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探究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探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腰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的破裂等刺激或压迫神经 根、马尾神经所出现的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以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 症状严重者可使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选取 2011-2012 年于我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其中47例采取针刀 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1-2012 年于我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男50例,女 43例;
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34.210.4)岁;
病程时间为 1~23 年,平均病程 (15.36.9) 年;
其中,下肢症状表现为单侧的患者 78 例 ( 左侧 45 例,右侧 4 例 )、双侧患者 15 例;
慢性病程的患者 43 例,突然弯腰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 患者 40 例,诱因不明显的患者 10 例。按照自愿原则,93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 组(47例)、针灸组(46例)两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临床表现 腰部中段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感觉到臀部大腿后方呈放射性疼痛,腰背 活动度下降。患者行走不便,呈强迫体位,站立时需用双手扶住腰背部,生活自 理能力差。疼痛剧烈者,活动后可缓解。腰背部有呈现疼痛阈值下降或臀部阳性 结节,直腿抬高试验呈现阳性反应,下肢皮肤感觉减退。
1.3 影像学检查 93例患者行X线检查,其中15例患者未发现明显病变,腰椎侧弯的患者 45 例,腰椎间隙变窄的患者 23 例,第三腰椎横突异常的患者 5 例,左右横突失 去对称性的患者 5 例。CT 检查发现,神经根、马尾神经不同程度受到压迫, 合并黄韧带变厚、小关节增生、椎管狭窄等。
1.4 治疗方法 针刀组:患者取俯卧位,于椎间盘同位棘突间盘开 0.5cm、1.5 cm、3 cm 作为黄韧带及侧隐窝的治疗点、关节突关节囊的治疗点、横突及椎间孔外口的治疗点,并分别命名为A点、B点、C点,常规消毒、铺单,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后,用汉章牌 3 号针刀对准上述三个治疗点,垂直于皮肤迅速进针,使切口线 与脊柱纵轴平行。A 点:到达下关节突骨面后,将针刀顺着下关节突内侧面并 紧贴鼓面向深处铲切 3 次,进针深度一般在 0.5 cm 以内。B 点:针刀进入关 节突骨面之前的最后一个突破感即是切割关节囊的刀感,呈十字形切割关节囊, 最后,在关节突的外缘部分铲切3下,拔出针刀。C点:到达横突骨面后,针刀 在横突上缘紧贴骨面从外至内铲切至横突根部,铲切约 3 次,然后拔出针刀;
之后,从横突浅层从外至内推铲出针。A、B、C三点出针后均须按压4 min左右, 注意治疗点的无菌操作。术后患者卧床约 5 h。患者每 5 天接受一次针刀治疗, 1 疗程为 2 次。1 个疗程完毕后,患者休息 5 h,再行第 2 个疗程即可。
针灸组:进针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 2 寸不锈钢针迅速进针,之后实 行补泄手法。肾俞、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之后,对患者行 TDP 照射, 留针 20 min。患者每10 天接受一次针刀治疗,1 疗程为 2 次。1 个疗程完毕 后,患者休息 5 d,再行第 2 个疗程即可。
1.5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 : 腰腿部疼痛感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能进行日常生活、工作;
好转 : 腰腿部疼痛感减轻,腰部活动能力改善;
无效 : 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总有效率 = 临床治愈率 + 好转率。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组间比较 采用 2检验;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附表。从附表可见,针刀组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附表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n,%) 注:与针灸组比较,*P0.053 讨论 针刀疗法作为 20 世纪末的一种新疗法,对骨、关节等组织的慢性损伤具 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针刀疗法通过将针刺疗法和手术松 懈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松懈了黄韧带及侧隐窝、横突间韧带及椎间孔外 口的骨 - 纤维管,而且降低了椎管内的压力,改善了椎管内的血液循环,使得 无菌性炎症减退或消失,进而减轻了病变部位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卡压,有效缓解 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本试验表明,与创痛的针灸疗法比较,针刀疗法的临床治愈 率、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远期疗效理想, 复发性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