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展示】 物流管理专业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展示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展示 [摘要]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经过骨干院校建设期,在人才 培养、师资建设、课程教学和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效的举 措,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文章通过对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展示的同时,也进 行了思考与展望,旨在更好地为同行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物流管理;
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
课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8.225 1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院校,也是江西省首批示范院校, 该专业创建于1998年,2002年招收第一届高职学生,已培养毕业生600多名。自 2010年10月,物流管理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以来,该专业在 深化校企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建设,较好地完成了重点专业建 设规划内容,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物流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2.1岗位、素养、产学系统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准确、客观了解企业对 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组 织专业教师以江西省为重点,涉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物流企业,进行岗位 人才需求调研,探讨并创建了“岗位导向、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2)围绕岗位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企业对不 同岗位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评价情况来看,对物流基层作业人员普遍认为 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为仓储作业能力,其次为运输作业能力,再次为配送作业能力, 复次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最后为物流市场拓展能力;
对物流基层管理人员认为 最重要的专业能力首先为仓储作业能力,其次为运输作业能力,再次为国际货运 代理能力,最后为物流市场营运拓展能力;
对物流中层管理人员,企业认为最重 要的能力首先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其次为物流市场营运拓展能力。基于以上职 业能力要求分析及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夯实工学交替效果。依托校企合作工作委 员会平台,遵循物流企业生产规律及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优化“三段递进、工学 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夯实工学结合效果,如图1所示。

图1“三段递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4)推行“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 果。黄浩,王敏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 探索与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14(4).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搞好实 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一套“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 体系。该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物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全面 梳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其划分成基本操作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企 业岗位技能四大模块。通过课内外训练,强化各个“操作点”(单证填写、叉车驾 驶等);
将各“操作点”串成“作业线”(专业核心课程);
将各“作业线”组合成综 合性的“工作面”(综合实训、专业竞赛)加以深化;
将各“工作面”叠加并融入职 业素养训练形成“协作体”(校内外顶岗实习)进行固化,如图2所示。

图2“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资源、平台交互整合,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1)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打破传统学 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团队,系统开发建设了“储配方案优化设计与实施”“综合运输作业管理”“物流信 息系统维护与应用”“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实务”5门专业核心 课程,编写了18门主要课程教学标准。

(2)借助现代信息技術,创建网络教学资源。依托学院“数字化校园 网络平台”,建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管理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专 业信息库和课程资源库。其中,专业信息库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 格、专业调研手册、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信息、专业 教学条件配置标准等指导性文件。

2.3专职、兼职、特聘优势互补,构建双师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平台,落实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优化建设为重点,采取聘 用、培养及引进等方式,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的双师教 学团队,该团队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中,针对专 业核心课程,采取“双教师”授课方式,即同一门课由1名校内专职教师和1位企业 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基础理论及知识要点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讲授,课程专 业技能、实践操作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校内专职教师的理论 优势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优势,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2.4校内、校外、创业基地共建,完善实训支撑体系 (1)校企合作共建“现代物流产学一体实训中心”。学院与江西远洋 运输公司合作,遵循“实用+先进、培训+生产、综合+拓展,系统+集成”的原则, 成功建设了“公司化情境”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全面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要求。

(2)校内实训与学生创业基地融合,创建“校中厂”。为了更好地真 实反映物流企业的生产实际,学院依托现有条件,校企合作,共同创建了4个“校 中厂”。学生在校园内就可直接从事物流管理相关经营活动。

第一,校企合作,共建“交院物流快递服务中心”。学院先后与南昌邮 政、顺丰速运、中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内全部整合为 “交院快递服务中心”,统一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经营管理,自负盈亏。该“物 流快递服务中心”自创办以来,专任教师轮流指导,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同时, 自身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实践管理经验。

第二,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创建“E通电商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深 入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文件精神,创建了“E通电商学生创业孵化基 地”,与361度、帝牌、卡斯特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学生自主创业基地。该 孵化基地为学生量身订做了包括培训平台、O2O实体店销售平台、E通交院第一 分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100个微营销店、物流快递服务平台及企业供货支持 平台等。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创业资讯、创业项目、创业指导、创业交流等服务。

学生从中找到了最丰富、最实用的创业资源,得到最专业的创业指导,把专业知 识与市场运营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能力。

第三,依托行业重点实验室,创建物流技术应用研究所。学院利用现有资源,申报并筹建了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现代交通运输物流重点实验室,于 2013年3月25日在管理实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依托该重点实验室,组创建了物 流技术应用研究所,以专兼职教师为主体,开展了“道路运输车辆安全预警系统 研究”“江西省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指标实施细则”“江西省交 通运输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成套系统研究与实施指南编写”等一系列技术应用研究 推广活动。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在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 学院与企业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 设。建设期内,新建了“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等6家校外实 训基地,扩建“江西远洋运输公司”“江西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等4家校外实训基地, 并在“江西交远物流有限公司”内设立了教师工作站,在其建设的南昌保税物流中 心(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建立了“厂中校”教学基地,强化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及其教学功能。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员工培训、学生实习指 导,并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 度合作。

3专业特色创新 3.1“学生、员工双重身份,学习、工作同步进行”——产学对接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教学、生产、培训、创业 四位一体”模式,把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融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去。學院以 管理实训中心为基础,建设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物流快递服务中 心、电子商务等实训室的同时,与学院搭建的“E通电商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融合。

3.2推行“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创新 学院充分依托交通运输行业,与江西远洋运输公司、省邮政速递物流 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基 本技能(操作点)纳入课程体系,将专项技能(作业线)融入课堂教学,将综合 技能(工作面)导入项目实训教学,将岗位技能(协作体)植入顶岗实习教学, 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3“整合资源,创设机构,服务行业”——技术服务创新 依托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现代交通运输物流重点实验室,搭建了物流技术应用研究所,申报成立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咨询考评机构,组建 以专兼教师为主体的服务团队,开展以交通运输行业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对外技术 服务工作。

4思考与展望 4.1进一步理顺专业建设管理机制,不断打造新的品牌专业 物流专业建设涉及面广,各种影响因素多,只有理顺专业建设管理机 制,充分发挥各资源优势,统筹安排,系统组织,科学管理,才能把专业建设的 各个方面落到实处,不断打造新的品牌专业。

4.2加强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建设,组建高品质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兼职教师队伍 管理机制方面要不断创新,必须尽快建立能够吸引高素质、有一定声望和影响的 企业专家的管理制度、聘用机制,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4.3拓展校企合作模式,挖掘合作内容 依托学院的人才、科研优势,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在校企 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进驻学院,利用学院实训基地、 教学场所,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挖掘合作内容,开拓新的合 作项目,建立新型的、稳固的校企合作。

作者:安礼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