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创新提高语文教学实效]语文培训实效

挖掘创新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挖掘创新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情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思维。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规律, 走创新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训练之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 创造性的提问、创造性的回答、创造性的思考,从而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67 一、改革教材,编写“指引创新”体系 教材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教材结构制约着人才 素质结构,教材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一些旧课文, 如失实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虚构的《爱迪生救妈 妈》、关键细节失实的《陈毅探母》等,已和当今学生的思 想脱节,不能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一些教参以“教 师问学生答”为主要形式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结构也已经 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因此,我们在改革小学语文教材时 要注意“三性”。(一)文章内容要体现时代性 小学语文教材改革要面向21世纪新时代,以邓小平同志 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方针,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 要求。教材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有利于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文选择要讲究实用性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应注重学生“双基” 的训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课本知识和自然、社会、 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利用价值,帮 助学生今后更融洽地融入社会实践中。

(三)篇目设计要注意适量性 小学语文教材既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科学技能,又 要注意知识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不偏多、偏深、偏难,以 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教师是教育系统的“硬件”。由于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又会造成“有其师必有其生” 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到 以下三点。

(一)教学观念要转变 小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充分 挖掘学生的潜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 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观点都是幼稚可笑的。要知道,学生 质疑的背后蕴藏着旺盛的求知欲、创新欲、发明欲。

(二)教学方法要创新 语文教学要摒弃枯燥无味“师问生答”的单一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 要灵活多变,除了传统的看、问、答、读、听外,还可以运 用演、思、唱、议、画等形式。如说明文一般都比较单调, 难理解。而浙江省永嘉县碧莲镇邵联菊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 文第六册《太阳》一文时就别具一格。她一边播放太阳的PPT 画面,一边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课文。生动的画面、动听的 声音,使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模式 不是现代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要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 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用音画俱全的感情朗读法 教学《再见了,亲人》;
用观看视频片段法教学《草原》;

用动画展示法教学《乌鸦喝水》等。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性的提问 质疑是创造力的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 质问,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我的伯 父鲁迅先生》时,一名学生大胆质疑课题中的“伯父”和“鲁 迅先生”同指一人,重复啰嗦,应删除其中一个。教师给予 其鼓励和肯定,并热情地为学生分析解答。

(二)创造性的回答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为师,要支持学生各抒 己见,提倡“一问多答”。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在鼓励学生 大胆、创新回答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在课堂上,他 鼓励学生“想说就说”“站起来就大声说”。(三)创造性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如教学《再见了,亲人》 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朝鲜的大娘或是大嫂或是小金花, 在车站和志愿军分别时,你会说什么?怎样做?”学生兴致 很高,有的说会送给志愿军一篮鸡蛋;
有的说会紧紧拉着志 愿军的手,说着难舍难分的话;
有的说会追着火车,哭喊志 愿军战士的名字……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才能使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谱写出现代教育的新 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