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学异同辨析
教育史学异同辨析 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是两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具有近 代意义的教育史研究始于18世纪后半期,而比较教育诞生于 19世纪初,20世纪末两门学科又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学科危 机”时代。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是延续至 今的教育史[1],我国学者贺国庆教授认为外国教育史和 比较教育原本就是姊妹学科[2]。教育史学与比较教育学 究竟是怎样的学科?二者又存在哪些区别和联系?厘清两 者的关系对于深入认识这两门学科及加强两门学科的基础 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史学的性质教育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 于其发展历史比较短,学界对于教育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和看法。不过,只要是一门学科就应该 有自己的基本界定,虽然这一界定需要不断完善,但这对于 教育史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研究还是作为一门课程设置来 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教育史是以历史法为主要方 法,研究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教育发展的真相 和规律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参考经验的与历史学相交叉 的教育学科。教育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产生、 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既包括外国教育史也包括本国教育 史,由此通常又可以划分为外国教育史和本国教育史两个不 同的方向。关于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国内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基本上取得了渐趋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教育史是一门教育学 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教 育学的基本特征,是一门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另一方面,它 又是一门历史学科,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3]虽然 教育史具有双重特性,但笔者认为,至少在我国,教育史应 该归类于教育学科,教育学科是其母学科,教育史学主要是 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教育史的教育科学性质是主要的方面, 并具有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性。教育史学科与教育学科所有 的分支学科一样,都以回答现实的教育问题为己任,只不过 教育史是通过历史的方法来观照现实问题的。[4]作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史有其自身的学科目的和学科功能,而 学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张传燧教授主要 从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教育史的功能。他认为, 教育史的功能具体有四种:一是展现性功能,重在描述和再 现教育历史的过程及其发展状况;
二是思辨性功能,重在论 述和寻求教育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是应用性功能, 重在发挥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四是人文性功 能,重在发挥教育史学蕴涵的育人作用。[5]总之,可以 将教育史的功能概括为认识功能、借鉴功能、教育功能等。
学习和研究外国教育史,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 深对本国教育的认识;
学习和借鉴外国教育史也可以为当今 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教育史也可以通过课程 的开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比较教育学的性质比较教育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 科,1817年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 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科诞生至今尚不到二百年的历史。关于比 较教育的学科性质等问题的探讨也还处于不断地摸索和完 善之中,笔者根据冯增俊主编的《当代比较教育学》将比较 教育学界定为“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 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 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 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教育科学”。这一概念首先 明确了比较教育学是一门教育学科,揭示出了比较教育学的 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各国教育或一国内 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研究,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比较 法,同时也指出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的发展 规律,总结教育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借鉴他国教育经验,推 动本国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功能是与其 目的紧密联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和促进现 代教育的发展,这是比较教育学的认识性功能。比较教育通 过比较世界各国和不同区域内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 的教育信息,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 发展的实际状况提供基础,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二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促进国际教育交流,这是比 较教育学的应用性功能。比较教育诞生之初就源于借鉴的需 要,是为促进本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的,这是比较教育的最为初始和直接的目的。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以国家为单 位而进行的研究,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可以增进各国教育之间 的理解,促进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教育的合作也产生 积极的影响。三是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比较教育学的 学术性功能。比较教育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各国和各区域 教育的描述,还应该从各国教育发展的具体考察中,通过相 互之间的比较揭示各国教育和各区域教育所具有的共同规 律和特征,以此来深入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认识。四是提 高学习者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比较教育学的教育性功能。比 较教育学课程可以对教育学院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丰富学生 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史学与比较教育学的融通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学科的所有分野和划分 相对来说是次要的和肤浅的。我们不是某学科而是某问题本 身的研究者。[6]由于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研究问题的 交叉使得这两个姊妹学科具有了更多的相似性。康德尔认为, 为了理解、体会和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真正意义,有必 要了解该国的历史与传统,比较教育就是“延续至今的教育 史研究”;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马林森认为“比较教育学要以 理解、欣赏外国文化、风俗为基础。比较教育的学生必须首 先是一个历史文化学家,了解某一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哲 学态度、思维模式、宗教、政治背景”[7]。瞿葆奎教授 在其主编的教育学科分支学科丛书的教育科学分类框架表中将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划分在同一类的直接分析教育 活动的学科,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更为密切的联系。从学科属 性上来看,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同属于教育学科,都是教 育学科的二级学科。虽然教育史学既兼有教育学的学科特性 又兼有历史学的学科特性,但归根结底教育学特性是其根本 性的特性。比较教育虽然也由于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安德森等 人的研究导致了比较教育学科与社会学的混淆,但比较教育 学界普遍认为比较教育属于教育科学,而非其他的学科,即 使是关于比较教育学科的危机问题也是关于其研究对象和 方法的独特性问题的争议,而非是否教育学科的争议。教育 史学和比较教育学虽然在研究的具体目的上有一些不同和 侧重,但是从其最终研究目的上来看仍然是一致的,都是通 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探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科学,目的都在于促 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为本国当前的教育 改革和教育实践提供思考与借鉴。教育史和比较教育虽然在 研究时间维度上差异明显,但也有一些相同的部分。例如, 教育史的现代教育史研究与比较教育主要为“二战”以后的 研究在时间上是交叉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教育史研 究一般很少关注现代的、当代的教育,认为尚未形成定论, 变化莫测,不能盖棺定论而难以研究。随着教育史学科的发 展,教育史研究的时间下线已经开始延伸到了现在,“过去 的都是历史”的看法逐渐开始获得广泛认可。教育史的博士、硕士论文选题已经延伸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21世纪 初,教育史学科也开始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从研究对象及 内容来看,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都极为广泛, 它们都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教育的各种 问题,教育学所关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史和比较教育所 关注的问题。外国教育史的现代教育部分与比较教育在研究 对象上基本是一致的。尽管教育史的研究注重的是教育发展 的过程,即纵向的发展,而比较教育则对当代教育的某一个 点进行横向的解析和剖析,但是由于教育史也可以采取横向 比较、纵向比较及综合比较的方法,比较教育也采用历史研 究方法而使得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相似性大大增强。近些年, 由于比较教育的研究单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个国家的省、 市和特定区域的教育现象也成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研 究方法上来看,虽然教育史主要以历史法为最主要的研究方 法,比较教育以比较法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两个学 科还是借鉴使用了彼此的主要研究方法。教育史也常常使用 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法的运用可以使得史学的研究更为深 入和精确,为教育史学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不同视角。教育 史可以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研究方法,或者将两者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同样,比较教育也使用历史研 究法。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现代,但是教育的发 展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为了阐明当代教育现象发展演变的由 来,比较教育需要用历史研究法对当代以前的教育现象做一追述。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教育的历史研究往往是研究的背 景,而不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除了二者互相借鉴彼此独特的 研究方法之外,作为同为社会科学的学科,两个学科还共同 使用了许多相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法、文献 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分析法、 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等。从研究的相关学科来看,二者 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相关学科。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两门学科 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 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尤其是教育史中的外国教育史方向,由 于与比较教育有着更多的共通性,在关联学科上更为接近, 所要求的基本学科素质也更为相似,如二者同样对外语素质 有着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科际交流与彰显学科特色教育史学与比较教育 学是教育学科中关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学科。二者既有太多的 交叉和融通之处,又有各自差异明显的领域和特点。二者的 共通性决定了两者之间要加强科际合作与交流,而二者的不 同之处又要求它们厘清自己的学科边界,不断创新学科的研 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完善各自的学科基本理论,凸显自己的 学科特色。
(一)借鉴研究方法,加强科际交流教育史学科与比较 教育学科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谋求共同发展。外国教育史 应加强和比较教育学科的合作。[8]加强两个学科之间的 交流和合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相互借鉴研究方法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各有自己 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史学擅长于运用历史研究法,而比较 教育则善于运用比较研究法。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这些研 究方法伴随着自身学科的发展不断得以成熟而日渐体系化, 借鉴彼此的优势研究方法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更好地 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教育史学科应该借鉴比较教育的 比较法。事实上,一门新兴的比较历史学已经兴起,受其影 响比较教育史学研究也日渐多见。“美国历史学家需要一种 跨国、跨界的视野,加强比较历史研究。没有这样的比较的 证据,充分评价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9] 我国一些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史学的学者都已经开始了这方 面的尝试,张瑞�[、王承绪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将历史研究法和比较教育方法相结合,为教育史学的发展开 辟了一个比较教育史学的新领域,而比较教育学老前辈王承 绪先生的经典之作《比较教育学史》则是运用历史研究法研 究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的经典著作。这些成果属于学科交叉 领域的研究成果,弥补了学科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促进了教 育史学科和比较教育学科的共同发展。比较教育研究也应该 关注历史、借鉴历史。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曾经是比较教育 发展史上因素分析时代的基本研究方法,随着比较教育进入 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多元,传 统的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受重视的程度 有所下降。历史主义方法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曾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研究方法存在并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分析法与比较 教育研究的必然联系和密切关系使然,不应该因为大量的新 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诞生与运用,而完全抛弃历史分析的方法, 使得比较教育的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厘清学科边界,彰显学科特色 1.完善学科理论教育史和比较教育无论关系多么密切, 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合作和交流的 同时要认真厘清两个学科的边界,搞清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的 不同。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边界在哪里?两个学科的性 质、目的、对象、功能和方法是什么?对于这些基本学科理 论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教育史在自身学科理论 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教育史学的产生历史比比 较教育学要长,但是,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问题 研究却远远落后于比较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史学 危机”的出现,我国教育史学界开始关注学科自身理论建设 问题,虽然也有一些论文和专著发表,但整体来看,关于学 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仍然十分薄弱。我国比较教育学者从20世 纪80年代左右就开始了相关学科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取得了 很大的进展,虽然关于学科基本问题的探讨尚未也不可能取 得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在争论的过程中,比较教育的基本理 论问题已经取得了许多渐趋一致的看法和成果。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及学科建设成绩喜人,比较教育学者 在国际交流、扩大学科领域、探索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0]比较教育和教育 史学要获得更大发展都必须要加强学科基本建设,完善学科 基础理论体系。
2.创新研究范式方法论或曰分析框架是一个学科赖以 存在的学科基础。科学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一个 学科要保持学科的生命之树长青就需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 尤其要进行学科方法论方面的创新,探索独特的学科研究方 法,并以此彰显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教育史在研究方法的 演变历史上明显表现出“借用”和“依附”的特征,主要借 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概念、 范畴、研究方法,更谈不上自身理论的建构,一直不能与哲 学、史学、文学、美学、经济学等学科媲美。[11]一个学 科发展的根本在于对学科研究对象认识的不断更新和为此 目的而进行的研究方法与“范式”的不断变革。[12]创新 是21世纪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关键,唯有创新,教育史学 科才能摆脱当前的危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创新的途径 在于加强史料建设和引进新的研究方法。[13]显然,教育 史要创新关键在于学科的方法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教 育史学者要不断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跨学 科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系统论的研 究方法,甚至是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拿来为我所 用。实际上,教育史学科自身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百多年的 教育史学科由诞生到壮大的历史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恰恰是在学科的不断融合和交流中,教育史才获得了新生,才更 突显了自身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当然这也是社会的多元化发 展的必然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开放,建立具有本学科特色 的理论分析框架也是比较教育学目前的迫切任务。比较教育 学科分析框架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于学科自身发展起来 的内生型的框架,也有吸收引进其他学科观点的外生型框架。
目前比较教育学界的许多理论框架都是外生的,比较教育学 者更多的是借助于影响比较教育的“外部”理论,例如结构 功能主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文化相对主 义理论等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理论来研究比较教育的基 本问题,但源自比较教育学科“内部”的理论框架却不是很 多。
比较教育学需要深入学科内部,深入挖掘比较教育的学 科特性、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科历史等深层次的比较教 育的理论问题,这是建构比较教育理论和独特分析框架的基 础;
比较教育还需要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 系,将之纳入比较教育研究中来,从而生成跨边界的新的比 较教育的研究理论和框架,使之成为比较教育进一步成长的 生长点;
比较教育还要走不断创新之路,不抛弃传统、不囿 于传统、突破框架、勇于尝试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使比较 教育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