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物理学习的思考方法]

探究高中物理学习的思考方法

探究高中物理学习的思考方法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是灌输─ ─ 接受式, 教师注重的是把知识和结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大多处 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往往感受不到学习探索的乐趣,难以产 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而《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 于思考。但在普通高中,不少探究讨论仍流于形式,绝大多 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 生思维,教师缺乏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 学习的教学策略。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这就对教师提出 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有机的结合,通过 师生对话与群体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使学生的 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与讲授结合,接受与探究互补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笼统地说改 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不能说就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 方式。不能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这两种教学方法对立 起来。应当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达 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要由教师讲深讲 透,讲清规律的来龙去脉,讲出问题所在,提出问题,诱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不必 勉强组织讨论而流于形式。而有的内容一定要把问题留给学 生,让学生去思考、练习。当知识障碍基本扫清,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教师可精选几个典型例题供学生课堂讨论。这种 讨论可以口述,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或上黑板演练,展示 各种解法,组织全班评议,也可以先个别讨论,再组织全班 讨论,发表各种见解,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大脑里的内部 信息得到交换,促使思维得到不断调整,更重要的作用在于 学生的思维系统与外界产生了信息交换,促使学生自身思维 的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学生有争论、鉴别、独立思考、 调整认识,直至引向更高的认识阶段,这种功能单纯依靠教 师讲授是很难获得的。

二、依据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探究 近几年,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 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使学生对所学过 的知识透彻领悟,而普通高中的学生思维水平和探究水平都 比较低,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探究,那么可以想 象教学效果将会很差,学生学习成绩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学生对学习物理就没有信心,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就要合理选择探究的知识点, 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要全部放开,应就其中一点或几点给学生 以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经常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当 一当物理学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过程,更要注重教学结果在对新教材内容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 认识上容易认为探究性教学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或者笼统 地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行动方面则注重探究的过程,而 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方面却只是走走过场。其实,过程 和结果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在探究性教学中是同样重要的。

首先,科学概念和原理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任何探究活 动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对于 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自我探究能力较差,更应该重视知识 本身的作用。无论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获取 证据,还是分析资料、概括结论、表达交流,都离不开科学 知识。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是 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只能融 于知识的教学之中,必须以知识的教学为载体。没有知识, 探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我们说过程和结果具有同等的地位,并不是说, 在所有的探究活动中,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完全均等的地位。

这种同等的地位是总体而言的。完全有可能在某一个探究活 动中,知识的地位显得特别的重要;
而在另一些探究活动中, 探究过程的地位更为突出。

四、抓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首先,探 究性实验教学以“问题”、“现象”、“方法”为基本要素, 以“假设”、“实验”、“类比”为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从 以前实验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深切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 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次,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依赖物理实验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目 前尚无成熟的资料可供借鉴,这对广大的教师而言,无疑是 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去发掘,积极主动“充电”, 通过经常查阅资料,寻求解释疑难现象的理论依据,对实验 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论证并尝试实践,有助于加速教师教学能 力的提高。总之,探究性教学应以学生发展水平为基础,对 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优化和模拟。对中学生来说,应以指导性 探究为主,辅以开放性的探究,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 有机的结合,通过师生对话与群体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 息交换,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