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回归教材

高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的应用研究 文/张永好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以 及学生生活经验的应用,鼓励学生建立已有知识和物理知识 之间的联系,发挥其能动性。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内 容回归到生活实际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本文主要介绍高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的 三种策略。

一、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新课导入 物理新课的导入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迪的关键,对培 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新课导 入的时候,需要利用生活中的物体和现象来开展教学,引导 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为了在课堂中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的应用这部 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 行引入。在电视、电脑的屏幕上为什么经常会有一层灰?有 时候我们在触摸到金属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电击的感觉,为 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城市的高楼中,无论楼层多么的高, 都会在其顶端连接一个避雷针,这又是根据怎样的原理?这 都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 少也会对这些现象产生疑惑,而教师提出来以后学生就需要 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然后在教师的带领 下来探究静电现象的奥秘。再比如教师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当遇到 车子骤停现象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会向前倾,产生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中,教师就可以将“惯 性”这部分的内容引入进来。

二、利用生活实例.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科过程的,没有物理 概念就无法进行物理现象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就需要学生掌 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每一条定理都进行深入 思考,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但是目前学生在进行物 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死记硬背、抓不住本质, 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头脑不清、思路不明。因此教师就需要针 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将生活化的现象引入到课堂中,利用生 活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够帮助学 生灵活运用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加 速度的概念。此时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坐电梯时候的情景, 在电梯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和与平地上站着是不同的感觉, 教师就问学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而上下电梯是 学生生活中的很常见的情形,有的学生还反映在电梯骤停的 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不适的感觉,教师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不 适的原因是什么?利用这些生活化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引 导,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加速度”的概念引 入进来,帮助学生分析在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会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失重和超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分析的过程中学 生就会对重力加速度和电梯本身的加速度进行区别和分析, 为以后进行综合性题目的解答奠定基础。

三、利用生活物品开展物理实验 物理学科离不开物理实验,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 作来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多动手 参与到物理实验或者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利用生活物品来开 展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可以让学生进行下面的实验:将一张纸和一本书在相同的高 度落下,书先落地,此时学生就猜想物体的质量会影响下落 的快慢;
然后将一张纸分成相同的两半,将其中一张纸揉成 一个小团,然后在相同的高度落下,此时纸团先落地,猜想 空气阻力会影响物体的下落速度;
最后让教师将纸和书放在 一起,纸在书的下面,纸小于书的面积,并且在同一高度落 下,此时会发现纸和书是一同落地的。经过在三组实验,学 生就会了解物体的质量不会影响其下落速度,空气阻力会减 少物体下落速度。这就利用生活的物品,在不使用牛顿定律 的情况下,分析了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课堂应该回归生活,利用生活现象 来进行物理现象的理解,这样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够 学会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