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有什么策略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它表现了上古时期中 华民族辉煌的艺术成就,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更是 汉语文教育的典范文本。然而,当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诗 经》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受应试教育思 想的影响,更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人文 精神的状况。面对此种情况,语文教学如何扎实地推进新课 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快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而“高效课堂”思想无 疑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就是我们迫切 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 几点体会。

一、类比“花儿”,学习比兴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赋、比、兴是《诗经》 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掌握这几种表现手法,就无法理解 《诗经》的内容和思想。而比兴手法却是学生学习《诗经》 的一个难点。

如学习《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之。”学生难以理解前两句为何是比兴手法。在学习《氓》 时,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在写女子对世人进行劝告、回忆嫁为人妇的生活时,要在段首加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 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些描写桑叶的句子。

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临夏花儿”。

“临夏花儿”是临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历史较长,时至 今日,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还常常吟唱这些传统民族歌曲。

临夏花儿和《诗经》中的风诗有其相似性,比、兴手法的使 用尤为普遍。在临夏花儿中就有这样的歌谣:
乌山池边的紫牡丹,黄菊花赛金莲哩。

头顶上香盘问声天,,几时者成婚缘哩? 好一座青山(哈)雾拉了,青枝把绿叶(哈)盖了。

我维的“花儿”出嫁了,心似个黄蜡者累了。

我们的学生对这些“花儿”非常熟悉,又非常喜欢,能 很快地反应过来这都是以眼前的自然景色起兴表达对心上 人另嫁他人的不舍。若先用“花儿”做引子,学习《诗经》 中的比兴手法就不会那么吃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 特有的民歌与《诗经》教学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先从距离他 们最近、也最熟悉的“花儿”开始赏析,待激发出学生阅读 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将赏析“花儿”的兴趣迁移到赏析《诗 经》上来。

二、咬文嚼字,巧妙切入 《诗经》中有一篇《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讲的是战士出征的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从“征”字入 手。

“征”篆文■,《説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正行也。从 辵,正聲。或从彳。

■(行军)后另造“征”代替,强调行军作战。“征” 是为了纠正一方错误而动武、出于正义而兴师问罪,含褒义。

由此可以知道本文是正义的出“征”,就自然不难理解 诗歌表达的战士间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兄弟之情。

三、联系民俗,创设情境 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情感才会产生,所以我们要利 用语言、音乐、绘画、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 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学 生快速融入诗人营造的诗歌氛围中,并激起学生想要深入了 解诗歌的欲望。

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地主、官吏的盘剥,甘肃地区百 姓生活艰难,遇到荒年,就不得不逃荒。甘肃、青海人逃荒, 一般都去新疆,像山东人逃往关东一样。甘肃、青海人称嘉 峪关为 西口,张家口为北口。一首民歌中这样写道:
一对吧杂牛的庄稼人,二十串钱儿的帐哩。

尕牛哈卖掉了还帐哩,西口外大路上上哩! 这里是一个破了产的穷苦农民的慨叹。他本来仅依靠一 对耕牛来维持家计,但由于地主们的盘剥,他不得不用相依为命的耕牛来抵债,最后走上到西口外流亡的渺茫道路。旧 社会农民的苦难,不是被这首简单的民歌淋漓尽致地倾诉出 来了吗?教师若了解这样的民俗,用这样的情境做铺垫,再 加上几幅图片,学生是否就更能理解(《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中,百姓对硕鼠(即剥 削者)的憎恶以及 对人间乐土的向往呢? 四、诵读吟唱,自主体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诵读”绝对 是学习《诗经》不可或缺的手段。有研究者就提出“有感情 的朗读诗歌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 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语言环境较汉族地区学校来说更 复杂。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用普通话交流,而在课余 生活中还是频繁地使用其少数民族语言(如东乡话)或者是 地方方言(如临夏话)。在这样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中,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诵读基础、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汉族 地区的同龄人相比往往都会偏低,学生常常会对诗歌做出不 恰当的停顿。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诗歌节奏从而感受 到古诗中蕴含的美感。

1.利用零碎时间。教师要用早读等时间,让学生尽可能 多的朗读、品读古典诗歌。当然,这个“读”是要有心地去 读,如若能在“读”中发现诗歌的共同点,那么良好的语感也就自然产生了。

2.借助配乐朗诵。配乐朗诵可以培养学生的的想象力和 鉴赏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领 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3.歌咏加强背诵。将诗词变成唱的歌曲,会大大提高课 堂效果,加深学生记忆。

总之,诵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但若想做好诵读, 让它能充分推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还需要我们少数民 族地区老师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多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 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结束语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同属华夏文明,虽说它们在很 多地方与汉文化有所区别,但其中还是会有相同之处的。少 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应该多去感受、学习我们的 少数民族语言、深入了解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将少 数民族语言、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之辅助学生更好地 达成学习目标,就可以让我们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永林.诗韵·诗意·诗境——从《泊船瓜洲》谈古 诗朗读教学[J].小学参考,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