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论文(共2篇)
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论文(共2篇) 第1篇: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社会 的认识及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逐渐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近年来, 由于交叉学科重要性的提高,国内外高校开始设置多门交叉学科,如工业工程、 生物化学,等等。调查表明,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在知识面的广度、科技创新 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明显强于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工业工程作为交叉学科 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实际的生产操作,在交叉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 IE(IndustrialEngineering),是指集技术、管理于一身的学问,它综合应用数学、 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的专门知识与方法,来解决人、物料、设备、能源 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中的问题。由于文化差异及中国的发展背景等影响因 素,IE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中国的IE主要是从国外引进,但是 由于教育环境的差异,造成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IE人才大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 需求等。现代社会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高校学生面临着 复杂就业环境的压力,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育体制,转换培养模式,培 养适合我国企业需求的人才,尤其是高校IE研究生的培养。本论文将以工业工程 研究生为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研究生展开评价 研究。二、工业工程的人才需求及培养目标 1.工业工程人才需求。北京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系曾对已毕业并仍在工 业工程职场上工作的校友进行调查,并与一些在职场上有着丰富经历的IE专家及 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或访谈;
通过各种招聘网站查询IE工程师的招聘信息。重庆理 工大学的宋李俊曾在2013年通过对重庆长安、重庆富士康等工业工程应用较广的 企业,以及重庆理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单位进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情况 调查。多种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的特征有:基础专业知 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主动性、创新型方面等。(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广阔的知识面。工业工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的思想提高生产及服务效率, 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对IE人才不仅要求解决生产现场的问题,还需要IE人才解决企业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层面的问题。(2)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强。最初,IE在制造业中应用最普遍,着重于从系统的角度发现和分 析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的方法。因此,要解决实际生产中的 问题,必须熟悉一线的操作流程与原理,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需求。(3)具有主动性及创新精神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 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核心,而企业的创新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创造力。IE工作人 员作为优化改进企业管理或技术问题的专门人才,必需具有创新的能力。因此, 将IE专业人员定位为集管理与技术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就要求工业工程人 员能够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协调以及企业创新的各类活动。
2.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查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可总结出IE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IE专业培养的恰是集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于一身的人才。
因此,IE专业人才应是具有从事对服务系统或制造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 善和创新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业工程培养模式现状及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亟需的工业工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调研我国著 名大学,如上海交大、天津大学、西安交大、清华大学等工业工程发展较早且培 养模式相对成熟的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培养方式,总结出我国工业工程研究 生培养的几大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
1.工业工程培养模式现状。通过调查,工业工程研究生在以上海交大 为代表的学校都是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除了学习如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生产运 作与管理等课程,还要学习机械制造相关的课程。以制造业为背景,学习工业工 程的专门知识与技术。而以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将IE专业设置 在管理学院,除工业工程的基础专业课外,还要求研究生能正确运用各种系统分 析方法,从而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像清华大学的工业工程系,不仅注 重IE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知识与实践相结 合。这种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是:整个教育教学融入了实践教育等内容,而不仅 仅以传统的教师授课作为教学主要内容。
2.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通过我国高校对工业工程研究生培 养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到,不论这些高校将IE研究生设置在工学院下还是管理学院 下,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主,后期主要以四、新教育体系下IE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为了促进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大量学者致 力于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效交叉学科研究生培 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因为 大多数问题都需要“跨学科”、“集成化”的理念作为指导才可以完成。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只有将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才能使 理论不再是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及头脑中形成的影像,而是通过工程项目实践产生 一种物化的结果;
而此时实践也不再是毫无理论知识支持的盲目动作。而“CDIO” 工程教育模式恰是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典型的教育模式。CDIO教育模式 有12条标准,这12条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用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工作能力等。同时,“做中学”或“玩中学”的理念可 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及动手的能力,同时可以 让学生享受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乐趣。因此,引入工程环境对工业工程研究生 的培养十分重要。
1.建立工业工程系研究生在CDIO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在CDIO模 式下,怎么建立适合于工业工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是工业工程系的一大问题。
而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旨在为社会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综合性实际问题。工业工 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基于社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通过工 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大纲设计一个能整体落实这一大纲的课程体系。CDIO的 标准三规定了这一工作的原则,它将“集成化”作为“课程体系”的限定词。这就是 说我们所建立的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而并非是单独 无交叉的多门课程机械地拼凑起来的。这种集成关系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相关 性、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及面向工程实践的复合问题求解的多学科相关性。所谓 “集成化”就是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且各个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最后形成一股力量使学生有所突破。因此,为了将IE人才培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 人才,必须根据人才能力大纲设置完善的集成化课程体系。
2.CDIO教学课程设计原则。(1)动态变化原则。传统的研究生课程 体系,都是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稍微提高难度,并且一旦设置往往在较 长时间内都比较稳定,很难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尤其是高端 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对研究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改变。IE作为交叉学科类的一 种,旨在解决实际中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而IE本科生在接触企业及社会机会较少 的环境下,往往很难形成一种“系统集成”的思想解决各种实际的工程问题。因此,IE研究生的课程既应该在本科课程体系上拔高难度,也要有更系统的实践课程锻 炼IE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应该随着社会的潮流发展动态变化,使培养的人才 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遵循:①课程体系要随着社会对该专 业人才的需求而动态调整和完善;
②即使对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也要在实践过 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体系;
③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质,发 掘其才能与潜能,使之成为适合其发展的人才。(2)以学生为中心的执行原则。
在明确专业教育目标,制定反映职场需求的人才能力大纲,设计出CDIO模式下 的集成化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调动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落实能力大纲服务的 前提下,还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应该由传统的被灌输的模 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就是要确定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的主体地 位。不仅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还要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从 被动学习的模式转变成主动学习的模式。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都应该以 学生为主体。
五、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形成 1.IE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念。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是评 估和保障研究生质量的有效手段。主要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以研究生为评价对象, 依据客观、公正且可行的评价体系标准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估。而IE专业研究生质 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有评估体系的共性,还应满足企业对IE人才的客观要求 及IE人才的发展需求,符合IE研究生的特殊规律。评价标准要客观,“主观”或“片 面”的评价体系并不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业工程培养的研究生是社会 亟需的复合型人才,是集管理和技术于一身的人才的培养。因此,IE类研究生质 量评价体系不能只注重其学术能力或学习能力,还应该综合考虑其领导能力、沟 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IE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本论文在对我国IE研究生培养 现状、培养目标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且在刘平等人提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IE人才的能力大纲及IE专业的特色,建立工业工 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IE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M)定为招 生录取、培养环境、教育过程管理、培养成果评价四个方面。10个准则层(Z), 即招生录取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体系、个人技能素质衡量;
培养环境用教 学科研、师资队伍、学习环境衡量;
教育过程管理用培养与教学管理、学位授予 衡量;
培养成果评价用研究成果、社会评价衡量。为了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准则层,在指标设定原则的指导下,将10个准则层划分为生源院校反馈、获奖励情况等47 个指标层(B)如上页表1所示。
六、结论 IE学科是交叉学科的重要分支,随着社会对IE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 需求,高校对IE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由于交叉学科的 性质及社会对IE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IE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高校必须关 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IE人才能力需求的调研,对目前各重点高校对IE研究生的 培养模式及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IE研究生发展及社会对IE研究生 需求的工程教育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根据IE人才能力大纲,建立IE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 参考意义。
第2篇: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实践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 的主要专业之一。它是由多学科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应用性学科。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工程专业 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本专业的。由于发展时 间较短,加之本身具有管理手段与工程技术统一的特点,国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 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 中,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各个学 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因 此,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 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 于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 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此期间,我们对开设于机械学院的近机类工业工程 专业应该怎样进行专业建设、如何办出专业特色、专业应该怎样定位、如何确定 培养目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一、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 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
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 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 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 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
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 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 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 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
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 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 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 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机械与材料学院是我校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 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等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 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 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我校在2004年筹 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 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 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 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 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二、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践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 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 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 及制造实验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将工业工程定位为:在其中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 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
要建立工业工程专业完整的教育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 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明 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采取符合该 培养目标的形式。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 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的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 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 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 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 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 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2.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确定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 应具备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制 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
创新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以掌握机 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 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 在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的制订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 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
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 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 专业方向模块课四大模块组成,除公共课外,其他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 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 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 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 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 课;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 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 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 析等专业方向课程。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 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 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学习的宗旨。
3.构建合理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 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在 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 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本专业先后开设了依托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课 程11门,依托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3门。为此,学院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 业工程实验室,现代制造系统实验室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 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
另一方面,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 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 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 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参加教师的科 研项目和学校的创新大赛,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1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 研究生,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 业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相关用人单位 的需要,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工业工程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交叉性学 科,怎样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 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在工业工程专 业建设中,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探索了一条依托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学科,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培养目标面向生产 制造业,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近机 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支撑及建设问题。当然,工业工程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探寻和完善具有自 身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