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的策略_课堂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的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的策略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著作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学 生需要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在这样的空间 里可以尽情地参与,尽情地发挥。这种自由的空间、轻松的 氛围更多地来自于学生讨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讨论 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多向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现 代英语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注重语言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成功 的课堂讨论,往往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实现这一要求。那么,对教学的 组织者教师而言,如何才能实现对英语课堂讨论的有效组织 呢? 一、精心选择,设计内容 优质的讨论话题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先决条件,讨论 只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要能够组织好讨论活动就需要设计好讨论话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甚至是在备课的过程中, 深入研究课文,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确定课文的焦点、热 点、亮点,并且能够从是否有利用于加强学生的理解、是否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等这 三个层面,寻找并确定适合小组讨论的话题,使讨论做到有 话可说,有的放矢。

比如在教学4B Unit 3 My day一课时,我认真分析了教 材,发现本课最大的难点就是要练说一天中在不同的时间点所做的事情。由此在“Talk”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情境:“Good. Now you’re Mike,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day?”然 后同桌互相交流,讨论“Hello, I’m Mike.In the morning ...”,讨论多遍后再联系自己的实际,一起讨论 练习“So in the morning I ... In the afternoon ... In the evening ...”。这个设计由于分化了难点,学生在练 习后大多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优化导入,营造氛围 课堂讨论不是教师责任的一个转移,更不是把课堂的主 导性弃之不管。好的讨论导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已经有的 知识体系迅速整理,并将学生引入适合新知识接受、积极参 与表达的状态之中,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目标期待引领讨论 向纵深和广博两个方面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要求 教师在讨论之前做充分的预设,优化导入的方式,营造良好 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情趣上有所倾向、在知识上有所积累、 在思维上有所准备。

比如在6B Unit 1 Who is younger?的导入部分,为了 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比较级的讨论,我在Chatting time设计 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Talk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 通过What did you do this Spring Festival?Did you meet your relatives/ cousins?By the way, do you have any cousins?Are you the only child of your parents? 等 问题交流复习了一般过去时;
其次,通过Talk about thestudents’ cousins逐渐转向要讨论学习的内容;
最后过渡 到话题We usually talk about this topic:
Who is younger?环环相扣,导入主题,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奠定好 基础。

三、合理分工,各显其能 讨论不仅仅是口头的交流,角色分配同样是刺激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避免传统讨论分配 不均,个别学生滔滔不绝的现象,而且可以使责任更明确, 形式更多样,充分发挥每一类学生的特长。比如根据讨论内 容,教师确定是同质组合还是异质组合,有组织能力的担任 小组长,负责活动的进展;
性格内向,擅长写作的担当记录 员;
性格活泼,口才较好的调节气氛。因人而定,各取所需。

比如在6B Unit 2 More exercise第二课时的summary环 节,我要求学生总结副词的比较级规则。为此我要求学生以 学习小组为单位,有的负责将学习过的副词原级、比较级进 行列举,有的负责进行记录,有的负责组织,其他的学生分 别用小纸条进行规则概括。等到学生将纸条交到组织者手中 的时候,再集中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推荐一个发言人到台上 进行总结表述。环环相扣,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得 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共同参与,及时引导 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如何 扮演正确的角色呢?一般来说,教师“引导”的功效应该能够充分地发挥:比如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讨 论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借以提高学生讨论的积 极性;
比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巡视了解各组的 讨论进度,一是可以收集挖掘不同的生成资源,二是可以给 予一些选择沉默或者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及时暗示或帮助, 使他们迅速、全面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比如在讨论的过程中, 对于某些小组出现的偏题、争论等,教师要及时引导,确保 讨论的质量。

而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的导向功能更需要充分发挥。即 需要即时作出小结,提出学生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及 时的反馈,一方面简要复述、评析学生主要观点的得失,学 生参与度的积极与否,以过程性的评价提高学生进一步参与 讨论的兴趣;
另一方面就讨论问题的质量进行点评,尤其是 对于一些独特的见解及时表扬,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激励,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

综上所述,尽管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但要想使这一 教学形式走向高效,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使讨 论交流在预期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这才是课程标准改革提倡 合作讨论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