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探法习表达《莫泊桑拜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品文探法习表达《莫泊桑拜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品文探法习表达《莫泊桑拜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乔毅鸿 【摘要】本文以《莫泊桑拜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素 材,层层深入论述了通过“整体入文”“品读‘三拜’”“读 写迁移”的环节,引导学生习得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56-02 一、教材解析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写 人的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莫泊桑三次向福 楼拜拜师的过程。文章叙述表达层次清楚,说理透彻,具有 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与训练一直是比较薄弱的部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 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以“莫泊桑在拜师中怎样习得写作 技巧”为主线,将“文本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 “整体入文”“品读‘三拜’”“读写迁移”等几个环节, 抓住核心主线进行“块状聚合”教学,使学生在学文中不仅 领略名师福楼拜的风范,更重要的是习得写作知识和技能, 从而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读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实际体会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的教诲,学习 “画家的手法”这一表达方法。

(二)教学难点 结合教学实际体会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的教诲,学习 “画家的手法”这一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 课莫泊桑拜师,学习时 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 书课题) 2.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既然说是去拜师,态度要真 诚,那就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再读课题。

3.出示莫泊桑的简介卡片,学生浏览后交流对莫泊桑印 象最深之处。

5.师:福楼拜有什么绝招把莫泊桑培养成“短片小说之 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莫泊桑去拜拜师吧!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1.出示课文生字词,先指读正音,再抓住重点词语“吆 喝、烙印、咖啡、简陋”进行听写,通过读写结合检查学生 的预习情况。

2.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写了莫泊桑几 次去拜师?(三次)(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自由读,一边把福楼拜三次拜师的过程在书中分别做标注) 3.师:六年级学生要学会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们读一 读这三次拜师的经历。(学生根据课件分别朗读莫泊桑三次 拜师的相关段落) 4.过渡:莫泊桑三次拜师,他明白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呢?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板书:收获) (三)品读“三拜”,习得写法 1.走进“第一次拜师”,师生对读品“功夫” (1)师生对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第一次拜师,莫 泊桑有什么收获呢? 师:第一次拜师,莫泊桑明白什么?(肯吃苦,勤练习) 不明白什么?(功夫不到家) (3)联系上下文理解“功夫”(“功夫”即写作的本 领),让学生联系文本反复对读,明白“肯吃苦,勤练习, 才能使功夫到家”。

2.走进“第二次拜师”,“九连问”品表达 (1)师:莫泊桑第一次拜师,结果他是一无所获呀, 于是莫泊桑第二次拜师,这一次他有什么不明白的?又明白 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第6~7自然段。(预设:生自由读福 楼拜连续发问的段落。) (2)师:思考福楼拜向莫泊桑连续问九个问题,跟观 察马车有关的问题是哪几个?(生仔细筛选出与观察马有关 的六个问题)(3)师:为了便于阅读,老师将你们读到的问题罗列 出来,看看福楼拜是从哪些方面指导莫泊桑观察马车的? (预设:马车的外形、天气、路况等。) (4)师(小结):同样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 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拜师,莫泊桑明白了要下功夫, 但没明白该怎么下功夫。这一次拜师,他知道要想写出生动 的文章,那就一定要先——(板书:仔细观察)。这也是写 作的功夫之一呀! (5)联系上下文理解“滔滔不绝”,感悟福楼拜的教 导有方。

师:福楼拜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课文中用了 哪个词来形容?(滔滔不绝) (预设①:“滔滔不绝”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说。预设 ②:从这不停地说、不停地问中,你能读出福楼拜是一位怎 样的老师?) (6)把描写第一次拜师与第二次拜师的相关段落进行 对比,品悟文本表达的妙处。(出示:将第一次拜师和第二 次拜师相关段落进行对比) 师: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们抓住“滔滔不绝”这个词, 品出了福楼拜的性格特点。同学们,不同形式的语言描写, 表现了人物不同的特点。第一次拜师用对话形式写,让我们 感受到福楼拜直言不讳;
第二次的九连问,更体现了福楼拜 急切却又循循善诱,严厉却指导有方。(7)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次拜师的段落。

3.走进“第三次拜师”,品写法习表达 (1)师:福楼拜的话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 烙印,他仔细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可 他并不满足,于是第三次登门拜师。这一次,他又有哪些收 获呢?用心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预设②:品读句子——对你要写的东西,光仔细 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师:那究竟怎样“发现特点”呢?我们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观察妈妈,同样是妈妈,我的妈妈和你的妈妈又有什么 不一样? (4)预设③:品读句子——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 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家工厂的时候,就可 以描写这家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 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 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淆。

(5)出示片段: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 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十分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 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虽 然近视,但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

师:我们看看这段话是怎样用“画家的手法”具体描写 的。哪些地方写出了人物的“形”?哪些地方写出了人物的 “神”?(6)师:第二次拜师的时候,莫泊桑明白了,把文章 写生动的功夫之一是“仔细观察”;
第三次拜师,莫泊桑又 收获了三个写好文章的功夫:“发现特点”“贵在坚持”“善 于表达”(指板书,师生齐读)。这三次拜师,真是一次比 一次收获多呀! (四)回顾全文,读写迁移 1.生现场进行学法迁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同学,用 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特点,再用 “画家的手法”描述出来。

2.作业小练笔:观察一位你熟悉的人,并用画家的手法 把人物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等方面写清楚。

3.师(结束语):下节课,再让我们好好品味人物的语 言,领略两位文学大师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四、设计意图 (一)多种方法,品味重点词句 (二)写法渗透,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