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一句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内容枯燥,气氛沉闷。”这是大多数人对传统语文课 堂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师往往占了主角,整堂课以教师的 单一讲授为主要手段,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 主要途径之一。”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怎 样提高课堂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活 起来。我尝试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插入多媒体的运用,在不断 摸索中总结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用歌曲、故事或时事新闻等形式激情 导入 传统课堂一般由教师口述直接进入新课内容,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枯燥乏味的导入,从课堂的一开始就没有勾起学生 激情,那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也就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只是 在被动的接受,没有了参与的热情。

而如果换一种导入的方式,是不是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呢? 如在上《都市精灵》时,课堂一开始我以歌曲《一个真 实的故事》导入。“有一个女孩, 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 她大学毕业以后, 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 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 来。”当这段旁白响起,学生立刻进入了这凝重的情景中, 体会到了女孩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教师再稍加点拨,学 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堂,融入了课本。

再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请教电脑老师制作了动 漫图片,从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还 是中午离我们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展开了热烈的讨 论,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得出了几种结论:有的学 生认为早晨、中午的太阳离我们一样远近,有的学生认为是 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也有的认为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

众说纷纭,这样,课堂一开始,通过动漫图片和引导性的提 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 授课的内容中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把 音乐, 美术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多变换导入的形式, 其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定能激发起学 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诗歌的配乐朗读,激发情感的兴趣 如A 同学在朗诵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时,他 选择了雄壮而激奋的《黄河大合唱》为背景音乐,在朗读中 倾注了自己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如“山教育我昂首屹立,我 便矢志坚强不移;
海教育我坦荡磅礴,我便永远正直生活 ……”语气铿锵有力,激昂滂湃。

而B同学朗诵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选择的背 景音乐是《秋日私语》,当背景乐响起,眼前浮现是那样一幅美景:萧萧的秋意,宁静的日落,金黄的树林……B 同学 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 我的心头荡漾……”时,那轻缓柔和的语言,和配音构成了 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传递出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师无须过多分析,学生就已领悟了 情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通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学生爱上 了朗读,不管是诗歌还是现代文,一拿到课本,配乐响起, 他们就有了古人“摇头晃脑捋胡须”的投入感,对于文本的 理解能力也与日俱增。

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借用多媒 体,运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定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肯定会收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名著阅读中的多媒体运用随着名著阅读在近几年的 语文考卷中比分的加大,语文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的 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完整地掌握书中情节, 理清人物的关系,成了语文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 再次运用了“神器”———多媒体视频。

学习名著《西游记》时,我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看《西 游记》电视,同时要求学生找出电视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学 生对于用这样的形式来学习名著,自然是兴趣浓烈,这比枯 燥乏味的读书有趣多了。而学习《格列佛游记》时,我就组 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看完电影,学生对于小说中出现的四个国家,主人公的性格,主要的经历等问题,自然了如指掌, 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自然是小菜 一碟,难不倒他们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名著,我认为比单一地读原著有 趣得多,也有效得多。学生也乐于接受,不得不说这又是多 媒体的功劳。

多媒体的魅力让人惊叹,它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 化。同时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打破传统单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 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 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