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特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本土化】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本土化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本土化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公司开始实 施走出去战略,希望到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但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遇到了很多 新问题、新挑战,其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项目所在国本土资源,提高利润水平,增 强竞争力,是每个中国公司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人曾经在印度多个大型的 EPC火力发电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八年,积累了一些本土化管理的经验,对印度市 场项目的本土化管理进行了总结、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希望能 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所助益。

一、项目管理本土化的必要性 1.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环境特点是本土化管理中必须要首先考虑的。

从历史上来看,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佛教就是从印度传 过来的,但当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候,在印度却日渐式微,现在印度的佛教徒已 经很少了。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但在对事物的认知、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等方面, 却有很大差异。近些年来,两国之间虽也增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对大多数中 国人来说,遥远的印度及其人民,仍是陌生的。在我们眼中的印度,是一个十分 神秘的国度,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它。

中印两国都是农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印度, 两国耕地面积差不多,但是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印度的三倍多。印度的工业基础比 较薄弱,部分工业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且产能不足,使得一些工业产品、原材料、 半成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中国公司从非常熟悉的国内电建市场,进入到相对陌生的印度市场, 在管理上所面临的最大困难首先是文化差异和环境差异,我们有不少想法和做法 与印度的具体实际无法接轨。

中国文化崇尚艰苦奋斗,喜欢挑战极限,不承认失败英雄,无论做什 么事情,都以结果为导向。只要结果是好的,就是成功的,不管过程中受到了多 少艰难困苦,都可以咬牙承受。而印度的文化特色是,不为己甚,享受现在,活 在当下,特别注重过程中的乐趣,对结果的好坏不是特别重视。有时候我们觉得对方的一些做法无法理解,其实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如,一件工作,加班一个 小时就可以圆满完成,并且有双倍的薪水,中国人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加班一小 时;
但是很多印度人会摇头说,我的家人在等着我回家,按时回家是我的权利。

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印度员工,总是在休息、喝茶、唱歌,而极少看到他们为 工作汗流浃背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工作不努力,而是因为在他们心里,超 越身体极限的劳动是不人道的,是可以被拒绝的。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和 工作生活方面的差异,以便于更好的安排工作。

2.国际项目的管理与以前国内相比点多、面广、量大,资源协调更 加困难,本土化势在必行。

中国的工程项目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是一种大的分工协作模式,即一 个很小的项目都会有专业的设计院、厂家、施工单位、调试单位、运行单位等, 一起来协作完成。而国际的EPC项目,一般是有一个EPC总承包商牵头做好整个 项目执行过程的协调管理,这需要总承包商要有更多的项目管理人才,要有更强 的统筹协调能力。要想用有限的管理人员,做好日益复杂和庞大的管理工作,并 创造出较高的效益,就需要我们在管理上积极创新,而不能照抄、照搬国内的施 工管理经验。国际工程业务是全球性的,与总部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各类资源 能否及时协调到位,是公司整体管理能力的体现,也是能否高效优质完成合同的 关键。这样,就地、就近组织资源就成为资源统筹方面的首选策略。

3.本土化是国际工程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做好国际项目管理,需要在各个方面与所在国接轨。我们知道,有 不少跨国公司的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最终导致了失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是一种理想,其前提是要对现场情况十分了解;
有些跨国公司,忽视了相关方利 益,什么事情都想亲力亲为,不愿意当地公司来分一杯羹,没能与当地的合作伙 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有时候只要求合作伙伴承担损失,自己却不作任何牺牲。

这样不但很难做到,也会失去许多优秀的合作伙伴,也会同时失去更多的市场机 会。失去了当地合作伙伴的支持,项目运作将举步维艰。

4.本土化国际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的需要 自身硬不一定能打出好铁,干好工程需要与当地各方面的环境因素相 适应;
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总承包商,需要当地分包商的配合,需要当地政府 部门支持,需要与周边社区建立良好关系。还有一些国家有签证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限定了必须雇佣相当数量的本地员工,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本土化。如印度 劳工法明确规定,外国企业必须在当地雇佣一定比例的员工;
我们的EPC合同中 也要求促进当地就业,我们的施工过程也要求要符合印度规范标准。

5.本土化管理的优点 一是可以跨越文化障碍。除了语言障碍外,我们更有诸多基于社会文 化差异的沟通理解问题。雇佣当地员工,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将有助于解决 诸如外部关系、宗教习惯、法律法规、税务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可以降低成本。雇佣当地员工,工资成本要大大低于从国内派遣 管理人员。如雇佣当地的印籍员工,最低的工资每月5000卢比,最高的55000卢 比左右,大大低于同岗位的中国员工的工资。从当地采购原材料,也可以减少采 购周期,节省运输和关税等方面的费用。

三是可以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原来我们只在中国做施工部分,现 在我们已经能够走出国门做总承包,管理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很高的要求,这 也需要从国际上广纳人才。

四是带动地区发展,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员工集体的人生价值 和社会价值。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员工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福利,同时我们也要看 到,社会上还有很多落后地区,我们作为国际企业,有义务带动社会进步。本土 化模式的实施,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对本土化管理模式的认识 1.本土化管理模式,就是在保持公司文化精髓、核心理念、主营方 向等核心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对管理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革新,建立起一种经营 氛围和管理方式,与项目所在国的自然、人文和法律等相适应,使公司与当地文 化融为一体,扎根于当地,成为一个受当地公众支持和拥护的“当地企业”。

本土化模式的建立和运作过程,是一个复制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 过程。一方面要在核心价值观、公司文化等方面实现异地复制,传承下来,另一 方面要在管理手段、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管理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 境。两者相辅相成,对公司的本土化发展来说缺一不可。

2.项目管理需要入乡随俗。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一个地区成功的经验,在另一个地方不见得就能成功,完完全全照搬照 套是行不通的。即使一些成功的跨国连锁店如肯德基等,也不能没有本土化。我 曾经到过一家印度的肯德基,店里卖两种风味的食品,一种是国际通行的大众化 的肯德基;
另一种是印度风味的,里边有咖喱等印度特色材料。我在店里观察了 很久,发现印度风味的肯德基卖得特别火,总是有人在排着长队。这说明即使是 已经被全世界人民都普遍接受的东西,在当地也需要有一些适应性的改进。

3.本土化管理模式,既不是完完全全的本土化,也不是全盘否定。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这些东西正是企业成功的最 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固。如果为了本土化 而抛弃这些核心的东西,就得不偿失了。

4.本土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应该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管理手段本土化、 人才本土化、市场开发本土化、品牌本土化、采购本土化、生产本土化等。

5.在本土化管理模式下,必须对项目执行环境有准确把握。这些环 境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提前制订 应对措施、利用方式等。

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多了解研究当地税法、利率、物价水平、通胀 率、就业率、特殊鼓励措施、不同地域的最低工资标准等。比如,印度哈里亚纳 邦最低工资标准150卢比/天,而贾苏古达地区是90卢比/天;
对低预扣税证书的申 请、帮助业主申请零关税优惠等,对业主和我们都有好处。这些对项目成本影响 比较大。

政治方面,我们应该了解当地的政治制度、政府的稳定性等。如果没 有进行事前研究,盲目决策,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损失。

文化方面,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生活习惯,必须 尽量避免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冲突,这是企业融入当地社会、被当地民众接纳的 前提。

科技方面,要分析公司习惯做法与当地公司在施工机具配置、施工方 案、验评标准、工作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等,提前进行比较,消除歧视思想,实事 求是地考虑工期、质量、安全、经营效益等方面的需求,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方法。

三、实施本土化战略需要未雨绸缪,超前策划1.思想上的转变 任何管理模式的成功实施,最重要的是管理者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而 不仅仅是运用某种管理软件或管理手段。如果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总是觉得自 己的理念高人一等,固执己见,拒绝接受新的东西,那必然导致整个项目管理思 路的僵化和墨守成规,本土化根本无法推进。

一些制度、一些习惯,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很难说谁先进谁落后。我 们从发达的西方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样,印度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

印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受英国殖民统治多年,沿袭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很多做法,在税务、财会、法律、语言等方面,可以比较容易地与西方国家 接轨。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GDP每年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长率,其经济发展模 式被西方国家一致看好,被公认为最佳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印度在国际上左右逢 源,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感增强,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2.商务方面要做好前期工作 大合同和分包合同谈判时都应该考虑好整个项目的运作。特别是分包 合同谈判,应该有基于市场调查和项目运作模式的总体策划。要提前考虑好哪些 是必须由我们本公司员工来做的,哪些是要求分包商来做的,哪些是可以聘用印 籍员工来做的。比如,起吊设施的认证工作、小EPC项目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审批 工作等,就可以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规定由当地分包商负责。

另外,要发挥区域性管理的优势。几个处于同一市场环境的项目,可 以设立区域性的商务、财务小组,进行集约化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 效率。

3.总部的支持力度和方式,要适应项目的本土化模式 这包括很多方面,如项目部与总部各主管部门的接口变化;
资产、人 力等各类资源的调度变化;
总部对现场小EPC项目的管控深度变化;
设备运输管 理、设备加工深度的变化,等等。

项目部作为现场合同执行部门,是一个缩微型的总部外派机构,代表 公司执行合同,其职责应该与总部是一样的,只是工作面没有总部那么宽广。所 以项目部的部门设置,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把项目部的一些部门合并,精简机构,减少对总部派出人员的依赖,这需要部门负责人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应是复合型 人才;
另一种是部门设置还是与总部对应,但是部分部门完全本土化,这样也可 以达到精简中国员工的目的,这需要在一些部门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上大胆启用本 土员工,但需要对这些本土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使之适应和理解公司文化和管理 要求。

对各类资源的调配,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区域管理的优势,而总部负责 提供技术指导。这需要对当地各类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登记,建立资源信息库, 并对可利用资源、紧俏资源进行长期的跟踪。一旦需要这种资源,就可以用租赁、 购买、交换等方式,立即组织到位。

对现场小EPC项目,麻雀儿虽小五脏俱全,不能掉以轻心,铸成错误。

应该把总部的技术支持和项目部的要求,转化成合同条件,利用合同来约束分包 商,由项目部来监督执行。一个项目成功结束以后,以后同类型的项目就可以参 照执行,这样就把总部和项目部的很多工作解放出来,节省了人力物力。就像业 主对我们总包商的管理一样,业主并没有像我们一样拥有这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 但是一样可以把项目管好,主要是靠合同的约束力量。

4.项目部的人才准备和组织方式的改进。

一是要根据EPC合同、分包合同、与总部的接口等,将整个项目部的 职责进行梳理、细分。依据岗位职责,设置相对应的岗位,然后对不同的岗位进 行整合,形成部门,建立起项目部的整体管理框架;
依据岗位职责,确定岗位的 薪酬、招聘简章、考核办法等;
依据岗位职责,招聘或者调配员工。这样可以用 最快速度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协调的效率。

二是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制订规章制度并不断完善,依照制度办事, 而不是经验主义,即用“法治”代替“人治”。“治大国如烹小鲜”,只要法制健全了, 一切都将有序进行,再复杂的项目也变得简单起来。项目部的“法”就是各项规章 制度和保证措施。

通过这两项工作,目的是把本土员工塑造成同中国员工一样的、具有 一定技能的人才,实现可复制和可互换,进而实现项目部之间的可互换和异地复 制,为企业将来实现更大规模的本土化创造条件。

5.项目策划阶段要有对项目部的明确定位从公司整体战略出发,对不同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定位,项目的目标 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都应该比较明确。比如,有些项目应该侧重于为公司创 造经济效益,有些项目侧重于为公司树立形象,有些侧重于为公司培养人才,有 些项目侧重于创新管理模式等等。每家企业都有很多项目在同时进行,业主不一 样,业主的喜好和要求不一样,合同条件也不一样。大的原则是一个项目比一个 项目好,管理上要不断上台阶,但是我们也应该结合公司的发展,实事求是分析 项目之间的差异,适当的明确项目目标的侧重点。只要项目目标明确,在策划阶 段,就可以进一步对项目的本土化程度提出目标,并建立考核监督制度,为本土 化的落地实施提供动力。从长远看,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我 们强调要实行本土化的根本点。

另外,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在当地应用,创建了一个好的模式之后,需 要异地复制推广,形成规模,在每个项目落地生根,中外员工都能很好的理解并 执行,才能创造最大效益。如果大家都在埋头创新却不去在每个项目上推广,就 不能形成生产力,创新就失去了意义。

四、国际项目本土化管理的重点 1.人力资源本土化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得人才者得天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 源,对本土人才的开发利用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在聘用本土人才的过程中,要注 意四点:
一是招聘要科学高效。比如新德里地区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但是高素 质的人才一直是供不应求。我们可以提前了解联系周边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了解 学校的培养方向,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是否与项目部的需求一致,建立档案,有 针对性的招聘,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试用阶段的考察很重要,专业经理需要与 员工多交流,使他们理解岗位要求和公司文化,也要尽力给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 机会。

二是要以岗位需求为方向进行培训。培训要有最强的针对性,现在是 知识爆炸的年代,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所有知识,我 们的培训首先要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我们现在要 做的最基本的工作是将岗位职责细化、分解,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比照,缺什么 补什么,什么最重要补什么。绝对不是不分岗位需求的大锅饭式的培训。三是任用要赏罚分明。要让薪酬管理更加有效,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并与薪酬和晋升挂钩。

四是项目部领导层要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创建和谐的项目部环境,通 过定期交流机制、办公网页等进行交流,互相加深了解,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 实现共同目标。

2.技术本土化 因为印度的整个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能力受到制约,因此高科技的本 土化,如设备制造等,比较困难。但是,在设计能力和施工技术方面,印度与中 国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差距。特别是施工管理方面,部分印度分包商的管理非常 细致、到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使用印度设计院做设计有一定的优势。印度设计院更加了解本土情况, 对材料规格、当地施工水平、当地的规范标准等更加理解,所以印度的设计更加 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需要在当地采购的设备,印度设计院会更加了 解这些地方设备的技术参数。但对于在中国采购的设备,中国的设备厂家与印度 设计院之间的信息交流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磨合。由此看来,设计方面可以在印 度实现完全的本土化。

至于设备采购方面,因为印度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可以实现部分本 土化,即一些印度成熟的设备可以在印度采购,印度不能自主生产的设备,可以 考虑在中国或者第三国采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进出口工作量,将来的厂家服务 工作量也可以大大减少。

在施工技术方面,中国的工程公司都有能力有经验消化吸收不同的施 工方案,有能力鉴别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需要坚持的原则是,“有多高的技术 水平,就实施什么样的方案”,“最适合现场实际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如 现场设备运输,我们国内都是用拖盘或者低架车,载重量大,方便快捷,但对现 场的道路等情况要求高,需要吊车配合;
在印度用的最多的是一种移动式吊车 Hydra,可以一台单独使用,也可以两机抬吊,集吊装与运输为一体,非常便捷。

3.分包管理的本地化 我们要尽量使用当地分包商,减少各类风险。当大批的中国员工在一个区域工作,安全管理风险非常高,因此分包本土化是必须的。

其实,我们与分包商的关系是共谋发展,目的是双赢。分包合同一旦 签订,我们与分包商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帮助分包商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分 包商干好了就是我们干好了。因此我们要全力支持分包商的工作,在施工技术、 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对分包商的管理上,奖惩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但要符合印度的特点。

比如,印度人好面子,有时几句夸奖的话、一封表扬信,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 用。还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方法,用印度工程师管理印度分包商,借助业主的 地方优势管控分包商等。特别在安全管理方面,业主的要求、印度地方政府的要 求是与国际接轨的,业主对印度安全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借助业主工程师的管 理经验,对我们的项目管理能够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4.后勤服务本土化 印度有大量的Labor,是非技术工人,可以择优录用。项目部的后勤、 修缮、卫生、保安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印度当地劳工完全能够胜任。利用好 当地劳工,能够节省成本,缓解成本压力。例如印度嘉佳项目部的后勤,只有两 名中国员工负责管理,其他的全是印度人,印度厨师做中国饭菜也很拿手。项目 部的保安工作也全部是印度保安公司人员负责,项目部只需提前策划好保卫方案, 随时监督保安公司的执行就可以了。

5.商务、财务等工作,可以适度进行本土化 09年6月份,印度签证政策突然收紧,印度项目的持商务签证中国管 理人员被要求限期离境,当时项目部只有九个持工作签证人员。我们提前做了商 讨策划,进行了周密安排。商务、物资和财务人员在离境之前,把每个岗位的工 作职责全部做了细化分解,形成了流程,每个流程都有完成标准。主管人员与印 籍员工一起把每个流程都通行一遍,对关键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特别交底,保证 了印籍员工也可以尽快达到岗位要求。虽然当时商务、财务和物资三个部门都是 只有一个中国籍主管,没有其他中国员工,但并没有影响正常工作。项目部的地 方材料采购、分包结算、小额合同的谈判与签订、出纳、保险、资料整理等工作, 都是由印籍员工独立完成。税务、审计、法律等工作,中国员工只做其中一部分, 然后请当地的咨询公司定期指导检查。开始时难免担心印籍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 察、培训、交流,发现大部分的印籍员工对公司文化和中国传统是认可的,他们 对企业是忠诚的。误解往往是交流不够造成的。

五、结束语 推行国际项目本土化管理模式,最终就是要融入所在国的实际状态, 在保持自我核心理念的前提下,适当进行管理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建 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措施,保证体系的有序运行。当这套体系的精神实质 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扎根到每个职工的脑海中,就会成为企业新的文化、 新的理念,企业就能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31期 作者:任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