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对 中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 升困难重重,其中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关键。通过借助双因素理论的分析框 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完善保健因素,稳定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 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 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 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

这一理论是当今管理学领域的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已经被广泛运用,对创新高 校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 新建本科院校人员编制不足,行政管理更是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抢抓国家高校大扩招的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普遍从三五千 人扩大到了一万甚至两万人以上。在办学规模翻番的情况下,师生比是办学的硬 性指标,教师数量一定要保证,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没有标准,因此几乎没有增 长,但因为学生和教师数量翻番带来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也必然大幅度增加,工作 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因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缺少规划,制度建设 滞后,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 人岗不能相适应、人员内部流动不畅不能人尽其才、绩效考核方法落后不能实现 奖优罚劣,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发展期望渺茫。不管是年 龄一般在50岁左右的升本前的老职工,还是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的升本初期聘用 的新职工,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职业倦怠。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狭窄 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年龄分化严重,5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 占了绝大多数,其中30岁左右的多是升本初期规模扩招之后录用的。随着规模稳 定之后,人员更替日趋缓慢,特别是因为年轻人多,每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少,同 时上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少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也加入 到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竞聘中来,使本来就有限的中层管理岗位更加稀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职员制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实行,因此行政管理 人员只有职务晋升一条发展路径,但处级和科级岗位都很有限,行政人员的发展 路径非常狭窄。一大批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的研究生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情况在 新建本科院校很常见,职业发展受阻不仅影响了工资待遇的增长,也导致了较为 严重的职业倦怠或离职现象。

(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路径不畅 自从新建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之后,新进的 人员一般都是硕士,偶尔也有博士(包括一些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学位)。

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专业性比较强,因为毕竟接受了至少6年以上的 专业学习与训练。但现实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不少 行政管理人员是辅导员转岗的)时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 伍专业众多,五花八门。而比较对口的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 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人员比例较低,一般不足30%,并且還存在专业 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
另外大量专业不对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专业发展的要求, 希望在原有的专业上有提升、有建树,但存在需要阻碍因素。比如读博,许多学 校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需要;
比如评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双肩挑” 的除外)只能评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的,成果也需要以教育管理研究为主,这就让 那些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园林、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 们非常为难。同时,高校的不少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属于简单重复劳动, 对不少博士、硕士来说没有挑战性,也很难有成就感。

二、双因素理论视域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策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抱怨,减少消极懈怠 和职业倦怠,这也是保证每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来说也是如此。

这些保健因素包括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如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调 整、进修深造、轮岗挂职等;
也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如上班地 点的便捷、办公室的舒适度、办公设备的现代化、校园环境的整洁、同事关系等。

而激励因素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主要涉 及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认 可、工作的自主性和职权以及职业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工 作人员的效率和工作表现。

高校要有一流的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与科研人员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不断流失。许多国有企业的衰败就是最好的 证明,它们不是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而是缺管理,特别是缺现代人力资源 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 烈,而高校的内部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积 极创新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保健因素是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高校的 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情况下。保健因素旨在 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就是使员工愿意留下来工作而不跳槽,因此要体现 “以人为本”和“一视同仁”。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 念和方法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现法治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编制管理的歧视性和打破绩效考核的平均主义。核心工作是建 立体现工作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待遇制度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于新建本 科院校来说,当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突破分别是实现编制管理备案制和实 行职员制。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安全、稳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长途 奔波的教职工提供交通班车和临时宿舍。再次,高校要为教职工提供专门餐厅、 托儿所、哺乳室、健身房、心理咨询室等,建立提供培训的员工学校和丰富业余 生活的俱乐部等,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共建幼儿园、中小学,方便教 职工子女入学。最后,就是针对青年行政管理人员收入低而房价高的现状,积极 向政府争取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或者提供集体公寓作为过渡。

(二)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激励因素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内 部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利 用效果如何,是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管理的激励作用是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就是充分激发员工的内 在动力,就是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 性。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 上学位的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是知识型管理者。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 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是自我实现,即通过工作获得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自己的 价值、赢得应有的社会认可,这些是超越物质需要的更高追求。在高校,普通行 政管理人员不仅工资待遇比专业教师低,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也比专业教师低,而 且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也比专业教师狭窄很多,他们更需要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制度性激励,给予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工 作自主性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性。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对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职责梳理,编 制岗位说明书,特别是要依据工作需要明确学历、专业要求,避免一刀切,特别 是本科生能做的工作就不应该非要硕士、博士来做,否则既是人才浪费,也会让 招进来的新员工很快就产生厌倦。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也要进行轮岗,一方面涉及 人财物的关键岗位必须轮岗,一般5年要轮岗一次;
另一方面一直从事同样工作, 包括从科员晋升为副科長或副主任科员等但工作职责变化不大的工作人员也应 该轮岗,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般8年左右,不超过10年为好。新建本科院 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体系建设,及时对做出贡献、业绩突出或工作达到 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 和成就感。同时,及时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诉求和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也 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了高校领导者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及 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 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是自我实现的关键问题,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选择和进行 适当引导是最好的方法。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平等的发展权利,在职称评审、进修 深造方面给予和专业教师一样的机会,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最好的政策选择。

三、结语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加快进入普及化阶段,重点大学无论在学科 专业建设水平还是在内部行政管理上都比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很多,而新建本科院 校要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必须依赖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不 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加紧迫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