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组织趋同的新制度主义分析基于东中西部15所地方院校的统计数据】 制度主义

新建本科院校组织趋同的新制度主义分析基于东中西部15所地方院校的统计数据

新建本科院校组织趋同的新制度主义分析基于东中西部15 所地方院校的统计数据 一、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15 年12 月,我国普通本科高校1219 所,新建本科院校 403 所,新建本科院校几乎占普通本科高校的1/3。”[1],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然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随着经 济社会的转型,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式的变化使地方 院校面临严峻的人才输出困境。与此同时,政府人均经费投 入的减少也使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经费的压力。面对同类院校 的纷纷转型,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不知所措,目标的模糊及应 对措施准备不足等问题使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内外交困 的发展之中,不转型就没有出路,转型又不知如何转,在这 种艰难选择中,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选择了模仿,特别是向优 秀者学习,向老牌院校模仿等策略。但对于绝大多数采取模 仿策略的院校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模仿的后果是什么。这种 模仿主要是基于办学目标的模糊而采取的向地位更高的或 更优秀的院校的模仿,这种模仿是基于一种合法性的模仿, 是为了取得社会暂时认可的模仿行为,其是否有效率、是否 适合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究。模仿的结果导致院校组织目标、 组织结构及组织所采取行动的趋同性。迈耶和罗恩(Meyer, John W and Brian Rowen)就认为,组织倾向于采取广为流行的有关组织运作的合理化观念所界定、社会中业已制度化 的策略,以赢利组织合法性及生存几率,而不论其效率如何 [2]。在后工业社会中,大多组织结构明显体现了制度环境 的神话,而非其自身技术的要求。迪马尼奥和鲍威尔 (Dimaggio, paul and Walter Powell)对制度同形的原因 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制度性同形的三种运行机制:源于 政治影响和合法性问题的强制性同形;
源于不确定性进行取 得社会认可的模仿性同形;
以及与专业化相关的规范性同形。

[3]帕梅拉·豪斯查尔德和安妮·曼纳(Pamela R. Haunschild and AnneS. Miner)提出了组织间模仿的三种形式:频率模 仿(效仿非常相同的实践)、特征模仿(效仿具有特定特征 的其他三种组织的实践)、结果模仿(模仿对其他组织产生 积极后果的实践)。[4]周雪光认为,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 从“合法性”机制,采取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 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做法是否产生效率。[5]p71~77 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进行了相关梳理和进一步的 探索,并以企业、医院、社区等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新制度主义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适用性,也有学 者进行了相关尝试,但由于研究仅指向某一类院校的某个方 面,或对大学普遍存在的趋同现象进行研究,对其它类型的 院校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对某一类院校的其它方面(如办学 目标、办学结构等)趋同现象的解释是否适切都有待进一步 的研究。宾齐和何晓聪等对高校趋同现象从强制性机制、模仿机制、规范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缺少实证数据的支撑。

本研究拟以东、中、西部15 所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 对其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的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相关数 据的分析,对其模仿表征、运行机制进行探究,以期为新建 本科院校的转型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以东、中、西部[6]15 所新建本科院 校为研究样本,其中东、中、西部各选取5 所院校,为了达 到样本选择的多样性,每个区域各选取1 所工科院校、1 所 师范院校、1 所综合院校,1 所理工院校;
考虑到民办院校 地位的重要性,每个区域增加1 所民办院校,其中东部浙江 树人大学为综合院校,其余2 所为工科院校;
共计15 所新 建本科院校。样本采集以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数据 和各院校官方网站相关数据为主要参考,数据采集时间截至 为2016 年8 月28日,院校基本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呈现 本研究对15 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组织目标(主要包括办 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在校生规模、 教师规模、学校占地面积)、组织行动(本研究仅对学科、 专业设置进行研究)三个方面的趋同现象进行了样本采集, 具体情况如下:
(一)组织目标 从办学目标或定位来看,15 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8 所院校明确提出向应用型转变或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 标,趋同率为53.33%;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有14 所提出 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趋同率为93.33%。

(二)组织规模 从在校生规模来看,所统计的15 所院校中,20000人以 上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5000~10000 人所占比例最少, 仅为1 所,所占比例为6.67%,详见表2。从教师队伍结构来 看,1000~1500 名教师的院校最多占8所,所占比例为 53.33%;
其次是500~1000 名教师的院校占7 所,所占比例 为46.67%;
而500 人以下和1500 名以上教师的学校全部为0 所。从学校占地面积来看,学校占地面积主要在500~2500 亩 之间,没有500亩以下和2500亩以上的新建本科院校,其中 1500~2000亩的院校最多为5所,所占比例为33.33%。(详见 表3) (三)学科、专业设置 1.学科设置。从师范院校的学科趋同数据可以来看,除 农学和医学两个学科外,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 济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9 个学科趋同率为100%;

综合类院校法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五大学科趋 同率100%,教育学、理学、艺术学、农学趋同率也高达75%, 与此相反,历史学却没有一所学校设置;
理工类院校工学、 管理学、理学趋同率为100%,经济学、文学趋同率为66.67%, 其它学科趋同率为33.33%;
工学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趋同率为100%,理学、艺术学趋同率为80%,法学趋同 率为60%,仅有20%院校设置教育学和农学。

从对所有院校的统计数据来看,所有的院校都设置了工 学、管理学两大学科,趋同率最高为100%;
经济学、艺术学 趋同率为93.33%;
趋同率较低的为医学和历史学,分别为 33.33 和26.67。

从对院校设置学科数趋同统计来看,设置学科最多的院 校为贵州师范学院、黄淮学院、湖北工程学院,设置学科为 10 门,趋同率为90.91%;
其次是南京晓庄学院、周口师范 学院、丽水学院、凯里学院,设置学科为9 门,趋同率为 81.82%;
设置学科最少的院校为贵州理工学院,仅为4 门, 所占比例为36.36%。(详见表4) 2.专业设置趋同情况。专业统计分师范类、理工类、工 学类进行了分类统计,对设置的非行业类专业数目及所占比 例进行了计量比较。从师范类院校来看,非师范类专业所占 比例较高,三所院校中南京晓庄学院非师范专业为46个,所 占比例为88.64,周口师范学院和贵州师范学院分别为29个 和15个,所占比例分别为61.70%和55.57%。

从对理工类院校的统计中可以看出,理工类院校设置非 理工专业数整体不多,荆楚理工学院最多为16,所占比例为 35.56,常熟理工学院设置非理工专业数为9 个,所占比例 为15%,贵州理工学院没有设置非理工专业。

工科类高校设置非工科专业最高的为35 个,所占比例为92.11,最低的为9 个,所占比例为26.47%。(详见表5) 四、组织趋同的动因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资源上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不得不迎 合国家政策的需要,以获得合法性的认可,进而获得更多的 资源,这就导致了强制性的模仿;
由于办学目标的模糊,产 生了向优秀院校、成功院校的模仿;
以及社会规范的力量所 形成的学科、专业设置的趋同行为。

(一)强制性机制 强制性趋同源于支配性组织所施加的正式和非正式的 压力,这种压力被感知为要求其加入组织并成为其中一员的 强制性力量,一种诱惑,一种被动接受和无奈的选择。迈耶 和罗恩(Meyer,John W and BrianRowen)指出,当理性化 的政府和其它支配力较强的组织,扩张其力量和价值到更多 的社会领域时,组织结构会逐渐体现由政府在该体制内制度 化与合法化的规则。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办学定 位不明确,在政府办学主导的格局下,往往跟随政府意向办 学,按政府的办学导向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科、 专业设置等。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 出“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
2015 年 10 月23 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2015]7 号, 确定了把高校办学思路转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 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上来,转到学生就业创业上来,转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为了适应合法性的需要,即满足 政策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相继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以及“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这种转型或定位主 要基于制度环境的需要而非是否取得效率。迫于非正式组织 的压力,如新建本科院校中发展较成熟的院校开设的应用性 专业,如作为转型较为成功的试点院校的黄淮学院设置的机 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其它同类院校如周口师范学院正在筹建 的土木工程学院等。

(二)模仿机制 除了强制性因素外,当一个组织的目标模糊不定时,当 一个新建立的组织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时候,当一个组织的 环境中出现了符号象征方面不确定的时候,组织就会参照其 它优势组织或同类中发展较为成熟的组织对其特征、结构进 行模仿。[8]p74帕梅拉·豪斯查尔德和安妮·曼纳把组织间 的模仿分为频率模仿、特征模仿、结果模仿三类,详见表6。

1.频率模仿。帕梅拉·托尔波特和林恩·朱克对美 国十九世纪末期公务员改革的制度扩散进行了研究,研 究表明,当一项新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制度化时,制度扩散的 过程是缓慢的;
然而,当制度扩散到一定程度,即制度为大 多数组织所采纳时,制度扩散就会加剧,并迅速为大多数组 织所效仿。[9]新建本科院校在2000 年之前多是“校-系-教 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权力重心在学校,2000 年之后,在 国家“撤系设院”政策主导下,部分院校进行了“撤系设院”的改革,起初仅有少数院校把“系”改成了“院”,但随着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扩散,便在短时间内大批院校模仿,进行 了“撤系设院”的改革,在本研究所统计的15 所院校中, 广东金融学院部分院系还在以“校-系-教研室”,以系为中 心的组织建制外,其它14 所院校都已经实行了“学院制” 设置,取消了以“系”为中心的建制,建立了“校-院-系” 的管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也类似于此一情况,当一些院校 设置一些新兴学科或专业时,起初并不会引起其它组织的效 仿,但当越来越多的院校兴办这一学科或专业,并扩散到一 定规模,形成制度化规则时,便会以一个“质变”的速度引 起其它院校的模仿。

2.特征模仿。特征模仿指小型组织模仿大型组织 或较有声望的组织的做法或实践。伯恩斯和赫雷(Burns and Wholey, 1993)对声望较高的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研 究发现,当声望较高的医院采用某一管理结构时,一些小规 模的医院便纷纷效仿。本研究也发现,15 所新建本科院校 最初都是几千人的规模,但随着扩招化进程的加快,2000 年 以后,几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都达到了万人以上,本研究 15 所院校中14 所达到了万人以上,其中6 所达到了2 万人 以上;
教师队伍都在500 人以上,其中1000 人以上的达到8 所;
建校面积有11 所达到了千亩规模,模仿比率高达73.33%, 规模扩张能否带来效率、能否保证质量、是否有利于院校长 期发展,我们不做进一步的探讨。就这一模仿特征而言,并非出于效率的目的,更多出于合法化的需要,组织模仿的目 的是想从集体权威中获得特权,并成为集体权威的一部分。

制度扩散的过程最初是强制性的,其合法化是“自上而下” 进行的,当制度规模化扩散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变成广为 接受的规则,“制度化”演变成了“制度性”,“制度性” 是“自下而上”进行的,是在广为接受的基础上迅速扩散的, 这个时期一些小的组织就会被动裹挟其中进行模仿,成为合 法化的一员。

3.结果模仿。结果模仿指模仿其它组织采用的积 极的或成功的实践,而消极的或失败的实践不会被模仿, 结果模仿更强调效率而非合法性,至少在模仿者看来是可以 获得效率的实践。如教师罢课行为获得了增加工资的实践引 发了其它教师的罢课行为,这一模仿便是基于结果的模仿。

本研究也发现,新建本科院校趋同的专业中,部分应用型专 业是与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这些专业实践证明获 得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 望,并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相一致, 那么这些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专业便成为新建本科 院校转型的重要对象。本研究样本的15 所院校都有校企合 作项目,校企合作是能够给学校带来效益和项目,是被实践 证明能够给模仿者带来效益的实践。

(三)社会规范机制 社会规范是组织趋同的第三个来源,主要产生于专业化。专业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职业中的成员为了其独有的工作 方式及条件、控制生产者产品、为确立自身合法性而进行的 斗争。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规划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专业人员必然和其它人员相联系才能维持其自身生存,如地 方院校必然与政府、社会、其它院校发生联系才能使其自身 有效运转。院校与政府合作,迎合政府的偏好,才能获得政 府的办学投入,从而维持院校的有效运转,作为投资主体的 政府决定着地方院校办学的方向、性质等,如果地方院校过 分追求专业化,那么经费的无法自主就会导致地方院校,尤 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费不足,陷入办学正常运转的困境, 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地合作,与地方县级政府开展合作 项目,以便获得更多的办学资,与地方企业建立更多的联系, 使其在办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和办学支持。同 时,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获得合法化地位,获得专业化认可, 增加专业化的水平,不得不参与行业间的活动,如专业协会、 专业同盟等,2014 年,在驻马店建立的“应用技术大学同 盟”[10],是一种专业组织间加强其合法化地位而建立的合 作组织,这一组织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 业地位,取得其它行业,如企业、政府的认可,同时,取得 同行业高水平院校(如985、211 院校)的认可。专业化的 两个方面是趋同性的主要来源。一是大学专业生产认知基础 上的教育合法化,如教育文凭、教育资格证书等。教育文凭 是新建本科院校确定其合法化的重要表征,虽然扩招导致教育文凭大幅的贬值,然而教育文凭依然是社会对人才认可的 主要方式。一个组织要想获得其它组织的认可,往往通过建 立专业协会,专业协会也是规定和普及组织和专业人员行为 的社会规则的一种传播媒介,在这一协会里,同行业各组织 成员分享其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形成行业规范,一些新加入 的组织成员为了获得其合法化地位,往往遵从这些即定规则, 甚至模仿已有的规则和行业规范,以便获得同行业组织成员 的认可。获得同行业认可的一个特征还表现在人才的筛选上。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有一个不同于重点院校的地方,如对博士 的招聘,其基本条件都有年龄、第一学历、科研要求等,这 些条件基本雷同,很显然,各院校条件的制定是在参照其它 院校的基础上制定的。经验显示,副校长的遴选往往从教务 处长、院长助理中产生,而非从各学院院长中产生。这种趋 同现象还表现在副书记的遴选上,往往会从地方县级市中选 拔一个非专业人员进入院校,称为“外行领导内行”,并且 几乎每个新建本科院校都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我们尚无法解 释其背后的逻辑,但其存在并非偶然因素,政府是地方院校 办学主体,政府的规范作用是地方院校不得不遵从的生存逻 辑,如果新建本科院校缺少这种合法性的认可,就会造成与 政府关系的摩擦,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

五、结论及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对东、中、西部15 所新建本科院校数据的 统计分析,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我们对趋同产生的原因 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趋同产生于强制性机制、模仿机制和 社会规范机制:为了迎合办学主体,新建本科院校不得不采 纳一些政府提出的办学标准和条件,从而获得合法化的地 位;
当办学目标不确定时,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会向优秀院校、 行业中发展成熟的院校、或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办学特征进 行模仿;
为了获得专业化的认可,往往会遵从专业化的组织 规则、办学特征等,从而取得专业组织的认可。办学趋同已 经成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结果的优 劣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本研究样本选择的限制,其推 广效度尚不够充分,这是本研究所存在的一个局限,随着资 料的进一步充实,我们将以更大的样本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

由于医学、艺术、警察院校在新建本科院校占有比例较少, 本研究未对其进行数据统计,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 组织行动的研究中仅对学科、专业趋同进行了研究,而其它 方面如合作办学、中外交流、实践教学、人才选拔、校地合 作等方面由于研究数据不足,缺乏多方面的论据,这些都有 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 注: [1]本研究的指的新建本科院校指1999 年以来由专科直 接升格或以专科为主与其它院校合并而成的地方普通本科 高校,由于其升本时间较短,称其为新建本科院校。数据由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邬大 光《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有关情况》综合整理而得。

[2] Meyer, John W & Brian Rowen.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J].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1977(9). [3]Dimaggio, Paul and Walter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4). [4] Pamela R. Haunschild and Anne S. Miner. InterorganizationalImitation: The Effets of Outcome Salience and Uncertaint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3). [5]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5. [6]本研究对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根据经济发达程度 进行的区域划分。

[7]本研究在统计中发现,目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对 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因此该统计笼统的 界定为“办学目标与定位”。

[8][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尼奥,组 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9] Pamela Tolbert and Lynn zucker.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Chang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The Diffusion ofCivil Service Reform[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3(3). [10]河南省教育厅新闻办.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 论坛在驻马店举行[EB/OL].河南省教育厅门户网站, 2014-4-30.http://www.haedu.gov.cn/2014/04/30/139882 4965213.html.