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艺术教育信息化体系探微
构建艺术教育信息化体系探微 一、以“智能化”教育技术为支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多种媒体,如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介入艺术教育 的教学过程。但是,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目前的高 校艺术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对信息技术更为强大的掌控能力。在教学工具层面,表面上多媒体教学代替了板书教学、电脑 代替了影碟机、机房实现了全方位网络化。从教学工具到教 学媒体均实现了时代性的飞跃,但是否这些就是信息化教学 的全部呢?从技术的本质来看,教育技术本身就不应该是一 种简单的物化工具。教育技术所代表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以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开展的 主体活动。新式教育技术较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处,其本质 特征不是使用某种新型传播技术,而是在应用了这种技术之 后所带来的教育转变,这种转变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 活动结构的变化等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更新与应用, 势必打破以单一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单一的信息 教学方式转化为复合型的媒介及信息教育模式。这一重要转 化既体现于教育内涵以及理念的更新,也外化在教育技术及 教育模式的变迁之上。伴随着苹果产品的奇迹,以移动技术 为代表的普适计算①、泛在网络②正在掀起信息技术的第三 次浪潮。移动泛在社会、知识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创新2.0模 式,也推动了教育形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教育创新正在经历一个民主化的进程―――以学生为 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形态正在展现,为艺术教育的新 生提供了契机。以浙江传媒学院的影视制作教学团队的教学 改革为例,该教学团队针对当前大学生大多随身携带智能手 机、平板电脑的特点,在高阶课程中引进多种智能设备,对 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若干改革。如《影视特技合成》课程主 讲周老师利用IPAD摄像头现场拍摄学生的脸部特写,在课堂 上使用AE软件进行五官的重组,将A同学的鼻子、B同学的眼 睛、C同学的嘴巴等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面孔并将其命名为 班级人。周老师在课堂上初步完成班级人的特效合成之后, 后续工作要求学生参与并跟进,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对软件 学习的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也将学生的积极性延 续至课后。《广播节目制作》课程主讲骆老师在课堂上利用 IPAD声音软件,与学生共同创作了一个虚拟声音空间:近景 处小溪潺潺,远景处百鸟争鸣,空气中回荡着微风,细听还 有山谷的回音。实际上整个声音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声音空间 多重轨道概念建立的过程,骆老师生动的讲解在IPAD的配合 下显得非常形象,使得相对空幻的声音概念得到具象展现。
学生在好奇之余纷纷展开类似的即兴创作,在课堂上形成了 创作、讨论、分享的良好氛围。就像引入多媒体教学本身并 不是为了展示高科技,引入智能化技术也不是为了展现时兴 的智能设备,所有的教学改革目的都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能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诱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鼓励他们更好地实施学习行为。在 今天,个人便携设备如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以ipad 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等凭借其强大而丰富的功能已经成为社 会公众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作为教育者,我 们不得不面对这股智能化风潮已经进入高校的事实,因此如 何引导学生有效使用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的个人便携设备 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社会的变革、 媒介的更新通常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反应在艺术活动中。因此, 如何正确面对若干智能设备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重大改变,如 何引导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水准、善用智能设备并将其投入到 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之中,将是衡量艺术教育界能否与时 俱进的重要指标。
二、以“双主体”教育模式为成果 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教学模式,有学者提出可以总 结为四个阶段、四种模式[6]。第一个模式存在于人类的 早期教学。当时不存在媒体,主要是利用人自身的器官作为 教学工具,并且只存在两个教学要素,也即教师和学生。第 二种模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新的因素也即教学媒体。
第三个模式的出现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密切联系。由于媒体 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它与教师的作用齐平。学生既可以与 媒体交互,也可以与教师交互;既可以向媒体学习,也可以 向教师学习。在社会发展带动媒介取得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后,施教一方甚至可以由人变成媒体,由媒体与学生共同组成为 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是第四种模式,从三个要素重新 回归到两个要素。这种人机交流模式尽管体现了科技的高度 进步,然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始 普及的时候一度为人诟病的地方:当受教育者习惯于接受、 理解并对话于媒介之时,是否也意味着人类情感的缺席,并 预示工具理性的胜利?为了适度修正媒介力量过分膨胀导致 的结构性失衡,我们重提“信息素养”概念,强调信息系统 是由硬件、软件与人三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三个要素之 间必须协调呼应,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并达到预期 目标。于此,我们尝试提出人类教学的第五种模式,即一种 尽可能弥补第三种、第四种模式缺陷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由 三个教学要素构成: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 学生以及作为工具存在的教学媒体。但此三者的关系并非线 性排列,三者之间存在一种相对复杂的双向循环关系,如图 1所示: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成员,必须 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善用教学媒体与学生交流,同时充分 利用教学媒体的及时互动性取得教学回馈并予以反馈。
学生在这一模式中,既要接受教师的引导,同时也要善 用教学媒体的力量展示自我,和教师充分沟通并在适当时机 充分利用媒体进行艺术作品的传播、接受社会的围观与批评。
充当第三因素的媒体,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具,而且能成 为学生的学具,以及师生交流的通讯工具。它的功能不限于资料搜集和作品演示,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辅助艺术作品的 创作及推动艺术观念的讨论、艺术作品的传播。这个新型教 育模式的提出,最主要的变化在于它肯定教师和学生在面对 新型教育媒体时的主动性并企图利用这种主动性去促使学 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学生和教师既作为精神活动的 主体存在,又成为实践学习活动的主体存在,从而使学习本 身真正成为主动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开展的主体活动。
以浙江传媒学院的影视制作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为例,该教 学团队针对当前大学生热衷随身携带智能手机的特点,利用 智能手机的多样化扩展功能布置基于手机拍摄、剪辑、共享 的作业。如《影视剪辑》类课程团队,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 机进行叙事段落、表意段落的拍摄和剪辑,并通过网络上传 到教师的网络空间,形成作业之间的共享和交流。智能化手 机的普及程度使得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频率超过所有其他的 设备,同时智能手机在安装必要的软件后完全可以成为一台 小型电脑处理简单的视音频剪辑工作。当学生遇到手机无法 完成的复杂作业时,再切换到电脑平台继续完成作业。在作 业的完成过程中,智能手机成为一种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 的网络互动可以通过手机界面在线完成。同时,教师和学生 的零时差互动也使得双方真正得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并通过网络接受社会公众的围观和批评。享受现代技术进步 的成果,探索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进 而构建有时代特色的艺术教育信息化体系,是信息化时代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在以移动泛在网络为核心的信息 技术第三次浪潮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让教育借由信息 化产出时代的硕果,真正实现理想化的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