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教育_人文情怀有哪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教育 “情怀”指含有某种情感的心境,“人文”是人类社会 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人喜讲求人文情怀,而西方人更强调 人文精神-如果说西方的人文精神可以用身体这一最终指向 来承载,那么中国的人文情怀则更似存在于天地之间,有着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 这里姑且将人文情怀界定为:
一个人对周遭事物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感知。它是存在于中 国人骨子里的诗意,而语文教学无疑是传承这份诗意的良好 载体。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1.初中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最佳时机。教学实践一 再证明:初中语文成绩优秀,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在高 中、大学乃至下作之后都拥有秀丽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可 谓受用一牛、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教育之现状不容 乐观:残酷的应试教育讣教师和学生始终无法白南徜徉于文 字的海洋,应付考试依然是学生和老师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更多地放在了答题技巧上,标准化的训练 题在让学生身心劳苦,也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2.人义情怀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 进行人文情怀教育,这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有 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一定人文情怀的学生才能远离狭隘、 自私、淡漠,才能敞开心扉去爱身边的一切,二、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渗透 1.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自身拥有令学生信 服的渊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渗透的第一步,只有得 到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进行比较顺畅的知识传输,才能对 学生施加情感层面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和学生进 行深层交流的能力,只有对学生走心,学生才会和你交心、,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将下作之外的情绪带到教学中来是 极不可取的,只有确保语言和态度的公平性和一致性,才能 真正做好与学生的沟通— 2.教材的人文意蕴挖掘。教材是教学之本,虽然教育 界对拘泥于教材的教学方式诟病已久,但到目前为止“以教 材为纲”仍是全国通行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哪种新的形式能 将它替代,“人教版”教材在全同使用范围最广,教材结合 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短文和诗篇,可挖掘的点很多,、教师 必须对课文中具有人文意蕴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 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比如,在欣赏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时,我曾在 多媒体平台上播放女子音乐组合s.H.E的歌曲《再别康桥》, 这首歌本身就取材自诗人徐志摩的凄美爱情故事,具有欧洲 迷幻风格的曲风让学生们马」二进入了歌曲所渲染的情景。

通过这种引入,学生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更加心领神会,在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教师应寻找学 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大胆创新,不断增强挖掘教材的能力。三、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几点思考 1.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学生成长在移动终端时代, 键盘和电子屏幕“似乎”已取代了纸和笔:事实上,无论教 师播放多么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似乎都比不上黑板上漂亮的 手书给学生所带来的情怀熏陶。

“实物”才能让情怀落地。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书信、 书法、日记、手绘黑板报等一系列“实物”教学素材来影响 学生,近年来欧美的“DIY精神”事实上就是西方社会对下 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纯样板化、批量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 种反思。现代社会对人的物化作用导致了人文情怀的缺失, 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不能重走,他们的反思我们应当吸取、 2.“后喻文化时代”对语文教师的考验。“后喻文化” 指: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 方面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晚辈学习的这样一种 现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中同也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 单纯通过书本传递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几千年来“教师教, 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已经被打破。学生成长在互联网发展的 时代.互联网在他们看来是“生来就有”的物件,他们获取 信息的能力甚至强于老师,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是一种挑战, 教师在“后喻文化时代”应该树立一种向学生学习的态 度,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达,而不再只是站在高处俯视学生:
“后喻文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失去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必要,恰恰相反,语文教师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承那些 永恒的感动,用诗书经典影响学生。因为文学经典作为人类 的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感情和心理,其 基本价值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 变化而改变:在变化的时代传递不变的感动,这是语文教师 在“后喻文化时代”应该能做到的。论文代写 我想你我都不愿看到我们的后代只会生产“面包”而不 懂得欣赏“玫瑰”,让写诗的民族继续写诗是语文教师的责 任-我们更愿意看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