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于生的实践观察与理性思考
让学于生的实践观察与理性思考 当下语文课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同,并正为之努力践行。“让学 于生”也逐渐成为评价课堂优劣的一个重要维度和重要指标。老师们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变设计“教”为设计“学”, 变“教的课堂”为“学生的学堂”,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更 多地让给学生,使“学”成为课堂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一线 的语文教师,真正要把“让学于生”落实在教学全过程,显 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让学于生”最重要的启动还 是在教师。“让学于生”后,教师需要教什么、怎么教,这 是亟待厘清的两个问题。
一、“让学于生”,教什么 “让学于生”第一要义是课堂要“生学”。学生课堂学 习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体学习。学习的第一任务是学提问。
1.学提问 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学生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因此“让 学于生”的课堂,学生拥有课堂全程的提问权。他们的提问 并不局限于学习的开始、中途还是结束。教师要在每一个学 习的时间节点,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学会全程提问。
让学生学提问,学会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同时,“让 学于生”的课堂,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这个 过程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教师“教”的核心要义。
下面是周耀东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 河传》第三章,编入教材后,编者给这段节选的文字取了这 个题目(出示并齐读课题)。祖父的园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园 子?(出示:——的园子) 师:(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圈圈画画写写,祖父 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 (交流归纳板书) 生: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生: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园子。
生:是一个生机勃勃、神奇、美丽的园子。
师:大家再读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讨论,哪个词最合适? (交流反馈) 师:最后大家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自由”! 师:你生活中有过自由吗?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文中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自读课文,你觉得园中所写什么是自由的?画出相关的 句子。)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教”的功能, 只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发现问题, 没有强势的告知,更多的是引导和示弱。2.学方法 “让学于生”的课堂,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学会阅读 的重要方法。
二是合作碰撞的学习法。教师苦口婆心的讲授式教学并 不是学生最乐意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相反让学生自己去 学习、实践、讨论,才是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正路。新课标中 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 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 习方式的形成。”只有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 一种常态,才能使“让学于生”真正落实到学生学习的过程 中。让学生在共学、互学中增加课堂的对话维度,激活每一 位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从而培 养独立、主动的学习能力。杭州彭博小学的潘老师在《杨氏 之子》的教学中,确认全面了解“甚聪惠”是教学的难点。
这难点如何突破?靠自读自悟,更靠合作碰撞。教学后半程, 在学生充分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讨论:你们怎么看出 杨氏之子“甚聪惠”来了?小组讨论碰撞,集中伙伴们的智 慧,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明白:杨氏之子一有礼貌, 父不在,用杨梅待客。二思维敏捷,孔君平话音刚落,就读 懂言外之意:孔君平从姓氏上做文章,杨梅姓杨,你姓杨, 你们俩是一家。他也马上从姓氏上做文章,孔雀姓孔,你姓 孔,你们俩也是一家。三水平高,孔君平说“杨梅”,杨氏 之子就答“孔雀”;
孔君平说“君家”,杨氏之子就答“夫子家”;
孔君平说“果”,杨氏之子就答“禽”。(老师及 时点拨:这一上一下,一来一往间,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一 对应,对得很工整,杨氏之子学问好。)四会说话,孔君平 是长辈,他加上“未闻”,委婉,得体。假如没有认真充分 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就不会这样有效。
三是自主实践的习得法。打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 生在实践探索中理解,内化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是“让 学于生”的一条有效途径。浙江省舟山钟玲玲老师在教学《活 化石》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认”这个词,让学生 自己上台在有许多种树叶的展板上辨认寻找银杏树的树叶。
当学生取出树叶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树叶。学 生说:“书上讲银杏树叶‘像一把把小扇子’。这就是……” 钟玲玲老师因势利导,马上说:“你刚才这个选择树叶的过 程,就是‘辨认’。”二年级学生对词语的学习理解不应当 是词条解释背诵式的记忆,应当在老师创设的实践语境中进 行,学生不仅有了语言的运用,也在具体语境中明白了“辨 认”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3.养习惯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 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习便会事半功倍。当然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不断地引领,反复 练习,不断渗透。比如从低段开始,要逐步培养“自读画找” 的习惯,而中段开始,要让学生养成“梳理提取信息”的习惯,高段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概括批注”。这里所举的 三个不同学段的学习习惯,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 由易到难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不同的年段加以引 领。
二、“让学于生”,怎么教 “让学于生”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在生学的基础上动态生 成、自主建构的。这样“让学于生”的课堂教学才真正能完 成“生学—生成—生动”的过程。
1.读懂学生,“会装糊涂” 读懂学生,第一是准确把握小学生心智发展的一般水平 和认知成长的普遍规律;
第二是读懂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 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第三是读懂当下班级学生与其他时空学 生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是读懂当下课堂具体的教学状况和眼 前这个学生的状况。真正读懂了学生,我们才能“在适当的 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对适当的人作出适当的行为”,实现 真正的、有效的“让学于生”。
读懂学生后,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还要“会装糊涂”。“会 装糊涂”是教师读懂学生后采取的一种智慧的教学姿态,是 一种位置的变化、角色的转化、重点的转移,是巧妙友善地 把学生请到学习的前台。
2.倾听等待,学会点拨 倾听不只是躬身侧耳的身姿,更重要的是“心姿”,是 对儿童的爱;
倾听不只是需要耳朵细细地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全身心地关注;
倾听不只是从儿童说话开始到说话结束, 要从准备和儿童对话开始,就用所有感觉器官感受儿童发出 的全部信息。只有这样倾听,才算得上对儿童的尊重,才能 在倾听中不仅听清楚学生的话语,还能正确地解读孩子话里 话外传递的情感和意义。这样的倾听,才可能有助于我们逐 步读懂儿童。
虞大明老师《五彩池》片段:
生:(读)“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 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盘子的, 有像……” 师:听出来了吗? 生:我听出来五彩池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很神奇。
生:我听出来五彩池的边是金黄色的,很神奇,我在别 的地方没见过。
(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该句) 师:读得不错,只是面部表情不到位,阴沉着脸。同学 们看到如此形状多样,如此神奇的五彩池激动吗?(生:激 动)你们激动的时候脸上会怎么样? 生:会哭。(听课教师笑) 师:哭是激动的最高境界,像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 很激动,往往会热泪盈眶。但是,一般说来,激动的时候, 脸上都是笑眯眯的。来,请同学们露出灿烂的微笑,把这个 句子读好。(生齐读)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差错或者意外总是会不断出现, 尤其是在“让学于生”的前提下,这种差错和意外会更加不 可测,但是当你的“心姿”永远朝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 世界,稍加点拨,便会收获意外的精彩。
3.数据统计,务实教学 “让学于生”期待课堂动态生成,学生自主建构,不是 想当然凭经验,要讲科学,重视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 做好尽可能周到的预设。只有在这样前提下的动态生成才不 会演化为课堂放羊。借鉴计算的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数据化 分析是落实“让学于生”的关键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 们很多时候对学情的判断完全凭直觉,主观臆断,并没有了 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教学的无效和低效。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称赞》一课时,通过预习作业调 查,确认3个读音难点“刺猬、板凳、粗糙”。这种在数据 支持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显得更加精准。而在教学过程 中,老师对“粗糙”这个词进行了重点指导,因为这是三个 词中点击率最高的。又如上三年级六单元习作时,学生的预 习单提问统计显示,学生设计想象的“未来”的东西,难度 大的不是定名和外形介绍,80%学生的困难是对它们功能的 清晰流畅的说明。数据统计,能让教师在教学时有的放矢, 不平均用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数据的统计可以是课前的、课中的,也可以是课后作业 达成状况的。可以是精确的,也可以是大致的。有了数据,能够让我们比较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
有了数 据,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教学的达成度,并及时采取务 实的教学补救措施。
4.差异教学,动态生成 “让学于生”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的展开需要关注每 一位学生的状态和水平;
同时教师要善于针对课堂中出现的 问题和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方法,以求得每位学生的 “目标的差异达成”。
(1)教学期待差异多层 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是要求的一刀切,如在表述教学目 标时,会用到全班学生“背诵全文”等诸如此类的表述。而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对于这样的目标达成是有差异的,如 果有“让学”的意识,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需要采取有 效策略的。比如在背诵《杨氏之子》一文时,杭州彭博小学 潘老师这样分步有层次地达成背诵全文的目标:一是出示课 文插图和每句的首字,学生试背;
二是出示课文插图或每句 首字,第二次再试背;
三是让能够全文背诵的背诵,不能背 诵的可以跟背或者看书朗诵。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目标达成 的层次性,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
(2)智慧多向应对挑战 “让学于生”的课堂永远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师生不 断互动的多维的生态场。课堂生成中的“旁逸斜出”,恰恰是课堂最真实的体现。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是简单地否 定或者肯定,而是要引导学生“朝着青草更青处漫溯”。如 虞大明老师在执教《庐山云雾》一课时,一生主动提出上台 板书,要帮伙伴们学会难写字“瞬”,然而该生在板书时由 于紧张,“瞬”字写得比例失调,会写的“目”写得很大, 而最难写的“舜”却在慌乱中写得又小又模糊。当同伴的笑 声可能挫伤孩子时,大明老师说:“要使一个字的某个部位 引起大家的注意不外乎三种办法……第三,将这个部位写得 特别小。刚才,这个同学正是采用第三种办法来引起你们的 注意。”这及时搭建的台阶,让尴尬的孩子顺势而下,享受 呵护。同时,大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说:“这里地方太大, 同学们坐得远,我把它写得大些,你们一定能看清楚。”黑 板上漂亮硕大的“瞬”及时弥补了刚才学生展示的缺憾。
(3)作业设计自主多层次 杭州的潘老师在《杨氏之子》的作业设计中安排了四项 作业,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A:工整抄录课文;
B:
说杨氏之子“甚聪惠”,一是( ),二是( ),三是( );
C:模仿古文的写法,写下孔君平对杨氏之子的夸 奖;
D:根据古文改写《杨氏之子》。像这样的分层设计, 除了体现差异教学外,从语文本质来说,充分体现了语文的 教育功能:人文关怀,语言积累,信息提取,沟通表达。“让学于生”要做得娴熟高效,的确需要底气和智慧。
尤其是在“让学于生”的观念转变之下,要适应这样的教学 新常态,语文教师必须得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语文素养,才 能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做出智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