在于虚无》 三联书店 P981 [6] 李文阁 《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 学术研究 2010年第1期 [7] 罗伯特 所罗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