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 是塑造 他们健康的人格,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 重要手段。只有做到这点, 才真正完成了语 文教学教书育 人的使命。对于高中学生,寓德育于教学任务中更显得尤为 重要。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与判断;
参 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
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 苦创业精神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 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熏陶 和感染。

那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究竟怎样实施德育教育呢? 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课题。

首先, 要从语文课的特点出发, 以情动人, 以事感人, 让学生受到崇高的思想道德的熏陶. 其次, 要从高中生的现状出发, 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 教育 说到高中生的现状, 一些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免有点让 人心寒, 让人迷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声色的冲击, 使一些高中学生无法自控以至无法自拔。

诚信、理智、勤劳、节俭? ?早已抛之脑后;
狭隘、自私、 懒堕、任性? ?在无限延伸。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 能大谈周杰伦、小燕子? ? , 能大写明星的秘 史、隐私, 但对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一知之甚少, 对华罗 庚、袁隆平?? 不感兴趣。同学生日聚会, 进酒楼包席挥霍。

对头乞丐嗤之以鼻、唾之以沫,毫无同情心。我们的教育工 作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如何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 使之 成为国家未来的脊梁, 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

人需要有责任心, 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和集体 负责, 对社会负责, 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 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 助, 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 学 会互助, 学会分享, 既能够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欣赏 他人, 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又要引导学 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 集体的事情就 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 形成一种主动参与 的行为倾向。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加 以渗 透, 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了解社会, 接触 社会,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 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审 美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我也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父亲、 母亲一直是写作中永恒的人物,有一次写作文时,我叫同学 先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父母亲形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了 很多,其中几位同学写的都是与父母的代沟,甚至对父 母怀有怨恨之心,我认为很有必要调整同学们的思想意识, 于是作文讲评时,我说:“看了同学们对父母的种种意见和 看法,我很痛心,但你们真正理解过父母吗?父母的生活经 历很复杂,与我们所受教育不同,人生观不同,他们的思想 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时,我们是否站在了父母的角度 和立场想一想,父母这样做是出于什么目的和动机呢?父母 把你们从小抚养成人,关怀备至。正是‘慈母手中线,游子 身上衣。’你们还有理由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从学生的表 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内心受到了强烈地震撼。我又适时带领 他们回忆以前学过的《背影》,我紧紧抓住车站送别这一场 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了父爱子、子敬父的那种父子之间的真 挚感情,使学生受到了亲情教育。语文课本中作品的内容包 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 它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 美、形式美等内容。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或是千古传诵的经 典, 或是崭露头角的奇文。它们呈现给读者面前的是自然 景色美、人物形象美、推理逻辑美、语言韵律美。语文教师 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感情经历去感受文章 中的艺术形象, 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得到不同一般的高级的美的感受, 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 色彩。把自己独特的美感, 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形 成创造美的能力, 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 习新课程标准, 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 充分利用语文课的学科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美 好的精神品格,使自己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的美称。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定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发挥本学科的优 势,积极探索新的德育形式,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尽管它 不如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 的,但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通过文中一个个 鲜明的形象,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定能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 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 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道德、人格、心理得 到健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