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英语新闻的分类】一对英语

对外英语新闻的分类

对外英语新闻的分类 对于自己国家出现的一些新闻,翻译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我们最最熟 悉的新闻语言就是英语,这也是世界大部分国家所能够接受的语言,本文将简要 介绍对外英语新闻的分类。

1.对外英语新闻的分类 正人们无论做什么亊情,都有个指导思想,或称主体意识。对外宣传 也不例外,这里很重要的是取决于作者对政策的掌握、对读者情况的了解和对题 材的敏感熟悉程度。胡耀邦说过:“中国是这么大一个国家,几十年来又经历了 奇妙的变化,对外国人来说,至今还蒙着一些神秘的色彩。”他认为:“中国的新 闻是世界新闻中没有完结的源泉。”是值得向外报道的,外国人和海外同胞感兴 趣的中国新闻,大致有以下分类:
1.1中国的政局、政治动向、政治制度。包括:党和政府的政策、法 令、决定;
重要会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党政军人事变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
政权建设的基层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工青妇如何行使民主权利;

如何健全法制,完善民主,中国老百姓是否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等。

1.2中国的经济形势。全国、全行业或各省市自治区、特区、开放城 市改革开放的成就、问题和前景。全国重点工程、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的发展、 面临的困难和出路。当前,要突出报道各地落实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具体措施,吸 引外资的新规定;
股份制试点和金融、外贸、住房、物价、医疗、社会劳动保险 等改革进一步深化。

1.3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特别是卫星、火箭、正负电子对撞击、 超导、人工智能、水稻髙产良种、癌症诊治等尖端技术不仅外国人感兴趣,海外 同胞更视为“扬国威”而引以为豪。1.4港澳台侨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和具体的对台、对港澳、对侨政 策。两岸关系、内地与港澳关系,特别是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港台和华人社区 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新形势下,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对外国人应有所加强,对海 外同胞应放在更突出的地位。

1.5社会问題和人民生活。就业、人口、环境污染、吸毒、青少年犯 罪、夫妻分居等问题如何解决;
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青年人爱听的歌曲。

四季流行色和时装模特。周末之夜和爱的夏令营、笑的晚会。妇女节、母亲节、 情人节、儿童节、圣诞节和春节。胖儿童减肥学校、新婚学校、工读学校。早恋、 黄昏恋和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美容、美食、健美的升温。戒毒所、戒烟灵、拯 救自杀者中心、心理咨询等。

1.6名人近事。高层领导人的生活。知名作家、艺术家、演员、个性、 体育明星、教授、科学家的事业与爱情。名人的遗孀、子女有贡献者。有些虽未 成大名却身怀绝技者。

1.7突发事件。空难、海难、台风、地震、泥石流、重大交通事故的 真实情况和救灾善后,重建家园,是否涉及外国人和海外同胞。

1.8体育,主要是国际性和全国性大赛。

1.9旅游和文物。旅游线路的增加、设施的改善。各地人文景观的保 护修葺。重大考古新发现。

1.10涉外事件。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友好城市。异国姻缘。外 国专家和夫人在中国的生活。外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的交往。来华的旅游者遭 到的不测。外国倒爷在中国发迹。落户中国的外国侨民。1.11家乡新貌。海外同胞中的杰出人士、台湾党政要员的故里、旧居、 母校或工作过的地方。(对外国人无此必要) 1.12健康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趣闻轶事。

1.13信息服务。关系到海外同胞、外国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解答。节假 日车船飞机班次的变更,海外边防工作时间的延长。进口携带物品的新规定。台 湾律师事务所的设立。华侨公墓的营建。

1.14释疑澄乱。

1.15中国对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

2.中新社在对外宣传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对外新闻事业从无到有,经过挫折、复兴、迎来大发展的新时期, 现在形成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在内的多品种、多渠道、多层次的对 外传媒体系。外宣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进行能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树立 中国在国际中的良好形象。在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被动复 制者,而是具有更强主动意识的文化传播者作为新中国两家通讯社之一的中国新 闻社,是在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专门以海外华侨华人为服务对象的传播机 构。刘少奇主席为这个机构定名;
“文革”中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采取措施,使中 新社的业务免于中断;
70年代中期,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央领导人批示中新社的 服务对象由华侨、华人扩大到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和华人等四种人。1978 年以后,中新社的建制得到恢复和发展;
现在新闻从业人员比初创时期增加十倍, 国内外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各项业务进一步拓宽(包括图片传真、试发英文稿), 接受中新社稿件的中外媒体达170多家。近年来,电讯稿专稿、新闻图片,被台湾报纸广泛采取。在迎来建社40周年之际,杨尚昆主席欣然题词:“让世界了解 中国”。

中新社在总社设有总编室、新闻部、港台海外部、专稿部、摄影部、 研究部、电影声像部、体育组、外报编辑组、《对外报道》、《中华文摘》编辑 部等业务部门,在广东、福建、上海、海南、广西、香港、美国、日本、法国、 澳大利亚设立分社,在澳门派有记者,在深圳、厦门设有支社,在北京、天津、 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设有记者站。

在各地聘有特约记者和一支队伍庞大的通讯员。

根据1982年《世界新闻年鉴》统计,全世界共有一百七十四家通讯社。

年鉴把通讯社分五个等级:A级为“主要的国际性通讯社”、B级为“主要的国内通 讯社,并附设某些搜集国际新闻的设备和分社”,C级为“发展中国家或大国的国 内通讯社”,D级为“不发达国家或小国的国内通讯社”,E级为“较小的通讯社”。

列人A级的有新华社、法新社、安莎社、美联社、合众社、德新社、 路透社、塔斯社等八家。中新社和共同社、时事社、德通社、苏联新闻社等21 家列为B级通讯社。与新华社相比,中新社的历史较短,规模较小,人员和新闻 品种较少。但在已有新华社的情况下,中共决定再创办中新社,就是因为中新社 在对外报道中发挥“独特作用”(邓颖超),“是外国新闻战线的奇兵”(廖承志)。

中新社的独特作用,是由其独特的面貌——中国新闻界和归侨界知名 人士发起成立的机构——决定的。这种独特作用起码表现在四个方面:海外舆论 所关心、官方机构未公开表态或报道的事情,进行针对性的独家报道或评论;
处 于策略性的考虑,有些重要新闻通过中新社发表,以观情势之发展;
就台港问题、 侨务问题多作一些报道或评论,比较符合身份,也较为外界所接受;
台湾当局不 与官方接触,海外某些人士对中共怀有恐惧心理,中新社便于交友。1987年台湾 《自立晚报》两记者首次赴大陆采访,是由中新社接待的;
1988年台湾记者来大 陆采访“应氏杯”围棋赛,中新社应他们之请,直接向台北发稿,这种“热线联系” 是四十年来的第一次;
1991年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锋随中国红十字会代表赴台,开大陆记者赴台采访之先河。在走过40年的中新社,人员素质有 待提高,业务有待发展,设备有待于进一步现代化。

3.地方通讯员如何写对外稿 面对不甚了解中国的广大读者群,地方通讯员如何写好对外稿,使国 外、海外读者愿意看,而且看得懂,看后还能留下较深的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 的课题。

首先是要写有全国意义、全国地位的新闻。地方通讯员接触的多是纯 地方性新闻。如某省加强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某地区域某县集资建一新工 厂,某偏僻山乡用上电灯,在当地也许是一件大事,但从全省全国来衡量并不突 出,对外更无新闻价值可言。通讯员来稿中难于采用者,多属此类。因此,地方 通讯员一定要改变狭隘的地区观念,树立全局思想,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诸如 全国重点建设项目,全国五百家大中型企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一类有全 国地位的项目,不是第一,也是名列前茅;
不是产量最高,就是出口最多;
不是 规模最大,就是历史悠久。总之,要扬长避短,发挥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把你 所在地区在全国能“叫得响”的东西重点报道出去。这些题材,由于其本身具有全 国意义,较能引起外界公众的注意,一般较易为对外新闻单位采用。

其次,不放过国外读者感兴趣的小新闻,善于从小事来反映中国今天 的变化,也即是“以小见大”的报道。有人说,我们县没有一个项目居全国第一, 不就没什么可写的了么?诚然,重大新闻资源匮乏是对外宣传的“劣势”,但只要 开动脑筋,发掘一些小新闻事件的意义,写出地方特色,使之成为外界了解中国 的一个侧面,还是具有可读性的。驻京使节专家的夫人在北京过春节学包饺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采写了通讯。中国母亲和苏联女儿在天津喜相逢,《瞭望》 海外版作了专访。德国专家在山东德州与中方合作愉快,《走向世界》杂志约这 位专家撰写了文章。中新社报道了《广州人无河海鲜不成宴》、《南京街头布满 礼品屋》、《青岛出现比基尼泳装》。这些稿件事情不大,都颇引人人胜。再看外报外刊,写中国地方有特点的以小见大的新闻也为数不少:《北 京一家私人书店为生存而斗争》(美联社),《成都华茂当铺开业经营》(《华 尔街日报》),《从湖北农村一所小学见闻看中国农村教育》(《纽约时报》), 《江西一位企业家创业的历程》(英国《卫报》),《陕西榆林人向沙漠要耕地》 (《大公报》译载)。这说明,有地方特色的新闻在海外很有市场。

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善于观察,将其新闻价值发掘出来,“劣势” 便转化为优势。

第三,选择对外角度。角度是人们观察人与事的立脚点。地方领导人 作报告,国内报刊的文章,往往从总结工作、推广经验的角度出发。对外报道不 承担这一任务,照搬国内角度来写肯定不会成功。对外角度,一般应与国外读者 有联系,容易引起他们共鸣、易为他们理解接受的方面人手,要善于以国外读者 的眼光确定哪个方面是新闻主体,哪个方面作为背景。如报道某地经济发展,先 写总体增长若干,随后介绍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外贸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这 是大而全的角度,对内报道尚可,对外便不甚理想,而从外经、外贸人手进行对 外报道,便较为妥当。某领导人发表施政报告谈如何改变贫困面貌,使人民过上 温饱生活,对外应把他谈到的扩大开放的部分加以突出。有一篇通讯员来稿写一 棉纺织染厂“紧中求活,难中取胜,想方设法渡难关,提前实现双过半”,完全是 对内角度。经请作者补充材料,选取该厂与港商在马尾合资经营的角度编发,香 港报纸立即采用了。

第四,遵循“实事求是,真实全面”的原则,对外稿要有喜报喜,有忧 报忧。当然。可以以喜为主,喜中带忧;
也可以以忧为主(数量不宜过多),忧 中见喜。可以先优后喜,也可以先喜后忧。力戒一好百好、一无是处两个极端。

持较公正客观立场的外国记者、港澳记者基本上都是这样来报道中国 的现实的。如路透社说:“上海开始进行外汇期货市场的试验,但是,像中国经 济改革中的大部分尝试一样,前面仍然有许多障碍。”该社另一则报道说:“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工业污染、人口剧增,一些古老建筑物被拆毁……不过, 当地官员说,今后这个城市只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香港大公报评述烟台拟建 保税区,客观写到了“是否有必要有能力广泛建设保税区,众说不一。” 中新社今年来注意在报道中体现这一原则。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美 国华埠繁荣背后的隐忧》、《做女人难,做女市长更难》、《渴望现象引出的话 题》、《走私艇撞沉深圳缉私艇后引起的反思》、《中国女足的优势正在消失》、 《都市就业反差与双难选择》等。经验证明,这种不讳言困难问题的稿件易为外 界接受。

刘凌(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