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文献综述

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文献综述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实践 证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对近年 来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从现代学徒制内涵、几种典 型模式及国内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4-0008-03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 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企业转型与技术升 级将导致社会对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研究发现, 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也在现代 学徒制的实施中取得一些进展,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 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 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启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 作。因此,学习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先进经验和了解我国现代 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深远 意义。二、关于现代学徒制内涵研究 现代学徒制兼具“现代”与“学徒制”两重属性。关于 学徒制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看法较为一致,即学徒制是一 种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或技能传授方式。到目前为 止,学术界对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形成统一和明确的定义。

Ryan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一种结合职业教育和工作技能需 求导向的培训项目,该项目中,学校和企业的培训都必须接 受国家法律及专门机构的管理,并符合行业统一的培训标准。

国内学者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研究也比较广泛,关晶在 回顾现代学徒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二战以 后出现的、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适应经济与社会的现代性 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为保障的学徒制形态” [2]。王幸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校 企联合招生招工并联合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 制度[3]。

三、国外现代学徒制研究 近年来,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 界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公认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现代 学徒制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

(一)几种典型现代学徒制研究 1.关于德国双元制的研究 魏晓峰等在分析德国双元制成功原因的基础之上,总结 其双元互补、重视发挥企业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课 程等特点,进而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法律保障和师资建 设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启示[4]。姜大源研 读了大量的德文一手资料,从思想内容、主要特点、运行机 制、发展趋势及客观评价等方面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 了再现,帮助读者了解双元制的真实面貌[5]。赵学瑶等分 析了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成效,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 施,并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 养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提出建议。

2.关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佘松涛等分析了英国现代学徒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从 体系结构、管理结构、法律框架与具体实施几个方面加以详 细阐述[6]。王喜雪从政策层面入手,对比分析了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我国工学结合两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为我国现代学 徒制的提升寻找突破口[7]。李赟等用数据呈现了英国现代 学徒制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从政策角度入手,深入分 析了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原因,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欧阳忠明等运用“权利-利益”理论模型, 在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201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 证实了合作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具有较高的利益诉求 和权力支撑,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合作 企业的地位并给予相关的利益保障。

3.关于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研究 杨黎明详细阐述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及现 状,并指出其在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的整合、辍学率等方面 存在的一些问题[8]。郭晓丽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资格 认证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进行剖 析。关晶从开展情况、制度框架、开展模式、教学安排与实 施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并总结其主要 特点,以期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借鉴[9]。

4.关于日本产学合作的研究 刘家磊研究了日本产学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机制,并用数据说明产学合作成效,日本和我国同样是政府主 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日本产学合作的成功对我国推进 产学合作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0]。时临 云等从体制、政策等方面对日本产学研合作展开研究。宋姝 婷等从人才开发的角度入手,研究了日本产学合作人才开发 机制,探讨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11]。

(二)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 马铮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法律保障、实施与运行等 方面分析了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和特点, 并提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12]。

吴艳红详细介绍了英、澳两国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并比 较其异同点,然后从背景因素、法律法规、运行机制等方面 阐述英澳两国现代学徒制的总体情况并进行对比,阐述政府、 企业及教育机构在现代学徒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总结其先 进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 参考[13]。张勇等阐述了近年来英国学徒制的发展状况,并 与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质量进行比较,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培养 质量有所提升,与德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四、我国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研究在借鉴和发展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也提出了基 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它是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模式 何静等以招生情况为切入点,以2015 年广东省 18 所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近况为研究对象,发现广东省 现代学徒制招生模式存在报名条件高、考试形式过难等问题, 进而提出了取消户籍限制、下放考核权限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14]。蔡中兴从校企联合招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广东省高 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 应的建议。李晴、黄丽华、谢朝阳等研究了校企联合招工招 生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二)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设计 陈秀虎等以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和基 本要求为出发点,着重分析其基本组成要素及构建方法,为 我国现代学徒制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15]。陶小恒分 析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其优势,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进行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 计。程一凡等在分析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特征、建设原 则等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16]。

庄梅华以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研究对象,在边工边 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条件下进行了课程设计,以提升学 生综合素质。

(三)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建设 施晶晖等总结了现代学徒制的特点,阐述其在职业教育 中的运用,提出目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师资队伍出 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良好“校企合作”机制、加强 对教师的培训和增加资金投入等对策,以促进职业教育师资 队伍的建设[17]。李传伟等对比了美日韩等国家或地区职业 教育师资来源,探讨我国当前职教师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 了加强双导师制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王中等以高职院校土 建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多层次沟通、多渠道引进、多重考核与评价”的教师 队伍建设模式[18]。

(四)现代学徒制的评价方式 姜锐等基于学徒制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在办学理念、 办学条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教 学质量等方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19]。赵文龙等以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研究对象,提 出现代学徒制对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运行的要求及其实施过 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采用了学校、企业、第三方等多种途 径对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李传伟等基于国内外 第三方评价经验教训,提出了现代学徒制第三方评价体系的 构建原则、基本结构、具体的构建内容及方法[20]。陆蓉等 在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之 上,推行“四段递进现代学徒制”,并通过学生、教师、企 业、社会多方评价参与,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对学生 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改革。

(五) 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机制 李晴晴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 以重庆某示范高职院校为典型案例,对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 亚新学徒制进行评价,并提出了改善我国高职院校外部环境 保障的对策,即政府支持、企业主导、行业协调和社会认同 [21]。夏旭剖析了我国现代学徒制外部保障机制不足的原因, 并从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建立顶层的政策 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协调保障机制、质量监控保障机 制以及社会宣传保障机制[22]。陈伟芝等针对当前外贸人才 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先进 经验,从宏微观管理、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23]。

综上,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外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更多关注 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及其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而对国内现代 学徒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和某个试点院校、试点专 业的实践情况,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并不深入,且个别院校、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是否能够进行推 广尚无进一步探讨;
其次,大多文献主要进行文字性描述, 缺少数据支撑。因此,在现有的理论研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某具体专业,比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定量研究,仍然 是学者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 [J].职教论坛, 2013(6):1. [2]关 晶.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J].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2010(3):81-90. [3]梁幸平.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若干思考 [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4]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92-95,83. [5]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6]佘松涛,万军梅.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及其对我 国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15(15):91-96. [7]王喜雪.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我国工学结合的比较研 究-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2(9):
89-96. [8]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三)-澳大利亚的现代学 徒制[J].职教论坛,2013(12):1. [9]关 晶.当代澳大利亚学徒制述评[J]. 职教论坛, 2015(4):80-84. [10]刘家磊.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机制与绩效分析[J]. 学术交流,2012(5):115-118.[11]宋姝婷.日本官产学合作促进人才开发机制及启示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143-147. [12]马 铮.德、日、澳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 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20-23. [13]吴艳红.英澳现代学徒制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 理工大学, 2013:6. [14]何 静,李凤明.招生视角下现代学徒制的改进策略 -基于广东省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5(4):12-27. [15]陈秀虎,谌 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 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81-84. [16]程一凡,李邦彦,万海如.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 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市场,2015(41):
121-126. [17]施晶晖,余沫汐.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J].现代企业教育,2013(下):151.[18]王 中,陈 卓,黄享苟.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以土建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为例 [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7-30. [19]姜 锐,鲁晓琦.基于“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高职人 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2):54-56. [20]李传伟,王燕妮,董海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第三 方评价机制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3):32-36. [21]李晴晴.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外部环境保障策 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2]夏 旭.“三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外部保障机制研 究[J].职业通讯,2015(26):13-15,52. [23]陈伟芝,陈 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 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6(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