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思考
临床医学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思考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不同研究对象, 自主进行学习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色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 探究和创造。与传统学习方法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 及创新能力[1]。当前中国高水平医学教育改革之一的7年制医学教育,其目的是 希望通过7年长学制培养出高素质、强基础、重临床的高级医学人才[2]。近年, 作者在选择肝胆外科为专科学习方向的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中开展了研究性教学, 以期将他们培养为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及一定的医学创新研究能力,从而在将 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高级医学人才。1开展条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为省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微创外科 中心,建有临床医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属实验室为重庆市肝胆外科重点 实验室。现开展病床80张,以收治肝、胆、胰和脾脏疾病为主。教学队伍实力雄 厚,梯队构成合理,已形成了以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科研 队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后3人。
45岁以下的中青年医师全部为博士以上学历。本科长期承担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 7年制硕士研究生及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近年已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研 究生50余名,并形成了“科研带动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独特的科研 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学人才和储备力量。科研创新能力强,研究方 向覆盖了肝癌发病机制及治疗,肝移植病理生理相关研究,感染信号转导等肝胆 外科的研究热点,先后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科研任务30余项,资助金额达200余万元,获国家及省部级奖近20项。临床常规 开展了肝癌、胆道疾病、胆石、胰腺疾病、门脉高压症和肝移植等方面治疗及研 究,年收治患者1800余例,每月手术150余台,其中大手术占70%以上,肝癌、 高位胆管癌、胰头癌和晚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达到了80%。因此,上述优秀的 师资队伍已完全具备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能力。
2开展途径 经典的研究性教学包括:重复性研究、学习性研究、开发性研究3个方面。
重复性研究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已研究成功的相关课题,让学生重复此项研 究。学习性研究:在教学中,提供多数内容中已有答案,部分内容没有现成答案, 需要学生认真思维后去回答的课题。开发性研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但尚未研究的课题,让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将100名7年制学生平均分为两 组,每组均有男女各25名,两组学生基础科目成绩均为80~85分,属优良学生。
然后两组7年制学生分别授予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及传统讲授式(LBL)教学。
2.1开展重复性研究的学习 2.1.1PBL教学[3]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培养其循证思维能力,采用设 问-讨论-总结的PBL教学法。例如,对一老年男性肝癌患者病例,导师可提出问 题:(1)肝癌常见病因及诱因;(2)肝癌发病机制;(3)如何诊断原发性肝癌;(4)手术指 征、禁忌证及预后;(5)有哪些替代疗法。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初步 提出问题答案。然后教师引导进行充分讨论,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进行简 要点拨,并鼓励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讨论结束后学生进行小结发言,教 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发言后给予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留下 问题,以巩固学习效果[4]。
2.1.2规范带教 按照标准外科学基础操作进行带教。包括:换药、拆线、手术无菌规则和 技巧,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严格的无菌的操作方式及正规外科手法。并在管理患 者过程中巩固学生对水电解质平衡、外科补液、输血及感染防治等基础知识的掌 握。并通过每天早上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开阔学生视野。本科每天早上 的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的掌握,及急危重病的抢救处理,以及各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对应处理。
训练学生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严格的体格检查和完善的辅助检查,逐渐树立科 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案。
2.1.3专题讲座 针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教学秘书有意识地组织科室高年资医生 开展主题讲座。专题讲座极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开拓思路、拓展视野,熟悉掌握专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 对于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也可有感性认识,对于其后期从事的研究目标确 立打下伏笔。
2.1.4重视基本诊疗操作培训的三基教育对于缺乏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生而言,重视专科相关的基本操作培训对于 其今后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需重视培养其基本诊疗操作能 力。内容包括各种基础疾病相关的特殊处理,医患沟通文件的准备和交流;尤其 需要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比如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充血性脾肿大、感染 性疾病造成的脾肿大等患者可行脾切除手术治疗,但对血小板偏高者,因术后容 易发生静脉内血栓,对晚期骨髓纤维化合并活动性肝病者,术后死亡率高达7.5% ~25.7%,均视为该手术禁忌证。
2.1.5培养科研思维 科室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查阅最新的相关文献资 料,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相关信息及间接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推理,提出新 的独立见解。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激发了科研 兴趣[5]。
2.2开展学习性研究工作 2.2.1名师讲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充分利用与国内外多家大型医疗机 构频繁交流的优势,结合对方的专长,不定期开展名师学术讲座。其内容主要涉 及肝胆外科学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国内外最新进展,使学生近距离感受 大师风范及学习方法,拓展视野并了解肝胆外科相关问题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初 步了解到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调动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科研报告会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每两周安排一次科研报告会,让学生 自己进行读书心得的汇报总结,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在导师指导下,学生通过 科研报告会能更深入接触到科研的方法和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安排参加临 床科研工作,促进他们提高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的综合素质,加速实现从医学生 到医生的转变。
2.2.3参与科研课题设计由于7年制医学教育科研训练时间安排较短,仅6个月。因此,其科研训练 目的在于培养科研思维,了解基本方法。首先由导师提出几个和临床密切相关的 科研选题,如肝移植、肝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学生再进一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出初步的实验设计,撰写开题报告。最后 由导师组织修改和讨论发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意识,又激发了学生 的创新精神[6]。
2.3开展开发性研究工作 学生在掌握肝胆外科基础知识及基本科研方法,并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 的能力后,既可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与肝胆外科疾病密切相关的,但并未研究 或解决的课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及解决方法并实践完成[7]。
3经验与展望 当前国际上对医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为符合这一 潮流,国内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了7年制医学教育。与既往5年制教育不同, 7年制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外,尤更加重视其是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独立人 格。然而,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多数只是学得更慢、更多使用英文教材,然后在 第6年引入与3年制硕士生培养一样的导师。此外,以往培养一个医学硕士需要3 年,把7年制当作“5+3”模式的压缩版肯定将导致培养水平降低。如果此状况不能 得到有效改变,7年制教育就将失去它本来的意义[8]。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培 养途径,既缩短培养时间,又提高教育质量[9]。当今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接受 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对于注重强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性教 学”,“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0]。研究性教学方法 在肝胆外科试行4年来,共带教7年制医学生20余人次,所有7年制临床实习医生 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了实习任务。与传统7年制教学方法相比,成果如下:
(1)更好地掌握了肝胆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的原则,对急危重病能 进行及时抢救处理,以及各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对应处理。(2)具备了严 格的无菌观念,动手能力增强,更熟练掌握正确的基本手术操作技能,能独立开 展腹腔镜下及开腹胆囊切除,肝囊肿开窗引流,胆总管穿刺引流,胆总管切开取 石引流等手术,达到了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同的水平。(3)具备了 基本的科研素质,了解科研全过程,具有清晰的科研思维,能有效检索、筛选、 阅读、评价国内外文献,并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紧扣临床的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发表总数较前同比增长30%,人均发表综述1~2篇,完成科研标书写作1~2 份,发表科研论著1~2篇,项目组发表相关教学论文3~4篇,见表1。(4)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具备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强烈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团队 精神和合作意识,树立乐于助人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但是,作者在开展研究性教 学方法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实习时间较短,需进一步提高实习效率;在 临床实践中应加强英文教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人才的交流与 竞争等。总之,经验表明,研究性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既缩短培养时间,又 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