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考研机会及建议综述
毕业生考研机会及建议综述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考研热”和考研如引言中所述,考研正在成为许多 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社会舆论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考研热”。本文基于前人对于“考研热”现象的研究和笔者对于“考研 热”现象的理解特给出以下定义:“考研热”是我国特有的 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 考生大规模的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现象。本 文正是基于在对“考研热”现象的探析上来研究考研的机会 成本,基于人们对于“考研”的一般理解,笔者将“考研” 限定为报考和攻读硕士研究生,不包括报考和攻读博士研究 生的情况。由于在职考研者的工作年限难以统计,本文只分 析报考普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情况,不包括报考MBA、MPA、 MJ、EJ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情况,并且将考研的主体限定为 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目前各高校和各专业的本科教育硕士 研究生学制不尽统一,为了便于统一计算,本文将本科学制 统一设定为4年,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统一设定为3年。2.机会 成本“机会成本”原本是经济学当中的概念,是指生产一单 位的某种商品,生产者所放弃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 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3]。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 们任何稀缺资源的使用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 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好处。将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化以后,“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 另外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一个应届本科生在面临考研还是 就业的抉择时,所要关注的肯定是考研的净收益是否大于考 研的机会成本(隐形机会成本+显性机会成本),考研机会 成本的提出能从直观上反映出考研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 本文定义考研机会成本的概念为花费在考研复习上的费用、 时间和精力不用于考研而从事其他工作所能获得的收益,指 的是以上所提到的考研的显性机会成本和隐形机会成本之 和。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考研的机会成本是否高于就业的机会成本?当考 研变成一种趋势影响到很多大学生的毕业选择时,考研就有 一种个体选择变成了一种集体选择,变成了一种集群行为。
研究生教育作为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教育制度,为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 研究生扩招的开始,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用人单位 不唯学历更加看重能力等诸多事实使得研究生的光环开始 褪色。另一方面,本科生由于所学知识面较硕士研究生更广, 课程设置相对完善,而且很多高校对于本科教育的投入高于 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种种综合因素导致研究生的就业面在某 种意义上来说变窄,再考虑上年龄因素可以说研究生在职场 上的发展并没有比本科上占多少优势,考研的机会成本在不断增大。从个人层面来考虑,考研则意味着投入时间和金钱, 对于选择考研的本科生而言需要考虑在考研上的投入产出。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预算成本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衡量 自己的支付能力,二是预测成本收益。首先要考虑机会成本 的问题,机会成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选择一种机会时,同时 要放弃其他的选择机会,而其他机会的成本要低于你所选择 的机会。我们也一直困惑于考研的机会成本是否高于就业的 机会成本,期望做些实证调查从而对考研的机会成本做一个 量化研究,以搞清楚这个问题。(2)社会环境在何种层面 上影响着考研热的继续升温?本科毕业后读研究生的3年时 间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段黄金时间,在就业总量有限的情 况下,如何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每一个即将步入社会 的毕业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不 一定能够换来更多更好的机会。对于女生来说,年龄增加更 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研究生毕业几年内可能就要结婚生 育,用人单位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虑。另外从心理成本来 看,读研时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很大,对自己的期 望值也会更高,造成心理成本投入太大。但是即便在很多不 利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考研的热度却有增无减,其背后隐 藏着的社会原因也是本文所要探析的内容。对社会成员来说, 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是每个人的梦想,考研就是一个追求梦 想的过程。在转型期的中国通过接受教育获得高学历已经成 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通道,在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流动、社会声望基本上都与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息息相关。因此 将考研作为一种向上流动的通道,并通过高学历来取得较高 的社会地位也是如今大多数考研者的共识,而社会对于这种 影响有多大,是如何地促进了考研热,也是本文的关注点。
(3)本科生毕业生应该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大多数面临 毕业抉择的大学生通常情况下会面临两种选择――考研或 者就业,而实际上每个人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都是在两种不 同的收入预期或者更加长远的考虑上来进行选择。如果选择 就业,则意味着本科毕业后就可以很快的获得工资收入,但 是这种工资收入可能并不会增加到较高的水平;
如果选择考 研,则意味着在最初的三年中不仅不会获得任何的工资收入, 而且要为此投入很多成本,而且由于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还 要为选择背负很大的机会成本,再加上考研的风险以及为考 研和读研所投入的花费,其收入为负。正是在两种不同的选 择背后背负着很多的成本因素,因此每个本科毕业生如何做 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本文结合了理 性选择和社会分层的理论视角,通过对考研的机会成本和考 研收益的分析对比,让打算考研的同学们能够直观的感受考 研的机会成本。不论是为了节约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还是 为了不浪费自己的青春和金钱,我们都应该更多的对考研的 机会成本进行考虑。如何综合社会的环境因素并结合自身的 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个人选择,是本文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2.研究假设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以后,笔 者针对定量研究部分做出了以下假设:(1)通过发放调查 问卷并统计调查数据笔者了解到,很多同学选择考研是因为 他们预期考研所付出的成本较小,获得的工资收入和工作环 境都较本科生优越,在他们预期中考研的机会成本要小于就 业的机会成本,因此本文的第一个假设是:选择考研的同学 主要是因为预期考研的机会成本小于就业的机会成本才做 出了考研的决定。(2)选择考研还是就业可以反映出每个 人背后的心理预期。已有的研究表明,选择考研的同学大多 数倾向于较高的工作收入和融入较高层次的社会生活,考研 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向精英社会流动的一种渠道;
选择就业 的同学大多数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就业对他们来说意味 着可以尽快的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获得自立的经济保证。
因此本文的第二个假设是:选择考研的同学主要是倾向于向 精英社会流动。(3)通过与考研同学的深入交流,发现很 多同学做出考研的决定是出于对增加就业砝码的需求,因此 表面上选择考研是个体的一种理性选择,实质上是受社会环 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从事学术研 究或进行科研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但是随着研究生扩招和本 科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考研者并不是出于提高学术能力 或者科研创新的目的而报考,因此本文的第三个假设是:做 出考研选择的原因主要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所致,表面上看 来的个体的理性选择最终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选择。3.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D大学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专业――会计 学专业作为研究的对象。调查样本群体涉及各个层次,他们 当中既有对考研抱有憧憬和向往的本科生群体,也有已经经 历过考研的在读研究生群体,还有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 毕业生群体,他们对于考研和就业的想法都有属于自己的认 识。也正是有了这些群体对于考研的不同认识,才让本研究 能展现更多的视角和获得更多的思考。为了获得更加详尽的 资料,本次调研除了发放调查问卷以外,还对部分准备考研 的本科生、在读的研究生、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做了 深入的访谈,从中获得了更加感性和详实的资料。最后运用 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教育经济 学中对于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计算考研的投资收益率, 通过直观的数据反映考研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及投资收益率 的高低,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二、考研现状调查 考研作为一项个人教育投资,不仅涉及到成本的付出, 而且可能会影响做出选择的个人的一生。也正是因为做出考 研的决定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会关系到一个家庭和一个 群体的未来,所以考研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作为一项投资, 投资收益肯定是每个理性人所要思考的,这也是经济学赋予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经济学考虑的一般是做出选择的结 果,而社会学则探究的是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因和制约因素。(一)D大学会计学本科生考研意向调查 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每至大二、大三,大学生们便开 始从自身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思考大学毕业以后的出路:
是进一步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还是选 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在工作还是考研的抉择过程当中,大学 生们的决策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决策过 程中涉及到做出选择后所要承当的风险以及被选择的机会 成本问题。在一系列的决策过程中,首先是在博弈过程中做 出考研还是工作的选择。这一过程中涉及到自身的学习状况、 家庭状况和对于未来的预期。在做出考研的选择之后,还需 要在选择地区、院校和专业,这也是一种博弈。如果考研成 绩不理想出现调剂的情况,博弈又会再一次出现,如果考研 失利后这种博弈依然会存在。按照博弈论的理解,只有在考 研的过程中每一次博弈达到最优或者至少次优的情况下,考 生才能得到最大效用。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考研的意向 情况,笔者对D大学会计学专业2009级和2008级同学做了关 于考研动机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 198份,回收率99%;
其中有效问卷为192份,有效率为96%。
在本次考研意向的调查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未来毕业后去向选择的调查 在毕业去向的选择上,接受调查的192位同学有92位选 择了考研,占比为47.9%;
有60位同学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 占比为31.3%;
24位同学表示没有想法,到时候再决定,占比12.5%;
10位同学准备出国,占比5.2%;
还有6位同学表示 想自己创业,占比为3.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二和大三群 体中有考研想法的同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二群体与大三 群体的比较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大三群体中有考研想法的同 学多于大二的同学,表明随着毕业的临近有考研意向的同学 有所增加。
2.对于考研原因的选择的调查 在对考研原因的调查中,92位准备考研的同学有42人 (占比45.7%)将增加就业砝码作为自己考研的原因,23位 同学(占比25%)将暂时不想工作作为选择考研的原因,还 有16位同学(占比17.4%)是受亲人的朋友的期望而选择考 研,只有6位同学(占比6.5%)将钻研学术作为考研的原因, 剩下的5位同学是由于其他原因而选择考研。在影响大学生 考研选择的因素中,有45.7%的同学选择了增加就业砝码, 说明在目前考研群体的主要动因依然是出于对社会就业压 力的考虑。选择了暂时不想工作的同学占到了样本群体的近 四分之一,这表明大学生长期呆在学校中已经习惯于象牙塔 中的生活,进而形成了逃避就业和逃避社会的心理。从另一 方面也反应出随着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面临毕业 即时实业的无奈现状时,很多人将继续深造作为替代就业的 最佳出路。17.4%的同学选择考研是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期望, 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学历已经成 为现阶段人们所共同追求和认可的标示。只有6.5%的同学选择考研是想钻研学术,说明为了做学问而考研已经成为如今 读研群体中的非主流,需要我们好好深思。为了对考研原因 做进一步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问卷中又通过两个问题对 选择考研的同学进行了深入了解。第一个题目是:你是否对 考研做过全面的分析和思考?选择“是的”同学位44人,占 参加调查的47.8%,其余的48位同学选择了“否”,占参加 调查的52.2%。第二个题目是假如考研没有被录取,你会如 何选择?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46位同学选择了“继续考 研”,占参加调查的50%;
22位同学选择了“放弃考研,走 向就业”,占参加调查的23.9%;
24位同学选择了“先找一 份工作然后边工作边考研”,占参加调查的26.1%。通过以 上两个题目我们发现,经过认真分析并做出考研选择的同学 只占总数的,虽然大部分同学做过分析,但是没有进行全面 和深入的分析。尽管做出的考研选择有一定的目的性,但却 是缺乏理性的。很多同学只是在心中对于考研后的生活抱了 一种憧憬,并没有计算考研的风险乃至读研的机会成本。
3.对于读研后的月薪期望值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读研后的月薪期望值,70位同学选 择了5000元以上,占调查对象的76.1%,只有22位同学选择 了3500元以下,占调查对象的23.9%。从调查结果来看考研 的同学对于研究生就业后的工资期望都相对较高。
(二)D大学会计学研究生考研成本调查 1.直接成本为了了解考取D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直接成本,笔 者于对D大学会计学专业的60位研一和研二的同学做了关于 “D大学考研成本调查问卷”调查。通过对所调查的数据进 行加权平均计算后,得到他们在考研期间的收支情况,如下 表1所示:通过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考研的投 入成本=考研复习支出+读研支出-读研收入带入数据可以算 出公费生考研的投入成本大概为33866元;
自费生考研的投 入成本大概为69408元。以上就是通过调查得出的考取D大学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研直接成本。
2.时间成本 虽然相比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不可 否认的是其在考研成本中依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按参加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复习的时间1年来计算,可以说是 这一年时间是人生当中最关键的黄金时期。选择了考研,很 可能会丧失很多在社会上才能遇到的好的机遇,并且随着年 龄的增大个人的拼搏意志随着时间而渐渐流逝,所有这些都 属于考研时间成本的消耗。
3.心理成本 年龄越大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也就越大,随 之生活压力也就越大。父母需要赡养,婚姻需要维持,孩子 需要抚养,这都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三年时间看似转 瞬即逝,象牙塔再美好我们终究都要面对现实的社会。对于 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较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甚乐观的同学来说,这种压力会更大。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 花费了3年的时间读研,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见不是一般。
女生还要面对生育压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成本往往 大于男性。
(三)小结 考研在获得学历提升的同时也会散失工作的机会。调查 结果表明,更多的本科生只是将考研当作提升工作机会的就 业砝码或者躲避就业的港湾。选择考研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 为了做学术研究或者在某一专业领域求得深造的机会,某种 意义上考研也等同于就业的一种形式。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以 及亲朋好友的期望中,很多人并不是自己选择了考研,而是 充当了一名从众者,这应该是“被选择”了考研。当很多人 被问及是否对考研做出过理性和认真的思考,很多人的回答 表明他们并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考研和就业,背 后隐藏着的其实就是学历和经验,对于毕业后的选择也许每 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默认的答案。作为面临毕业的本科生, 如何理性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是关 系到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种理性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 而且要看重这种行为的社会行为,需要理性的考虑影响其目 的实现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选择理性最大化从而取得一种 满意原则和行动过程的合理化,寻求一个满意的行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